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碧枼轻風


因为这座山的名字叫东山。“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指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这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成语里面的“东山”是哪座山,如今在哪里?可能不少人就不知道了。

从字面意思理解,东山就是东面的山,而且全国各地以东南西北方位命名的山不计其数,东山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来历了。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名相谢安,其前半生不愿做官而隐居东山,后来出仕一发不可收拾,干了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声望如日中天,名留青史。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在陈郡谢家无人能及。他曾祖父谢缵是曹魏时的典农中郎将,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职权和太守差不多。他的祖父谢衡曾为太子少傅,他的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管官吏的任免等事务,相当于如今的组织部长。谢安有上面几代人的积累,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四代。

谢安不但家世好,而且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才气过人,不管是拼爹、拼脸还是拼才华,位居要职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却对当官没多大兴趣,当了一个多月的官就不干了。谢安辞官以后就开始隐居东山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以文会友,他的好友里面有一个人特别出名,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朝廷多次召谢安为官,他就是不出山。当时士人之中流传这么一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思是说谢安不出来做官,叫老百姓怎么办呢?可见,其有非常高的名望。

谢安隐居的东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上浦镇内,南距上虞市区约13公里。上虞区位于绍兴市东部,北面濒临钱塘江河口,隔水与海盐县相望。上虞是梁祝中祝英台的故里。

在东山脚下,西边就是绍兴最大河流之一曹娥江,由南至北而流最后注入杭州湾,东山有一巨石悬伸江中,江边有谢安钓鱼台。谢安真是会选地方,有山有水,风景秀丽而且交通便利。如今常台高速和G104都经过这里,可以看出此处水陆交通都很便利。

谢安在曹娥江畔的东山一直隐居到41岁,这个岁数对平均寿命不是很高的古代人来说,意味着一生至少已经走完三分之二了。相信如果不是有突发情况,他会在这里终老,公元360年谢安为什么又出山了呢?关于他出山的原因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谢家已经开始家道中落,谢安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弟弟谢万因北伐失败而被革职,谢家在朝堂之中已经没有位高权重之人。谢安虽然不愿做官,但是对家族的感情却是不含糊的,他出山肩负着重振谢家的重任。

另一种说法是个传说,谢安出山是因为受一歌女的刺激。歌女李氏问谢安:“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安答日:“必先积蓄其德义。”李日:“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说罢,刎颈倒地,血溅花叶而死。谢安悲痛至极,抱李仰天长啸:“安不如一个纤弱女子也,羞矣!”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谢安终是出山了,而且果然不同凡响。他出山后干了几件青史留名的大事。第一件就是摆平权势滔天、有篡位之立之心的大将军恒温。恒温曾有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个曹操类型的奸雄,能被谢安安抚住,从东晋的角度来说,谢安维护了皇权,避免了内乱,功劳无疑是巨大的。

第二件大事就是383年以少胜多打赢了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拯救了东晋。虽然前半生谢安一直隐居,但是淝水之战后,他的权力、地位、声望都达到人生的巅峰。因此,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出现了。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这个东山是地名,也是湖名,地点就在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镇

“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而且这个典故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而这个东山与南山、西山、北山不一样,因为它不是山而只是一个地名。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镇,东山镇是因东山湖而得名,东山湖位于美丽的曹娥江畔,离上虞市中心不是很远。

谢安为了拒绝朝庭的征召,就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湖畔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朝庭多次征召谢安为官,都被谢安所拒绝。为了拒绝朝庭征召,谢安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东山再起,指的是谢安出东山为朝庭效力

升平三年(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谢万与郗昙的这次北伐失败了,谢万单骑逃回,不久后,谢万被贬为庶人。 谢万的贬谪使谢氏在朝中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因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兴趣,谢安当时已经四十了。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了恒温的司马。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乘奔丧之机,脱离了桓温。不久,被朝庭任命为吴兴太守,之后被朝庭调入中央,任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北伐,在枋头惨败。桓温为了重立威名,听从了心腹部下郗超的建议,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

咸安二年(372年),司马昱病重,桓温举荐谢安接受遗诏。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驾崩。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当时孝武帝幼弱外有强臣,赖谢安与王坦之忠诚辅佐,才便得朝局安稳。 (373年)三月,桓温辛。桓温去世后两个月,朝庭升谢安为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主持朝政。

选将抗秦,内举不避嫌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不久又加任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当时的形势为前秦在苻坚统治下日益强盛,秦强晋弱。同年,因广陵无良将守备,谢安内举不避嫌,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军事防守。谢安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防守。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提拔了刘牢之、何谦等良将,训练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七万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多万人,分三路包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阳城被攻破,朱序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今徐州),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皆胜,全歼了秦军彭超所部。

