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三國:顏良其實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將

注:本文以《三國演義》小說為藍本,不以正史論。

顏良是誰?

顏良(?~200年),字公驥 ,安平郡堂陽縣(今河北省新河縣)人。東漢末年河北將領。

顏良是袁紹部下的武將,“河北四庭柱”之首,有威名。

細讀三國:顏良其實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將

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孔融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

我知道替顏良翻案可能會被噴的很慘。

但其實顏良的實力真的被嚴重的低估了,而且顏良被關羽斬殺,實在是三國裡的一大冤案!

細讀三國:顏良其實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將

首先論顏良戰績:

VS宋憲,不到三回合,良手起刀落,斬憲於陣前;

VS魏旭,一回合,良照頭一刀,劈續於馬下;

VS徐晃,二十回合,徐晃敗走;(劃重點)

諸將慄然(這個很重要,當時的曹魏陣營猛將諸如許褚、夏侯兩兄弟等均在)。

細讀三國:顏良其實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將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顏良橫刀立馬於門旗下;見宋憲馬至,良大喝一聲,縱馬來迎。戰不三合, 手起刀落,斬宋憲於陣前。曹操大驚曰:“真勇將也!”魏續曰:“殺我同伴,願去報 仇!”操許之。續上馬持矛,徑出陣前,大罵顏良。良更不打話,交馬一合,照頭一刀, 劈魏續於馬下。操曰:“今誰敢當之?”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 諸將慄然。曹操收軍,良亦引軍退去。”

這次單挑有兩點很容易被忽略。

首先,二十回合殺敗徐晃,是個什麼概念呢?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操出馬視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鋒。刀斧相交,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操即鳴金收軍,召謀士議曰:“楊奉、韓暹誠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將也。吾不忍以力並之,當以計招之。”

徐晃與許褚大戰過一場,兩人戰50個回合,不分勝負。

而許褚在三國中可是一員悍將,他最知名的戰績是在潼關之戰中,與馬超單挑200回合不分勝負。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顏良與徐晃,20回合,徐晃敗。

而徐晃與許褚50合,戰平,許褚與馬超200合,戰平。由此可見顏良的武力值絕對是高於許褚的,那麼自然也就高於與許褚戰平的馬超。


其次,原文第一段末尾用了諸將慄然,令曹營諸將“慄然”,慄然可是膽怯害怕的意思,顏良擊敗徐晃讓曹營將領膽怯而不是驚訝,足以間接證明顏良恐怖的實力。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 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 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細讀三國:顏良其實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將

這場戰例,是《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冤案。

之前在網上看到的又一波分析很好。分析的原文是:

先說顏良被殺事出有因,確有冤枉的一面,連帶幾個問題一併分析。

殺良之前。書中第二十五回有這麼一段對話――操見連折二將,心中憂悶。程昱曰:“某舉一人可敵顏良。”……昱曰:“非關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 昱曰:“劉備若在,必投袁紹。今若使雲長破袁紹之兵,紹必疑劉備而殺之矣。備既死,雲長又安往乎?”多有人引用這段對話作為關羽武力大過顏良的證據,雖然此戰的結果的確是顏良身首異處,但是程昱這番話的本意卻不是這個意思,否則他何以不直接說“某舉一人可勝顏良”呢?查了一下漢語詞典,敵可作“對抗、(力量)相等”解,那麼程昱這番話的意思是說:只有關公(排除曹營其他眾將)的武力可與顏良一搏或關公的武力可與顏良相匹敵。程昱所說這段話是建立在兩者公平單挑的基礎之上的,而非襲刺。至於曹操“恐他立了功便去”的想法只是一種推測及擔心,並非是說在戰前曹操就定認為關羽必勝,關於這一點羅本三國講的更清楚:“何不取來,兩強相併?如勝則重用,如敗則決疑。”

在書中還有一段話要引起足夠重視――關公曰:

“容某觀之。”……操引關公上土山觀看……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為何關羽不直接去單挑,要“容某觀之”呢?實際上這段話透露了這麼兩層意思:一是說明關羽不愧是智勇雙全的將領,在開戰之前先臨高觀敵,做到了知己知彼;二是說明關羽通過觀察已經很有信心的制定了克敵制勝的計劃,否則也不敢放出豪言壯語:“土雞瓦犬”――泥瓦雕塑的雞犬,廢物;“插標賣首” ――插上草標賣自己的頭,傻子。面對“繡袍金甲”的顏良及其十萬大軍,關羽並沒有想與其費工夫單挑,他所想到的是如何儘快的“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先賞析一下羅本,不作證據用,供大家參照對比。見於卷之五“雲長策馬刺顏良”:

“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公飛奔前來。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雲長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頭,……飛身上馬,提刀出陣,似入無人之境。”

這是不是單挑書中描述的非常明顯,“將盔取下放於鞍前”――“放開一條大路”――“ 恰欲問之”都說明這是一場出其不意的奇襲!更妙的是羅本生怕讀者看不明白還註釋了這樣一段話:“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使青龍大刀……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另文中附有贊詩一首道出玄機: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再看毛本,見於第二十回:

“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為了進一步突出關羽的勇武,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語,但仔細分析之下,也可略見端倪:

首先關公的大刀是倒提著的,麻痺了顏良,如果是準備單挑或衝陣,斷無單手執刃且刀頭衝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軍有意阻擋,不會出現波開浪裂(分作兩邊狀)的場面,要麼層層圍裹,要麼四散奔逃;

再次“方欲問時”也可說明問題,顏良根本就把關公視作敵人,也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那麼顏良究竟準備問什麼呢?我覺得極有可能是詢問關公的姓名,是否是關羽云云,這可從戰前袁紹、劉備對話中體會出來“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於曹操”,就可推測劉備可能對袁紹、顏良描述過關羽形貌,至於可否像羅本那樣“暗囑”過顏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這個“刺”字也值得玩味,用大刀殺敵不用砍、劈等常用動作,而是刺!眾所周知,荊軻、要離、專諸是古代有名刺客,他們行刺時,都是採取出其不意的方式。這裡關羽殺顏良用個刺字同樣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備,這一戰究竟是出其不意的襲斬,還是公平單挑,相信是有目共睹的,大家應該可以得出一個正常的判斷。

毛本三國對這一段有所修改,並且刪去了關公玉泉山顯聖普淨舊事重提的這一段。在關羽等人死於東吳後,他和赤兔馬、關平、周倉的魂魄因怨念太深一直在人間飄蕩,普淨見關羽心傷為除,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呼?今日呂蒙以詭計害公,安足較也?公何必疑惑於是?

細讀三國:顏良其實是最被低估的超一流武將

禪師命行者觀之,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右隨從二將,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者回報禪師,禪師知是關公與關平、周倉也。待雲頭飛至庵前,禪師以手中麈尾擊其座曰:“顏良安在?”關公聞言,英魂頓悟,即落雲下馬,叉手力於庵前曰:“吾師何人?願求清號。”禪師曰:“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何不識普淨也?”公曰:“某雖愚魯,願聽清誨。”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只以公所行言之:

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呼?今日呂蒙以詭計害公,安足較也?公何必疑惑於是?”公遂從其言,入庵講佛法,即拜普淨為師。後往往顯聖,鄉人累感其應,因此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也就是說普淨也知道,當時顏良死的是糊里糊塗,而顏良也有恨,恨自己太好心。關羽聽完這話就釋懷了,也就帶著關平、周倉,以及赤兔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那麼試問這一戰可以有效地體現出關羽的武力來嗎?可以充分地說明關羽的武力高過顏良嗎?死者長已矣!顏良的悲哀和冤枉正是體現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