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時期中國處於怎樣的歷史時期?

傾微清漓


提問者的所提問題非常有意義。

巴黎和會是1919年一戰後協約國對同盟國勝利後召開的一次國際性會議,本質上是列強的一次分贓會,更是對勝利國中國極端不公平的一次會議。美英法三國枉顧事實,為了一己私慾,竟然支持日本取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這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重踐踏,這直接導致了愛國的五四運動爆發。當時,國力羸弱的中國處於軍閥混戰且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時期。

  • 正在參會的巴黎和會各國代表

中國參會代表顧維鈞拒絕不懼列強的淫威,拒絕在合約上簽字,體現了中國人的錚錚鐵骨。我非常喜歡顧維鈞先生在巴黎和會上質問日本參會代表的發言,特摘錄給大家共勉之。

“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之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錶~送給了我。牧野男爵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你的金錶,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是不是極端的無恥!”

  • 參加巴黎和會的中方代表顧維鈞

華盛頓會議本質上巴黎和會的另一種延續,只不過會議地點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這是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開始。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還是盡全力要求各國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取消各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和允許中國自主決定關稅等事關中國主權的重要內容沒有包括在會議條款中。1921年,中國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如火如荼地展開。

  • 1921年華盛頓會議的會場

中國參會的三位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據理力爭,表現出了一名外交家的優秀職業素養,他們用一顆愛國情,用自己的滿腹才華,用自己的口才成功說服了參會的代表。他們為中國為中華民族爭取了一些國際權利。北洋政府為他們在華盛頓會議上的愛國表現和取得的勝利,分別給予他們榮譽。這是中國外交的勝利。

  • 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三位中國代表從左至右:駐英公使顧維鈞、駐美公使施肇基、大理院長王寵惠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發表意見。也歡迎大家關注我。


歷史介紹者


巴黎和會及其後續處理遠東和太平洋會議的華盛頓會議召開在一戰結束以後,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進行利益劃分而召開的兩次會議,因為會議中涉及中國山東主權問題引起國人廣泛關注。巴黎和會在1919年召開,華盛頓會議在1921年11月-1922年2月召開。兩次會議時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具體的讓筆者詳細敘述一下。

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帝制統治,讓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但最終被袁世凱掌握了政權。在打敗了革命黨人的幾次討袁軍事行動後,鬼迷心竅的袁世凱妄想稱帝,並在1915年年底宣佈稱帝,國號洪憲。他的這個行為無異於倒行逆施,包括他的部下在內的全部人民都表示反對。蔡鍔等人護國軍討袁,袁世凱被迫取消帝號,繼續擔任大總統。經歷了稱帝風波的袁世凱在1916年去世。而在這段時間裡,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初中國並未參與,日本以對德作戰的名義,派兵強行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山東問題由此而來。

在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但黎並不是北洋系軍閥,也沒有實權,當時的大權在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手中掌握,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在此期間圍繞對德宣戰爆發了第一次“府院之爭”並最初引發了張勳復辟,最終段祺瑞控制了局面並趕在一戰末尾實現對德宣戰,為日後中國成為一戰戰勝國奠定了基礎。同時中國也為協約國(反德的一方)提高了大量的糧食和勞力,為協約國取勝投入了一定力量,成為理所當然的戰勝國。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各派系經常發生混戰,政局一直不穩定,從袁世凱去世(1916年)到北伐戰爭結束北洋軍閥統治(1928年)共經歷三任大總統,一任代大總統,一任海陸軍大元帥,還包括大總統復任一次(黎元洪)、臨時執政一次(段祺瑞),國務總理和代國務總理署任九次。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召開時的總統是出身北洋系的文官徐世昌。在第一次府院之爭結束後,段祺瑞趕跑了黎元洪,讓馮國璋任代總統,段祺瑞自己任國務總理。但段祺瑞和馮國璋雖都出身北洋軍閥,但分別屬於皖系和直系,圍繞各自派系利益展開鬥爭,並引起了第二次府院之爭。在第二次府院之爭後,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徐世昌成為大總統,也是僅有的一位文官大總統,徐屬於袁世凱的智囊,袁世凱除了稱帝每走一步都有徐為其獻言進策。徐在北洋系內也素有老好人,極力調停各方關係。作為大總統他極力希望通過巴黎和會和其後的華盛頓會議利用美國和英法壓制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日本,收回日本在中國的非法利益,並想盡辦法廢除不平等條約,逐步恢復中國的自主。但現實是殘酷的,雖然中國據理抗爭,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為中國爭取利益,迫使日本有條件的放棄了山東的權益,但中國真正實現獨立自主的路還很遠,列強不會放棄在中國攫取利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看到今天強大的中國,不能忘記曾經的四分五裂和弱國無外交。只有中國足夠強大,中國的主權和獨立自主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奮進新時代,為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努力奮鬥。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歷史


