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真的要亲自下地种田吗?

游也杂说


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①他是亲自到南山,也就是现在的庐山去种地,所以写出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陈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优美诗句。

②真正回归田园,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真的去种地,而不是做做样子,而他的这种回归田园的生活,也为田园诗派的他创造了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背景,因此体验生活,使得陶渊明在推动田园诗派的发展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助推作用。











吴刚作文


读书品诗,一定要与生活相联系,所谓艺术文化高于现实,但一定是来源于现实。

我们品读五柳先生的田园诗作,如果对田园农耕有一定的接触、体验,就会更深入的体悟出其中的韵味来。


01 背景:五柳先生所生活的魏晋时代,处于中国农耕社会时期,耕田、读书是当时文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当然家庭富裕的士大夫层不用亲自躬亲种田,但是却并不影响“竹林七贤”等魏晋名士或纵情山水,或乐于归隐田园。纵歌写诗,当然离不开田园题材的描写。

02家境: 五柳先生早期家中经济应该还是相对比较富裕,并不需要他真正下地种田,偶尔体验生活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期间所写田园诗作,是真的有真实生活体验与素材来源,所以五柳先生的田园诗文,总是形象而生动的描写出农家田园风光,令读者读之如临其境,赞叹折服。


03 归隐:他最后从彭泽县令任上辞职弃官,从此归隐田园,自己下地亲自种田的生活也就多了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人生的经验成熟,思想观念很清晰的知道自己什么要归隐田园,因为归隐田园是自己的理想,并没有人强迫自己。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确实需要亲自下田种田。


04 诗文:也是在最后这次归隐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首诗,一起来欣赏一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05赏析:作者在南山脚下开田种豆,时间长了没有及时打理,所以青草长的很旺盛,而豆苗很稀疏。早晨去田间开荒、除草,干到晚上扛着锄头踏月回家。田间小路狭窄草旺盛,傍晚的露水打湿作者身上的衣裳。衣服被打湿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违背自己的理想,是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生活啊。



06 结语:


赞五柳先生:

诗以言志,

文能传情。

潇洒名士,

荷锄耕种。


书香居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文化领域的创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陶渊明归隐以后,生活艰苦,的确需要亲自下地种田。


理由如下:

一、从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十分艰苦,有种田的需要。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陶渊明所做的自传性质的散文,里面有这样的语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又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酒也不是经常能喝到的,亲戚朋友知道他爱喝酒,有了酒就叫他去一醉,这就是属于“蹭酒”的性质了。然后我们看他的住处,家徒四壁,不能遮风挡雨。也没钱再去穿长袍,只能穿穷苦百姓穿的粗布短衣,还到处打着补丁。家里缺吃少喝,但是他还是能安然自得。这就充分表现了陶渊明生活的窘迫,为了生存的需要,陶渊明必须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

二、陶渊明在诗中写了自己的农耕生活。

陶渊明在自己的《杂诗十二首》的第八首中写道: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你看看,陶渊明就怕我们认为他在无病呻吟,认为他在夸大自己的贫困和艰难,所以明确地告诉我们:请人替我耕种是别想了,我是亲自去种田的,没人替我,就这还是饥寒交迫,我也不敢奢望饱食,只要能有粗粮果腹都不错了。你看了陶渊明这首诗,还认为人家是雇人耕作,自己悠哉悠哉吗?

另外,陶渊明所做的《归园田居》第三首中,也描写了他的躬耕生活,我们来看一下原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陶渊明是有农耕的生活体验的,陶渊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农夫,但绝对是一个勤奋的农夫,大清早就下地干活儿,晚上顶着月亮归来,劳动的繁重也可想而知了。

三、从有关他的典故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以后生活贫困,需要种田养活自己。

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有“量革履”、“白衣送酒”、“无弦琴”等,这些典故表明陶渊明连鞋子都没有,喝酒需要别人帮助,他的琴上连琴弦都没有,这些也可以说明陶渊明生活之贫困,在这种贫困的状态下,陶渊明要想生活,恐怕必须自己下地种田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的躬耕恐怕是一种象征性的,诸葛亮的隐居也是一种待价而沽的隐居,与陶渊明的躬耕绝对不是一回事。陶渊明所过的绝对不是一种诗酒田园的浪漫悠闲的农村生活。