淝水之战,名扬千古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投鞭断流的成语便出于此),志吞东晋,一统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人心一片恐慌,可是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秦军,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

当时,桓冲主要负责长江中游防务,现在的湖北为他的防区,为了配合秦晋大战,领兵十万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洛涧,秦主将梁成和梁云战死,歼秦军一万五千余人。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双方对淝水而陈。谢玄派使者向秦军符融请求,让秦军少退,晋军渡河决战。结果秦军少却,而后阵朱序大叫,“秦军败矣”秦兵信以为真,阵势大乱,竞相奔逃,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结束。

秦军在兵败之后向后方逃窜时还留下了,“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两个成语。

以上是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成语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


万方谈人生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典故。中国许多成语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大政治家谢安。 三国末年,司马懿曾孙子司马睿取缔曹魏开创了东晋,成为东晋开国皇帝,而谢安就是当时东晋一名才学过人之士,但是在朝廷之上遭遇了一帮小人的嫉妒,东晋皇帝对他的态度也变的模棱两可,谢安一气之下便辞官隐居于东山之下,过起了隐居生活。

公元前383年,前秦苻坚亲率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皇帝惊慌失措,决定重新重用谢安来抵挡苻坚,于是派人来到东山封他为大都督,让谢安率军抗击前秦。这时苻坚的大军已经到达淝水岸边,只要大军过淝水东晋难保,当时东晋只有8万军队,兵力悬殊,谢安如何能够用8万军队与苻坚的百万大军交战?谢安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淝水战场两军对峙,战事紧张,东晋人心惶惶,谢安则稳坐东山跟人下棋,等到前方东晋胜利捷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不惊不喜,还继续下他的棋。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谢安淝水一仗,打退了前秦的入侵,保卫了东晋政权,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就是因为谢安当时隐居山林叫东山,他是在东山隐居,也是从东山重出江湖,建功立业的,所以,这个成语被人叫做“东山再起”。

中国成语很多典故都是来自于真实历史故事,比如上面说到的淝水之战中,还有前秦苻坚“草木皆兵”也是源于这场战役。另外,还有“邯郸学步”“洛阳纸贵”“围魏救赵”等等成语,都是来源于真实历史故事。

这就是“东山再起”东山来历,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无病呻吟。


学文说话


"东山再起\

佐航居士莫志生


东山再起,首先,东山不是方位词语,如果知道这个词语来源就不会纠结东南西北的问题了。

东山就是一座山的名字。而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来自于谢安,谢安曾隐居在名为东山的地方,后来重新出山建功立业,所以称为东山再起。如果他当时隐居在南山,华山,这个成语也许就会叫做南山再起,华山再起了。

其次,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如果暂时落难了,感觉东边会比较有希望的,毕竟太阳每一天都会升起来一回,所以这个词语不仅在当时因谢安的事迹被创造出来,后来大家也约定俗成的把这个词语运用了起来。如果当时谢安居住的是西山,那么“西山再起”这个词语用不了几年估计就会被人渐渐淡忘的!

所以说,一个词语留下来,除了典故,还要符合事理逻辑,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上每一天都发生无数的事情,能够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一。


就像唐诗,我们如今常说的是唐诗三百首,可是,在唐朝,写诗就如我们如今发朋友圈也微博一样普遍的。送别时候写一写,高兴时候写写,喝酒时候写写,踏春时候写,下雨时候也写……估计没有十万也有三万首吧。可是,只有那些名作流传了下来,那是因为除了诗人自己,其他人对写出的诗也很欣赏,有人欣赏自然会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下来。

万物,想要地久天长,那么除了美好,还好符合道理。东山再起,就是这一类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暂时落难时候,会坚定东山再起的信念,无论故事本身还是词语的寓意,都非常有道理的。


兰质蕙欣阅读成长


""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中国很多成语典故都来自于真实的历史故事,题主说到的""东山再起"",还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来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指挥东晋八万完胜前秦苻坚八十万军队的大将是谢安,字安石。

下面有书君先来跟大家说说""东山再起""的谢安。

谢安是东晋政治家、名士,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

谢家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中提到的王谢两大姓的谢家。

王谢两家不仅是官场上的两大家族,更是主导书法地位的两大家。王导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谢安出山前与王羲之关系要好。

谢安的曾祖父谢缵是曹魏时的典农中郎将,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职权和太守差不多。他的祖父谢衡曾为太子少傅,他的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管官吏的任免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之职。