巴黎和會:

1918年1月到6月,一戰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英法美操縱了會議,會議簽訂了對德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加以限制,還簽訂了同其他戰敗國的條約。形成了凡爾賽體系,確定了一戰後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是協約國一方的分贓會議。

《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佈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中國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

凡爾賽會議的實質:

帝國主義戰後重新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贓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歐洲各國:

凡爾賽體系確立後留下的主要矛盾:

1.戰勝國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對德國的過分削弱導致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

2.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均導致矛盾;

3.帝國主義國家和蘇聯的矛盾;

4.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凡爾賽和約》的內容:

1.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

2.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

3.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

4.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

5.德國應支付大量戰爭賠款等。

巴黎和會的影響:

1.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嚴重破壞了德國的獨立和完整,加重了德國人民的負擔,激起了德國人民的仇視。

凡爾賽會議三巨頭:

左起勞合·喬治,克里蒙梭,威爾遜

歷時92年,德國終於將一戰戰爭賠款全還清:

據德國《明鏡週刊》2010年9月28日報道,2010年10月3日是東西德統一20週年紀念日,同時也是德國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部賠款的日子。屆時,德國政府將向法國政府交付6870萬歐元(6.23億人民幣)的最後一筆戰爭賠款。 按照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和約》,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9.6萬噸黃金。但到1929年,這筆賠款被減少到1120億金馬克,必須在59年內付清。從1924年到1930年間,德國被迫發行大量外國債券以籌集這筆鉅額賠款。192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德國於1931年暫停了每年償付的賠款。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拒絕恢復償還賠款。但在1953年的倫敦國際大會上,西德同意承擔德國二戰前發行的國際債券償還責任。

按照倫敦大會規定,可以待德國實現統一後開始償還賠款,只是要先行支付一筆利息。柏林牆倒塌後,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此後德國開始償還這些國際賠款,直到2010年10月3日還清最後一筆賠款。自一戰戰敗後,德國曆時92年才完全還清賠款。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亦稱太平洋會議。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巴黎和會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係,但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五國海軍條約》:

《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五國海軍條約》於1922年2月6日簽字。條約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國海軍條約》使英國正式承認了美英海軍力量的對等原則,標誌著英國海上優勢從此終結,並使日本的擴軍計劃受到限制,簽約規定了五國戰列艦總噸位限額。美英兩國各為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為17.5萬噸。通常稱為5:5:3:1.75:1.75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美國外交的又一勝利。

《九國公約》:

《九國公約》,全稱《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籤訂。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在華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並賦予它以國際協定的性質,使日本獨佔中國的野心遭到挫折。實質上是在美國佔優勢的基礎上,帝國主義列強建立的對中國的聯合統治,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

華盛頓會議的實質:

巴黎和會的繼續,帝國主義之間分贓不均的調整,確立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華盛頓會議只是帝國主義利益的局部調整,不能消除帝國主義間的矛盾。

《九國公約》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

華盛頓體系的影響:

1.建立了亞太地區的國際關係新格局;

2.美國是此次會議的最大勝利者:取得了和英國同樣的海軍力量,又抑制了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的勢力;

