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注:本文以《三国演义》小说为蓝本,不以正史论。

颜良是谁?

颜良(?~200年),字公骥 ,安平郡堂阳县(今河北省新河县)人。东汉末年河北将领。

颜良是袁绍部下的武将,“河北四庭柱”之首,有威名。

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

我知道替颜良翻案可能会被喷的很惨。

但其实颜良的实力真的被严重的低估了,而且颜良被关羽斩杀,实在是三国里的一大冤案!

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首先论颜良战绩:

VS宋宪,不到三回合,良手起刀落,斩宪于阵前;

VS魏旭,一回合,良照头一刀,劈续于马下;

VS徐晃,二十回合,徐晃败走;(划重点)

诸将栗然(这个很重要,当时的曹魏阵营猛将诸如许褚、夏侯两兄弟等均在)。

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 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 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 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这次单挑有两点很容易被忽略。

首先,二十回合杀败徐晃,是个什么概念呢?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

徐晃与许褚大战过一场,两人战50个回合,不分胜负。

而许褚在三国中可是一员悍将,他最知名的战绩是在潼关之战中,与马超单挑200回合不分胜负。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颜良与徐晃,20回合,徐晃败。

而徐晃与许褚50合,战平,许褚与马超200合,战平。由此可见颜良的武力值绝对是高于许褚的,那么自然也就高于与许褚战平的马超。


其次,原文第一段末尾用了诸将栗然,令曹营诸将“栗然”,栗然可是胆怯害怕的意思,颜良击败徐晃让曹营将领胆怯而不是惊讶,足以间接证明颜良恐怖的实力。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 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 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这场战例,是《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冤案。

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又一波分析很好。分析的原文是:

先说颜良被杀事出有因,确有冤枉的一面,连带几个问题一并分析。

杀良之前。书中第二十五回有这么一段对话――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 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多有人引用这段对话作为关羽武力大过颜良的证据,虽然此战的结果的确是颜良身首异处,但是程昱这番话的本意却不是这个意思,否则他何以不直接说“某举一人可胜颜良”呢?查了一下汉语词典,敌可作“对抗、(力量)相等”解,那么程昱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关公(排除曹营其他众将)的武力可与颜良一搏或关公的武力可与颜良相匹敌。程昱所说这段话是建立在两者公平单挑的基础之上的,而非袭刺。至于曹操“恐他立了功便去”的想法只是一种推测及担心,并非是说在战前曹操就定认为关羽必胜,关于这一点罗本三国讲的更清楚:“何不取来,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

在书中还有一段话要引起足够重视――关公曰:

“容某观之。”……操引关公上土山观看……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为何关羽不直接去单挑,要“容某观之”呢?实际上这段话透露了这么两层意思:一是说明关羽不愧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开战之前先临高观敌,做到了知己知彼;二是说明关羽通过观察已经很有信心的制定了克敌制胜的计划,否则也不敢放出豪言壮语:“土鸡瓦犬”――泥瓦雕塑的鸡犬,废物;“插标卖首” ――插上草标卖自己的头,傻子。面对“绣袍金甲”的颜良及其十万大军,关羽并没有想与其费工夫单挑,他所想到的是如何尽快的“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先赏析一下罗本,不作证据用,供大家参照对比。见于卷之五“云长策马刺颜良”: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

这是不是单挑书中描述的非常明显,“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放开一条大路”――“ 恰欲问之”都说明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更妙的是罗本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注释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使青龙大刀……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另文中附有赞诗一首道出玄机: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再看毛本,见于第二十回: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为了进一步突出关羽的勇武,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语,但仔细分析之下,也可略见端倪:

首先关公的大刀是倒提着的,麻痹了颜良,如果是准备单挑或冲阵,断无单手执刃且刀头冲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军有意阻挡,不会出现波开浪裂(分作两边状)的场面,要么层层围裹,要么四散奔逃;

再次“方欲问时”也可说明问题,颜良根本就把关公视作敌人,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那么颜良究竟准备问什么呢?我觉得极有可能是询问关公的姓名,是否是关羽云云,这可从战前袁绍、刘备对话中体会出来“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操”,就可推测刘备可能对袁绍、颜良描述过关羽形貌,至于可否像罗本那样“暗嘱”过颜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这个“刺”字也值得玩味,用大刀杀敌不用砍、劈等常用动作,而是刺!众所周知,荆轲、要离、专诸是古代有名刺客,他们行刺时,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这里关羽杀颜良用个刺字同样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这一战究竟是出其不意的袭斩,还是公平单挑,相信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应该可以得出一个正常的判断。

毛本三国对这一段有所修改,并且删去了关公玉泉山显圣普净旧事重提的这一段。在关羽等人死于东吴后,他和赤兔马、关平、周仓的魂魄因怨念太深一直在人间飘荡,普净见关羽心伤为除,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呼?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公何必疑惑于是?

细读三国:颜良其实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将

禅师命行者观之,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右随从二将,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者回报禅师,禅师知是关公与关平、周仓也。待云头飞至庵前,禅师以手中麈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关公闻言,英魂顿悟,即落云下马,叉手力于庵前曰:“吾师何人?愿求清号。”禅师曰:“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何不识普净也?”公曰:“某虽愚鲁,愿听清诲。”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只以公所行言之:

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呼?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公何必疑惑于是?”公遂从其言,入庵讲佛法,即拜普净为师。后往往显圣,乡人累感其应,因此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也就是说普净也知道,当时颜良死的是糊里糊涂,而颜良也有恨,恨自己太好心。关羽听完这话就释怀了,也就带着关平、周仓,以及赤兔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那么试问这一战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关羽的武力来吗?可以充分地说明关羽的武力高过颜良吗?死者长已矣!颜良的悲哀和冤枉正是体现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