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閱讀多了,自然就能寫出好小說好文章嗎?

天生我才一書生


這不一定。雖然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但創作是需要一定條件的。

首先是悟性。對現實對人生要有悟性,有自己的觀察思考看法,即作家首先得是思想家,像魯迅、巴金、茅盾、老舍等。

其次文學寫作技法。寫作技法可以學習借鑑,因此多讀名著對自己的創作有幫助。像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作者深受《紅樓夢》的影響,所以其三部曲讀起來給人以讀小《紅樓夢》之感。但是,內容決定形式。沒有好的內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無價值的,形式就成了空殼。內容來自於作家的閱歷,每部著作中都有作者的影子。

其三語言表達。趙樹理在農村生活採風,隨身帶著筆和記錄本,聽見誰說了一句特別的話,馬上記錄下來,寫作時再整理加工,成就了他“山藥蛋派"創作風格。大量閱讀名著也是提升語言表達水平的捷徑。中國名著中有很多優美的語句流傳至今有些演化成了成語。閱讀借鑑再創造,才能成就自己。

所以,名著閱讀多了,不一定會寫成好小說和好文章,但一定會對寫出好小說好文章有巨大幫助。因此,還是要提倡想寫小說的人多多閱讀名著!





馬火蟻


多讀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條件,這個東西必須要練,只讀不練就是扯淡。領導總是希望我能給同事們講講,教大家把報告寫好,我說這東西沒法教你得練,我小學中學不但把我媽單位的圖書館裡的書都看遍了,自己投稿發表文章也寫了三四百萬字,長大後幾十年一直堅持寫,邊寫邊讀邊琢磨,這是一個循環反覆的過程,文字水平是磨出來的,沒有捷徑。


換舊符號


無論做什麼事。大家都是可以通過書本進行學習的。。

但是你要想把那個事做的非常好,這是學習不到的。這個主要是看天分。

記得20年前就看過一篇文章寫過。有個外國人。看了一個小圖書館。裡面的書都被他看完了。一輩子也沒寫出什麼來。

你要是想套路性的寫一些東西還是可以的。就像現在書店的很多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好老闆勝過好老師》,還有就是情商,語言表達之類的。很多的書,書面設計都不錯。當你看完10頁之後。你就會發現那個書是抄出來的。

小說也一樣,你也可以這樣寫。像什麼我愛男保姆。我愛男老闆。我愛男下屬。換個名字。自己改點情節就行了。


蘇霍姆林斯基


【人魚薇沫】

名著讀多了,可以寫小說,但不見的寫出好文章來了。

就和沒讀過什麼書,但是人生閱歷比較豐富也能寫出好文章來,一個道理,比如70歲開始創作的奶奶姜淑梅

那麼如何去讀名著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呢?

1.從字詞句來分析名著

大文豪們用字用詞是極斟酌的,據說福樓拜有的時候一天只能寫一個豆號,每個字都要推敲很久。

所以他們用的字詞句是十分準確的,要分析他們是如何運用自如的。

2.蒐集情緒的表達

創造人物,情緒表達很重要,文豪們對情緒的表達都是與眾不同的,給人的感覺總能驚豔。

最近在做的蒐集就是關於這方面的段落,七情六慾的表達方法收集到一起,比對,仿寫,創造出自己的手法手算是學會。

3.不要學文豪們對景物的描寫

名著中總會有大段的景物描寫。

有些是為了襯托主角的心理活動,有些是為了體現民族風貌,有些很有必要,也有很多完全是多餘的。

要知道文豪也會有約稿或是餬口的可能,也會水一下。

雨果就說過,《巴黎聖母院》中大量情節的描寫,是別人要求他寫的,他自己都看不下去。

不過幸好他寫了,現在巴黎聖母院被燒,我們還能從小說中看到些原貌。

當你跳過風景,看劇情絲毫不受影響的時候,就可以忽略。

而現在許多作者就是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寫的景物那麼美,感動天感動地感動自己了,還是沒有多少讀者喜歡。

讀者要看的是故事,是和故事有關的事情,風光。

景物看圖片不是來得更爽?

