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李世民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一对最具代表性的模范君臣,我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会是唐太宗和魏征,这两个人,一个犯颜直谏,一个虚心纳谏,留下了一段段君臣佳话。

《资治通鉴》载:李世民曾得到一只漂亮的小猎鹰,相当喜欢,正在把玩之际,魏征来了,唐太宗害怕魏征指责他不务正业,于是便把猎鹰揣在了怀里,结果魏征发现了猫腻,故意拖长了时间,就这样,这只猎鹰到最后活活地被闷死了。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谏臣魏征)

我们知道,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来,中国古代历来都是崇尚“君权至上”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像唐太宗和魏征这样臣子威慑皇帝、皇帝害怕臣子的,在古代几乎可以定义为“有悖天理”了。

而当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唐朝时,竟会发现,唐太宗和魏征的这种“和谐”竟然不是个例,唐朝的臣子们对皇帝都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

比如武周时期,谏官朱敬则曾在奏疏中公然干预武则天的私生活,直言武后弄了太多男宠,应该节制;又再比如大诗人白居易,曾大写《长恨歌》讥讽唐玄宗,结果还被当时的皇帝唐宪宗直夸有才……

反观其他朝代,不管是唐之前的汉朝,还是唐之后的宋元明清,都有出现过像“文字狱”之类的,臣子惹怒皇帝而被逐或被杀的事件。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清朝的文字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唐朝的皇帝们如此“没人权”,而唐朝的大臣们又如此“嚣张”呢?别急,我们先从一项制度说起。

唐朝的封驳制度

我们还是先看魏征,要想了解为什么唐太宗这么“惧怕”魏征,我们有必要先看下魏征的官职。

魏征在唐太宗手底下做过的最大的官是侍中,在唐朝,侍中是门下省的一把手,也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历史书上讲过,在唐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三省六部制)

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顾炎武《日知录》

从顾炎武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唐朝的中央官制中,凡是皇帝的命令(诏、敕均为皇命)在下达执行之前,都会交由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省觉得诏令不妥,便可进行封还、驳正,而在门下省中行使这种封驳权的是则是给事中(门下省的中级官员)。

这下知道魏征为什么能够威慑到唐太宗了吧,魏征所执掌的门下省,掌握着对皇帝一切命令的封驳权,而魏征作为门下省的老大,更是拥有给事中、黄门侍郎(门下省的上级官员)之上的一票否决权。也即是说,唐太宗这个皇帝能不能说的算,还得看魏征的脸色。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唐朝的封驳制。

封驳制的起源和形成

封驳制并不是唐朝首创,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化,最终在唐朝确立。

封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书》记载,汉哀帝时期,欲封宠臣董贤为侯,时任丞相的王嘉“封还诏书”,这是封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

到了东汉,汉明帝时期,众大臣遇事都明哲保身,逃避罪责,唯独尚书仆射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钟离意)

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封驳的出现是极具偶然性的,是建立在臣子的主观能动性上的,并没有形成既定的制度。

随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们为了平衡权力日益膨胀的中书省,增设了门下省:

(南朝陈)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省)。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隋书·百官志》

因此,在南北朝时,诏书的下行就已经开始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了。门下省审核权的确定,标志着出令、审核、执行,三省三权分立模式的最终形成,也为封驳制接下来在唐朝确立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初,李唐统治者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开始了对中央官制的改革,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同时,又着重强调了门下省的封驳之权。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唐太宗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提及职能部门不能一昧的“顺旨而行”,对于“违误”的诏敕应该立行封驳之事,在唐太宗的极力促成下,封驳制最终在唐朝确立。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唐太宗李世民)

封驳制在唐朝确立后,随即在君臣之间风行起来,唐太宗善“纳谏”,臣子们勇于“进谏”,“主正臣直”蔚然成风。魏征的“数十余万言”、戴胄的“犯颜直谏”都是那个开明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贞观之治也在这种良好的政治氛围下开启。