综上所述,我认为:陶渊明归隐后生活日益贫困,甚至达到了饥寒交迫的境地,所以他必须亲自下地种田,躬耕垄亩。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眉画张敞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成为了千古名句,那这两句诗也是写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还有生活方式。对于诗人来说,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所以他选择隐居。那么关于他是不是要下地种田,我们从他的诗作中就可以知道,他是每天读书和种田,所以是要下地干活,不然他吃什么;因此,我们不能理解错了,认为古代的文人隐居,那就不用干活,每天只是写诗,这是大错特错,他们尽管是诗人,但也是凡人,还是要吃喝拉撒,自然是要去干活,要下地种田。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都有喜欢隐居,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之后,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他们想要去改变,但是很显然无能为力,只好是去到深山中隐居,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思想上,那都可以达到另一个层次,特别是像陶渊明这种伟大的诗人,他一直就不愿意过世俗的生活,才使得他在彭泽县令的位置干了一百多天,于是拂袖而去,回到庐山隐居。

陶渊明的这种性格也是决定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既然在现实世俗的社会里无法实现人生理想,那就过着普通的乡村生活,看似在逃避,但对于诗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修为,试问世间有几个人能够抵挡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所以陶渊明能够去隐居,正是说明他看淡了一切,也不愿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那在这首《饮酒·其五》一诗中,他正是写到了自己当时的生活姿态,还有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通篇写得生动有趣,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读来让人心驰神往,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而这首作品也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从这首诗中,也是能够知道当时的陶渊明,那在生活中很悠闲,另外也还有自己干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当我们在世俗的社会中看淡了一切,那就会变得心如止水,这时就不会想到功名利禄,更多的还是希望自己的修为可以有所提升,陶渊明选择隐居在我看来,那是正确的选择,要是他一直生活在世俗的社会里,也就不可能写出这种清新脱俗的作品,这也正是陶渊明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明明可以在官场混得很好,只要他稍稍低头,但他就不愿望低头,不愿意与别人同流合污,这才选择了离开。

生活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一些人进入到社会之后都会变,只有极少部分的人才能够坚持自我,很显然陶渊明就坚持了自我。尽管他去庐山隐居过着很艰苦的生活,什么都要亲力亲为,还要下地干活,但是他很享受那种生活,这也就是他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也正是他选择了隐居,才写下了那些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成为了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名垂青史,即使是到了今天,人们依旧还是喜欢他的作品。

最后总结: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每一首作品都令人惊艳,关于他隐居之后的生活,那自然是与普通的农民没有区别,还是要下地干活,要去做庄稼和蔬菜。所以很明确地告诉你,陶渊明他是要下地干活,不然他就不会有粮食吃。


品诗读词


是的,陶渊明的确如此。并且,他之所以被推崇为田园诗(注意不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由谢灵运启)之祖,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是最早一批以田园生活入诗,且写的自然纯适、不着痕迹的。

而这种“自然”的艺术效果的取得,主要在于他对田园生活的切实体会,这是任何在书斋里想象田园生活的诗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这五首诗,字字句句都是在田园生活的痕迹,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隔着时光,看见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他在南边买了一块地,搭起茅草屋,他去种豆子,可惜最开始由于不善耕作,豆子长的还不如野草旺盛。

他到种地的地方需要穿过丛林,由于早出晚归,草叶子上的霜和露打湿了他的衣服,让他觉得新奇的同时又有点不舒服。白天,村里的人一起出门耕作,到了自己家的田地就分散了,所以无论是村子里还是田里劳作,一天都见不到什么人——即使偶然遇见,聊天的内容都不是诗酒,而是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种植经验。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他回家,看见村子里升起做饭的烟,闻着柴火燃烧的味道,听见不知道哪家的狗在嗷呜大叫,鸡在桑树上看见人来了赶快飞走躲起来,他的心里被这种真切的人间烟火感动。

为了生计,陶渊明一边种植,一边继续开辟荒地,在期待收获的日子里,还要时刻提心吊胆地担心霜降提前到来影响收成,毕竟失去工作的他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这块地了。

偶尔,他会自己或者带着子侄去山林里转一转,山上没有路,野草灌木丛生,需要拿一根手杖开道。有一次,陶渊明看见了一个颓败了的房屋,他很好奇这里发生了什么事,路人告诉他:这家的人都死绝户了。这句话让他非常感慨:人生可能就是如此吧。

这样的诗句,这样自然的表达,这样对农村生活的描写,非亲身经历者怎能写出?