3.只是暫時調整了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並沒有解決矛盾的實質。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結構圖:


天心文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世界上27個戰勝國在法國召開了巴黎和會,這次和會的本質就是英美法帝國主義戰勝國對德意戰敗國所佔有的全球殖民地權益的瓜分。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卻在巴黎和會上受盡屈辱,不但沒收回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反而被列強私相授受,明文規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半島的全部利益

中國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弱國無外交,加之北洋政府腐敗無能,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北京的大學生怒髮衝冠,聯合廣大市民、工商人士舉行大規模的罷課罷工運動,近代史第一次最偉大的學生運動:五四運動爆發了!巴黎和會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五四運動是一場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此後蓬勃發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

1921年至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則是巴黎和會的繼續,核心就是瓜分列強在中國的利益。

當時的中國社會狀態可以用萬古黑夜來形容,北洋軍閥連年混戰,政府昏庸,軍隊腐敗,民不聊生;帝國主義的鐵蹄在中國肆意踐踏,橫行無阻;經濟凋敝,國家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手裡;國父孫中山和他創立的國民黨還在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努力奮鬥;共產黨只是一個剛成立的幾十人的小黨派;誰來拯救如此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各黨各派開始了自己的救國救民的探索,天佑中華,中華民族從未被困難壓垮,29年後一個紅星閃閃的大國屹立於世界東方!






夜闌風未靜


巴黎和會的背景: 為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的霸權,早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組成專門機構研究戰後和會問題。英國外交部也組織一批專家探討一旦大戰結束英國對和會的對策。

1918年1月,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後,豪斯到達巴黎,與法、英、意等國政府首腦就召開戰後和會問題進行磋商。 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國舉行巴黎和會準備會議,揹著多數國家制定了和會的議事規則。

規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國為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可參加和會的一切會議。比利時、中國、塞爾維亞等國為有“個別利益的交戰國”,只能出席與其本國有關的會議。 玻利維亞等與德國斷交的國家,只在五大國認為有必要時,才得以用口頭或書面陳述意見。

議事規則還限定各國出席會議的全權代表的名額,五大國各5名,比利時、塞爾維亞、巴西各3名,中國、波蘭等國各2名,共計70名。華盛頓會議的背景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1919年巴黎和會的繼續,因為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係,但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

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列強調整海軍力量對比和重新劃分遠東、太平洋地區勢力範圍的國際會議。 亦稱“九國會議”或“太平洋會議”。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

參加國有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葡萄牙和中國。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因為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係,但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

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在華盛頓會議上其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1919年巴黎和會所建立的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在西方的相互關係。 但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它們之間的矛盾仍很尖銳。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有利條件,積極在該地區進一步擴展勢力。

美國一方面對巴黎和會的結果不滿,另一方面對日本擴張不安,急欲拆散英日同盟,從而導致美日矛盾迅速發展。同時,列強的爭奪也導致各國海軍軍備競賽的加劇。在此背景下,由美國總統沃倫·加梅利爾·哈定倡議,召開了這次會議。


探索歷史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召開的國際會議。巴黎和會是1919年1月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有27個國家參加,其中就有中國。華盛頓會議是1921年11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有9個國家參加,中國派代表顧維鈞先生參加了會議。當時的中國處於民國時期,正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


高山y景行


影響:

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起了中國愛國五四運動。

華盛頓會議:簽訂《九國公約》,把中國置於被各帝國主義共同瓜分的地位。

巴黎和會:

1918年1月到6月,一戰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英法美操縱了會議,會議簽訂了對德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加以限制,還簽訂了同其他戰敗國的條約。形成了凡爾賽體系,確定了一戰後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是協約國一方的分贓會議。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亦稱太平洋會議。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巴黎和會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係,但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當時中國正處於民國時期,正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


凝祥聚瑞


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27個國家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的締結“和約”的會議。

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會議。

當時的中國處於北洋軍閥統治,各派軍閥混戰時期。


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因為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所以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這也就是我國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