谢安前半生不愿做官而隐居东山,后来出仕一发不可收拾,声望如日中天。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源自于他。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1、东山不是指东面的山,是名为东山的一座山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说的就是:谢安年少时就展现出了才能,但不愿做官,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一直过了40岁才出山,而且帮助东晋巩固了政权。

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他却对当官没多大兴趣,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不开心就辞职回到了会稽。

谢安辞官后在东山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以书会友。公元353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就有谢安等41人在场。

后来谢安在东山应召而起,为朝廷效力,做了大事发达了,人们都称他是东山再起,便有了东山再起的成语。

但出名不在东山,而在谢安,所以无关乎""西山""或""南山""。

2、从会稽东山到都城建康(南京)东山

谢安出山有多种说法。一说公元360年谢家已经开始家道中落,谢安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弟弟谢万因北伐失败而被革职,谢家在朝堂之中已经没有位高权重之人。

谢安虽然不愿做官,但对家族有感情,平时他也注重对子侄孙辈的教育,所以他出山肩负着重振谢家的重任。

另一说谢安在曹娥江畔的东山一直隐居,出山是因为受一歌女的刺激。

歌女李氏问谢安:""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安答日:""必先积蓄其德义。""李日:""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说罢,刎颈倒地,血溅花叶而死。

谢安悲痛至极,抱李仰天长啸:""安不如一个纤弱女子也,羞矣!""

另外,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却说:""安石(谢安字)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说明他了解谢安的为人。

眼看谢氏在朝中势力不保,国运昌盛有危难,谢安不得不走出会稽东山,到都城建康(南京)去做官。在建康东山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健康的山原本叫土山,谢安来此后因怀念会稽东山,就把土山改名为东山。这座山是当年谢安居住的地方,他是在这个东山(土山)接受皇帝的任命,这也是他指挥淝水之战的指挥部所在地。

虽然前半生谢安一直隐居,但是他出山之后,尤其是淝水之战后,他的权力、地位、声望都达到人生的巅峰。

他是从东山出来的名士,跟其它山无关。谢安重新出山掌权是从""东山""开始,故有""东山再起""之说。因此""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不可能是""西山""或""南山""。

3、日出东边,希望再次升起

平时我们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是自然规律。也会对有些事说""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充满希望。却说有些事""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形容不可能发生。

东:靠近阳光。通常蕴含着希望、光明、温暖的感觉,还有尊贵意思在里面,像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叫""东宫""。

西:通常蕴含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像很多古诗词中都会用""西风""来表达悲凉、凄惨的感觉,比如""古道西风瘦马""。

南:通常会寄予富贵长寿的美好愿景,比如""寿比南山""。当然也还有光明温暖的感觉在里面,人们习惯住的房子、睡的床都坐北朝南。

从东、西、南三个方位词蕴含的情感来看,也只能叫""东山再起""。

东山是指山(东面出太阳的山)。太阳天天从东边升起,太阳又升东山,人们借喻""东山再起"",是将意义延伸到了人和事上。

东山再起可以理解成""明天的太阳照样升起""。太阳从西边落下,一个人失败了,黑夜是暂时的,还有明天的太阳东升,解释为:失败以后经过不懈努力,可以重新崛起。

后人用太阳从东山再升起形容谢安从东山出仕、在东山指挥若定获得成功。

谢安终于出山后,果然不同凡响,干了几件著名的大事:制约了权势滔天有篡位之心的大将军桓温,维护皇权,决胜淝水保卫东晋政权,平衡权利避免内乱,做到了留名青史。

也说明人们只要不放弃自己,会在新的时期又有新的希望,这个象征意义自然与""西山""或""南山""没有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东山再起”与东晋宰相谢安有关,从此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人们把归隐后又出任重职的人,或者失势又重新获得重权的人称为""东山再起""。

相信经过有书君的介绍,大家应该也知道了谢安起于东山,成于东山,自然不可能说成是""西山""或""南山""再起。

最后有书君也要提醒大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的人才可能东山再起。而只知道沉迷玩乐,失去斗志的人则很难东山再起。

谢安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东山再起的由来

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东晋王朝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前秦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苻坚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只见八公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

两军在淝水两岸对峙,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有人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长期隐居在东山,又重新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所以人们后来把像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了解了这个成语的典故和由来,自然就明白人们为什么常用“东山再起”来形容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而不是“西山”或“南山”之类。

喜欢请点赞支持!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经常使用“东山再起”、“东山之志”、“高卧东山”等类似的成语。东山这个词,比西山、南山、北山等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我们来看一下“东山”的复合含义,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以及“东”在古代的方位寓意。


