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龍共舞,日本戰鬥機與B-29的戰鬥


1944年起,B-29“超級空中堡壘”開始出現在日本上空,且規模不斷擴大。

截殺B-29成為日本陸海航戰鬥機部隊戰爭後期的主要任務。

陸軍一式戰鬥機“隼”的兩挺機槍幾乎無法對B-29造成威脅。

陸軍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是少數適合高空截擊的機型,但火力較弱。

二式單戰被盟軍稱為“東條”,國軍稱為零式二型。

東條挑戰超級空中堡壘

鍾馗在戰爭前期並不討喜,日軍也不知道拿它幹啥好,到了戰爭後期有用武之地時已經過時了。

圖片很有氣勢,但二式單戰這種沒有雷達的飛機完全靠探照燈配合發現目標,做出這種動作恐怕挺難的。

陸軍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是對抗B-29的主要機型。

作為雙發機,屠龍能爬到較高高度,能夠安裝重型武器,是較適合的截擊機種,但和B-29相比速度不佔優勢。

後期屠龍機背安裝了斜射炮,更適於攔截任務,但野馬一出統統完蛋。

陸軍三式戰鬥機“飛燕”在攔截B-29戰鬥中出鏡率也比較高。

飛燕是日軍中唯一一種液冷發動機戰鬥機,使用仿製德國DB發動機。

飛燕高空性能不佳,參與攔截任務的飛燕要儘量輕裝。

飛燕上鏡率高的一個原因是它是震天特攻隊的座機。

所謂震天特攻隊就是對B-29自殺撞擊的部隊,類似部隊還有好幾個。

反正圖片上都挺威風的。

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被稱為大東亞決戰機。這種飛機用來和野馬式格鬥比攔截B-29划算。

陸軍五式戰鬥機就是換了氣冷發動機的三式戰,出來太晚數量也太少,綽號都沒有。

海軍J2M“雷電”是海軍第一種局地戰鬥機。

雷電似乎是一種高手向的戰鬥機,飛行特徵類似於西方戰鬥機,盟軍戰後測評對其評價頗高,但當時深為只會打圈圈的日軍駕駛員反感。

海軍J1N“月光”夜間戰鬥機是日軍唯一一種專用夜戰機型,但由於飛行高度和速度不足,攔截B-29仍很困難。

陸軍百式司令部偵察機三型改也參加了對B-29的作戰,借重其高空高速性能。

P-51“野馬”戰鬥機加入護航後,晝間攔截難度急劇上升,日軍開始縮小攔截規模,囤積兵力為本土決戰做準備。

對日間出現的單機或小機群,日軍完全採取不理會態度。

不管的結果就是——原爆投下。

美術作品很難表現雙方飛機真實比例,也無法展示日軍戰鬥機駕駛員面對巨型四發轟炸機的震撼感覺。這是一架二式復戰“屠龍”穿越B-29機群的真實空戰照片,這張照片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在自殺部隊組織起來前日軍截擊飛行員就開始自發撞擊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