当然,这样单一的分析可能有闭眼夸的嫌疑,我们来看看其他描写田园著名的诗人。通过同样写田园的诗句的对比就会明白,“田园第一人”的说法,陶渊明当之无愧。

唐·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里,我们其实能够清晰的看出,这是一个非田园的人在看待他心悦的田园生活——傍晚时分,田园的景色让他沉醉,他看到了回家的牲畜、家禽和牧人,他们都有家可归,而诗人的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相知的故人,他沉浸在一片孤独里。

但是,牧人回家的前提是结束一天的辛劳,流着汗水、浑身疲惫的牧人并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去观看傍晚山村的景色。由于经历的缺失,王绩对牧人身上的汗水、泥土还有牛羊马粪的味道是漠然的。换言之,王绩是一个观赏者,不是一个代入者,更不是感同身受。他只是在借景抒情而已。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作秋归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我甚至觉得不必解释,你看王维的快乐和他对辋川别居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描写,就知道他绝对没有亲自躬耕过——当然事实也是如此。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数得上的富豪,从他诗中的景色就可以想象他的阔气。他的确有地,但绝不是像陶渊明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好几个庄园——他是收租的大庄园主。

另摘录一些他的辋川诗吧,他们虽不是由汗水铸就,但仍有另外一个层次的美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闲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

通过一起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亲身耕作与否,在诗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越是有亲身经历的人,就越能真切的描写出真实的农村世界:家禽的住处、节气的关注、技巧的交流、丰歉收支的影响、捉襟见肘的窘迫……他们的笔下,是农村生活里必须面对的生存问题。

而越是在书斋想象的人,对农村世界的描绘就越发纯真,他们的笔下,是欢声笑语的邻里,是抛弃俗事的洒脱,是对闲适生活的歌颂,是对淳朴人情的称赞。

这两派作家在历史发展中自成体系,描绘了两种不同的诗歌境界和审美理想,一个构建了文学上真实的农村世界,一个构建了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田园诗的诗学大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您的观看❤


含岭02BH


是的,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是要亲自下地种田的。

原因有二,一是隐居人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需要劳动生产来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二是耕读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隐居者崇尚亦农亦士,耕读并重的生活方式。

在历史上,很多著名士人都把“耕读传家”作为传承后世的家风,比如诸葛亮,在未出山之时,躬耕于南阳,一边做学问,一边种田;比如我家乡台州的元代先贤陶宗仪,隐居于松江,半耕半读,留下了“积叶成书”的成语典故。当然,我们印象中最著名的耕读代表人士,还属晋代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句中,有许多关于耕读的具体记录,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等等。

有人可能要问了,我们现在许多农村孩子都以“跳农门”为人生目标,这些著名读书人为什么反而喜欢种田呢?

其实,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是农耕文化,对土地具有深厚的情感,同时也赋于土地与天同等的神圣性。古代称国家天下为社稷,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可见中国的重农思想。

孟子说:“士之仕,犹农夫之耕也”, 故 “不耕不可。”就把士人的为官为人之道,与农夫的耕作联系起来,指出两者具有同质性。

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属于乡村自治,在乡村的读书人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权威和意见领袖,同时也担负着“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所以,他们以读为治学和上升之道,以耕来体悟民间和修身养性,联系起士大夫阶层和最底层的民众,维持着乡村礼制章法等秩序。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朝廷官员退休后,也喜欢回到老家继续耕读生活,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学识礼治乡里,延续数代,往往成为地方望族,这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终极追求吧。

另外,中国文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居心理,向往无牵无挂的田园自然生活。他们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特别在人生失意时,往往产生归隐的欲望,所以对隐士抱有特殊的敬仰之情。陶渊明作为中华耕读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成了许多中国文人的理想型精神偶像。