东山被赋予的多重意义,表示对地方的特指和对名高望重的尊称。

  • 指古代远征或远行之地。《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宋代熹集解释为:东山,所征之地也。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玉汝有爱妾刘氏,将行,剧饮通夕……刘贡父,玉汝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嫖姚不复顾家为,谁谓东山久不归。’”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 代指鲁地山东。《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赵岐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 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赵翼《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东山。” 赵朴初《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东山。花事绸缪风又雨,更兼蜂妒莺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江青爪牙讲话,矛头指向周总理,赋此书愤。”
  • 东面的山,这也是本来的字面意义。

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郑燮《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 春秋时少数民族赤狄别种东山皋落氏的省称。《国语•晋语一》:“﹝晋献公﹞是故使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韦昭注:“东山,皋落氏。”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涉及的到“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

除了上面的5重含义,“东山”还代指了谢安从东山复出的典故。

王导、谢安两家是东晋显赫的世家大族,其后世家族也都权倾朝野,功勋显著。张舜徽称赞谢晋是“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他早年淡泊名利,又性情娴雅温润,多才多艺,擅长书法音律。常常和王羲之、许询等朋友竹林饮酒,潇洒人生。朝廷多次邀请他去做官,并委以高爵,都被他婉拒了。知直到谢氏家族在朝廷中的人相继离世,加朝廷的多次诚心征聘,他才出山。谢安为官期间,历任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征西大将军司马等要职。同时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作为东晋的总将领,以少胜多击溃了前秦的百万雄狮,为东晋争取了十余年的和平光景。


谢安在东山的复出,后来演化为“东山再起”的成语,此处的东山指的是会稽的东山。同时谢安也经常去临安和金陵的东山度假、旅游、会友。所以东山,也只休憩隐居的地方。

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又,临安、金陵亦有东山,也曾是谢安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王维《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沈遘《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东山去,还期宣室来。” 赵翼《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东山丝竹渺前尘。”

后来甚至有人,直接拿“东山”代指谢安本人,来称道谢安的雅量胆识、高世英姿与宰相风度。比如李白和顾炎武。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顾炎武《上吴侍郎旸》诗:“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

而“南山”的使用含义中,特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祁连山、南平山、荆南山等,或泛指方位在南的山;“北山”,泛指北面的山,特指北邙山和钟山;“西山”,泛指西方的山,特指首阳山、南昌山、岷山主峰、睡佛山、洞庭西山。


古代,以“东”的方位为尊,较南、西、北的寓意更重

为什么西、南、北多单纯指示方位,而“东”字却被赋予了很多社会意义呢?

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以阴阳思想为主导。在君臣与殿堂方面,崇尚南尊北卑,南为至尊。帝王坐北朝南,象征着尊荣。臣子面北朝拜,象征臣服和敬仰。

《礼·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文选·孙楚》:“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

同时,古人还以东为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阴阳观念中,属阳,为尊上。因此在室内,主客之间是东尊西卑。这也是东宫正主、房东、东道主等,这类词语的由来。

《礼记释例》:“堂上以南向为尊,室内以东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伺。《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由对谢安“东山再起”典故的探讨,引申到我国的方位文化。可见小小的方位词,也蕴含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和老一辈的哲学思想。其中的门道与深刻根源,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溯源和思考!


文史之燏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名相谢安,其前半生不愿做官而隐居东山,后来出仕一发不可收拾,干了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声望如日中天,名留青史。


年轻时,谢安住在会稽东山,整天跟王羲之等一群不喜欢朝政的闲云野鹤游山玩水,《兰亭序》就是这群人游山玩水时写出来的。那时没有科举,这群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一出生就注定有官做。朝廷几次征召,让谢安去当官,谢安都找借口推辞了。

谢安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朝中顶着,他只负责游山玩水就行了。

但是,没多久朝中出事了,家族在朝中的势力连续受损。尤其是他的弟弟谢万在领军时不仅腐败还无能,致使军卒差点哗变,被废为庶人。眼看谢氏在朝中的势力不保,谢安才不得不走出会稽东山,到都城建康(南京)去做官。


这两个典故都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开始隐居或被罢官,后来都再次展示自己的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当然他们重新掌权都从“东山”这个地方开始,故有“东山再起”之说,而不是什么南山,北山和西山。

最后,谢安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


兜兜里有花花


“东山再起”的意思是指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是政治家、名士,曾隐居于浙江会稽东山,后应朝廷之召,出来做官。太元八年(383年),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指挥东晋军队大败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苻坚。

因谢安复出之前是隐居于浙江会稽(今绍兴)的东山,所以后世用“东山再起”指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此外,“东山”还有一说,是指金陵的 东山 ,因金陵东山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但相比较而言,应以会稽的东山之说更为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