太宗之后,封驳制继续在唐朝实行,并逐渐形成一项成文的政治制度。据相关学者对两部《唐书》的考证,封驳制下的唐朝,谏官进谏的成功率超过68%,而且终唐一朝,从未出现过臣子进谏失败而惨遭处决的案例,这种开明的政治环境在整段中国历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到了唐后期以及五代年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封驳制一度被废止,后来北宋建立后,承接唐制,又恢复了封驳制,封驳制得以继续在宋朝大放异彩。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宋朝文明)

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蒙古的铁骑下被粉碎,封驳制也随之销声匿迹。明清时期,统治者们再次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推向了极致,封驳制也就在没出现过在历史的舞台上。

纵观封驳制的整个“生命周期”,总结起来就是:起源于两汉,肇基于南北朝,确立于唐初,盛行于唐宋,消失于元明清。而封驳制盛行的唐宋时期同样也是公认的中国政治文明的巅峰期,封驳制的兴衰恰是中国政治文明兴衰的一个缩影。

那么,从两汉到明清这么多朝代,为什么封驳制单单在唐朝形成并兴盛呢?我们继续分析。

封驳制为何会形成并兴盛于唐朝

封驳制之所以形成并兴盛于唐朝,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关键原因:

  1. 魏晋以来,“半贵族社会”的影响;
  2. 李唐“胡汉相融”的特殊血统。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1.“半贵族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半贵族社会”。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虽然“孝”、“廉”的判断标准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却极易被拥有“察举权”的核心官员所操纵,从而导致一人当官、则世代当官,比如我们所熟知“四世三公”的袁绍。

到了魏晋时期,察举制的加强版“九品中正制”更是彻底沦为了门阀世家的统治工具,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极端局面。

这种局面下,虽然爵位、官位没有明确世袭,但是却一直在上流社会转来转去,国家的核心资源也都掌握在这些世族大家手里。为了区别于先秦时期分封制下的贵族社会,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半贵族社会”。

在“半贵族社会下”,统治者们在面对这些世族大家时,只能选择与他们分享权力。比如东晋的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王氏的大力支持,因此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家几乎把控了整个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典故正是源出于此。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王与马、共天下)

渐渐的,皇室与上层精英共治天下的观念被树立了起来,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起源于北朝的李唐当然也深受此观念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加持下,封驳制在唐朝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2.李唐“胡汉相融”的特殊血统。

我们知道,唐朝传承自隋朝,隋朝传承自北周,而北周政权建立的基础是以宇文泰为核心的“八柱国十二将军”,也就是日后著名的“关陇集团”的源头。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更是“八柱国”其中之一,世世代代与胡人通婚。

而关陇集团在建立之初便遵循两个原则:

“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即胡汉相融、文武合一,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李唐政权其实是那个时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自带“混血体质”。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唐朝传承自北周)

传承自关陇集团,自带“混血体质”,这使得李唐在建立之初就极具包容性,同时深受胡人文化影响的李唐对于纲常伦理本身就不怎么重视,要不然唐朝也不会发生儿子娶小妈、老子娶儿媳这些荒唐事儿。

因此,封驳制这种挑战皇权、挑战伦理的制度当然最适合在包容且不惧纲常的唐朝形成了。


综上,“半贵族社会”是外部的大环境,“胡汉相融”是内部的特质,内外共同作用,最终使封驳制在唐朝被催生并兴盛起来。

总结

自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并确立了皇帝制度后,集权与专制便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政治主题。

封驳制能够在这种环境中逆流而上,对皇帝的诏敕提出质疑并进行驳正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却是缓慢的、局限的。

其缓慢性在于从两汉的起源到唐朝的确立,封驳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局限性在于,即使封驳制在唐朝形成,也是在“半贵族社会”、“胡汉相融”的共同作用下确立的,随着这两个因素的消失,封驳制也随之消失,从而使唐宋时期成为了中国政治文明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从唐朝的封驳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巅峰时刻”

(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