李异寒山道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得创作者颠强时代

陶渊明得“种豆南山下”,他并非真正得用心是“种豆南山下”,而是他的一种感情寄托,不过他也确实曾经隐居一段时间。

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成为他的绝句,陶渊明满腹诗论,怀有雄才大志,想把自己所有得才学报效国家,为国家出力,可是事与愿违,空有一腔热血,可是报国无门。到时社会得黑暗和不公,让陶渊明对自己得仕途丧失了信心,义愤填膺之下隐居了起来,过着悠然得田园生活,吟诗作乐看着好不自在,其实不然他虽然身居田园之中,可是曾经自己得志向他却没有忘掉,时刻想着自己能冲出深山,把自己是才华贡献给国家,可是一次次得打击,似乎让他看不到希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诗看似是在写田园,其实只不过借助田园在表达自己理想,完完全全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并不是过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也算是一种自嘲。

在古代曾经有多少名人异士,空有学富五车的才华,可是报国却无门,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对当时统治者失去了信心,像“田园派”诗人王维何曾不是和陶渊明一样得遭遇呢。也有得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不贪图名利,归隐山林。

而在现代也有部分归隐山林得“隐士”,现在有很多得终南山隐士,他们追究是一种心境,在这灯红酒绿得城市生活久了,追求那种回归自然,净化自己心灵得境界,不过确实如此也许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才能让自己更好的休息。

古代有多半得“田园派”诗人和“隐居”山林的文人墨客,他们多半是对当时社会得不满,把自己的所有怨恨写在了自己诗中和文章中。

我是颠强时代,如果喜欢可以留个关注。







颠强时代


陶渊明(公元352或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这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 ,归隐田园生活的真实描写。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来!

综上所述,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他亲自下田种地的描写。


王志毅


《归园田居》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此句造成各种误解,让陶渊明背上一个不懂种田的名声。通常解读为:在南山下开垦出来的田地里,我们把豆子种植在这里,田地里野草茂盛而豆苗却很稀疏。所以,后来解读者,便根据此两句诗,以此认为陶渊明不会种地。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笑话。不懂种田之人,恰恰是这些莫名其妙地解读者。所谓“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大抵便是说的这些自以为是的注释者。

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挺能说明其中问题。事实上,陶渊明在此描写“草盛豆苗稀”,如果对种植稍微有些常识,就不会犯下误解的错误。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一错再错,忽略了此句本身真正描写的实际景象。此处的“草盛”大抵是说田地里长有野草,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田地里全是野草而误了庄稼,如果是真正的农人就会明白,当庄稼还处于幼小状态时候,野草的生长状况是强于庄稼的,这才是“豆苗稀”的真正原因,而不是“豆苗长得不好”的胡乱解说;只是因为庄稼本身还是“豆苗”呀,而不是“豆棵”状态,所以此时站在田边猛然看去,就会觉得野草竟然比豆苗还要生长的旺盛。正确理解诗句,必须结合诗作的真实描写状况,而不是凭空地想当然,那样就会犯下常识性的错误,从而贻笑大方。如果像通常那样去理解第一个诗句,那么又如何去理解诗人在接下来的顺序描写呢?正是因为豆苗处于生长状态,所以才有诗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苦劳作。也正因为诗人本身参与了劳作活动,是一个实打实的劳动者,所以才会有本诗的各种细腻之处。如果不是参与者,如何才会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真实写照?

在本诗最后,诗人不仅进行以上各种地详细描写,而且感慨地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裳被露水打湿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本身的意愿,就非常值得。诗人的“愿望”是什么呢?当然就是组诗《归园田居 其一》中所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脱离俗世官场,归隐田园,过自由自在地种植生活。

晏殊不会在诗词里感喟求官难,因为他本就居高位;王维可以静心山居,静听“鸟鸣涧”,因为他毕竟见过“大世面”;李太白之所以高吟“行路难”,大抵是因为他官路坎坷;杜甫大声高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是因为官路不通,抱负难以施展。越在乎的越忘记不了,或许,陶渊明的内心仍对官场之事念念不忘,否则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诗作里对此事抒发感慨之情。陶渊明毕竟小时趋于士大夫教育,本质上应该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所在乎的无法实现,只好“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最终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去“种豆南山下”,去“带月荷锄归”,这既是一种无奈,却又是一种幸运;属于个人的无奈,却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幸运。


一朵木棉


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毫无疑问他是亲自下地种田的。

据记载,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如果没有种田亲身经历,他又怎会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