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後,為何大批日本文人跪在街上痛哭,難道是因為喜極而泣

瞭解日本的都知道,日本例行上千年,都沒有改朝換代的說法。而自從日本的明治天皇建立了新政府之後,就開始了明治維新。而當他維新之後,就立即意識到,這時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更加優越。

甲午海戰後,為何大批日本文人跪在街上痛哭,難道是因為喜極而泣

知悉歷史的都知道,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日本對於中國文化,一直都奉行“拿來主義”,而作為天朝上國的中國,也毫不吝嗇。所以,日本自唐朝開始,便將中國當作他們的老師,學習我們的文化。

可就在明治維新之後,因為受到荷蘭人的影響,他們就立即全面拋棄了唐學,從根本上學習起了西方。派留學生、政治考察組織等前往西方國家,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甚至連議會制度,需軍制度,都全面帶入。

然而,此時的中國早已開始了洋務運動。相比此時才剛剛明治維新的日本,與當時的清政府相比,那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可是,好好的洋務運動卻因為慈禧太后過大壽等各方面原因,最終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終。

甲午海戰後,為何大批日本文人跪在街上痛哭,難道是因為喜極而泣

所以,如果以甲午海戰的失敗為界限,當時的洋務運動失敗後,中國才開始進行社會改革,也就是1898年著名的“戊戌變法”,要求憲政改革。因為此時的中國,都淪落到這種地步,若再不改革,國將何存呢?然而,康梁主持的戊戌變法,雖然轟轟烈烈,但是新政不過百日左右,就失敗了。最終,六君子被慈禧太后斬殺於北京菜市口。

而這,才是最終導致中國不得不進行革命的原因。

就這樣,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爆發了。但是,學術界至今還在討論,當年的戊戌變法何其災難深重。因為辛亥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時候的中國最終根本沒有建立起憲政,反而造成了一片亂政,並且持續了數十年。如果當年的戊戌變法像日本當年的明治維新一樣,順利進行的話,那中華民族何其之幸。

甲午海戰後,為何大批日本文人跪在街上痛哭,難道是因為喜極而泣

從1868年到1894年,短短的二十六年,日本居然把自己多年以來的老師,東亞第一大國給打敗了。那場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卻成為了後來中國之革命的導火索。據說,當時的日本學者,都跪在日本的大街上哭嚎。這是為什麼?其實,他們是在為那時的中國哭嚎,為他們的老師如此脆弱哭嚎。可見,他們對中國文人的刺激,何其之強。

文章寄語:喜歡我們內容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評論哦!

(關注我的都變美了,不信你試試)

看文章也需要注意休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