4.主角的人物塑造

每一個名著中,都有一兩個甚或十多個令人難忘的角色,這些角色或可愛,或可恨,或可悲,可可氣。

但無論如何都是豐滿、成功的人形,是作者賦予了他們靈魂,讓紙片人在讀者心中活了起來,帶給我們享受。

感動我們的心靈,所以才會記憶良久,並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要學習他們是如何把人物寫得如此成功的,找到其中的關鍵點,提煉學習。

光靠記憶是不可取的,要記錄,要分析,要一點點的解構,耐下心來,靜下神來,認真找到那些成功人物之間的閃光點。

歸納、總結,在偉人的基礎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物才能達到同樣效果。

5.學習結構

要把名著解剖了,一點點研究,像研究人體一樣。

《小說的八百種寫法》中記錄了一位暢銷作家的故事,他把自己喜歡的懸疑小說,一點點解構,然後仿寫了一本,寫完之後,他了解了小說的結構,終於寫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作品來。

所以並不是多讀了一些名著就可以寫出好的小說來,要經過刻意練習和長期的寫作才能達成這個願望。


人魚薇沫談成長


農夫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名著閱讀多了,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但要寫出好文章,多讀名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有些人讀的名著雖然很多,但讀書卻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只追求曲折離奇,警險刺激的故事情節,而對於其結構,表現手法,寫作特點,往往是不甚留意的。這樣的人說起來可能頭頭是道,也能評判出一部作品的優與劣來,但如果讓他照貓畫虎的寫出來,卻不知從何下筆。這種現象用行內人的話來說叫作”眼高手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無非是看的多,而練習寫的少。而另外有一部分人,讀書很認真,除了閱讀外,特別注意文章的框架結構,及其寫作特點和表現手法。雖然讀的少,但練習寫的多,投稿的次數亦多,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這樣的人成功的機會往往是高於前者的。

最後,農夫提醒愛好寫作的朋友,不要怕退稿,還沒有聽說過世上那位作家沒有遇到過退稿經歷的,著名作家賈平凹一生著作等身,但初始也是退稿信貼了滿牆壁的,達上百封之多。文學是一種“耐得寂寞人"的事業,只要你除了多讀書,多練習寫作,有一股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成功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秦一農夫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但名著閱讀多了,不一定能寫出好小說和好文章來!雖然有句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湊。但我認為這湊起來的文章算不上好文章,好詩詞!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你要把文章寫好,首先要有創作的靈感,才能把文章寫好。寫好文章首先要寫通順,所謂通順,就是要寫得字字妥當,句句清楚。這才能使你的文章讓人讀得懂,讀得有味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多看書,肯定是對寫作有幫助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畫是人生高度的陪伴,是人靈魂深處的修練,是人生文化高度的攀登。

學習是一杯茶,需要你去慢慢品嚐,細細品味。學習如登山,眼望頂峰,選擇好腳下的路,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就能走到山上觀風景!

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決定人生!讀書肯定對寫作有幫助,有提高,但你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寫出好文章來,那是不可能的!





周花5


答案是否定的。名著讀多了和你寫好文章是沒有什麼必然關係的。我從初中開始就閱讀名著,基本上上每個年齡段該讀的名著我都度過了,可是我的寫作水平依然不高,雖然能寫出來,但是不論是以前上學的時候寫作文還是現在去各平臺上投稿,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

我是這麼覺得的,名著讀的多,說明你的閱讀量是有的,心中有素材,有內容,但是能不能用好這些素材和內容就不一定了,這個需要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的。就這麼打個比方吧,名著讀的多,就像《天龍八部》中的虛竹在獲得了無崖子的百年內功一樣,雖然內力雄厚,但是不會使用,遇到比自己武功低的慕容復依然不敢過招,還是在經過天山童姥的指點和教導之後武功才日益精進的。

名著讀的多,你的知識儲備比較多,但是如何將自己的知識儲備轉化為文章,那是需要很多的技巧的,而且好的文章最終是需要讀者評價的,而讀者的口味不一樣並且是不斷變化的。

綜上所述,好的文章需要三個條件:

1.作者的知識儲備,

2.高超的寫作技巧,

3.滿足讀者的口味。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少平


想要提升寫作水平,多讀名著自然是有好處的,但並非讀得多了就自然會寫作。讀書首先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有些所謂的名著自己不喜歡,那就不要勉強去讀,哪怕世人對這本名著的評價如何高端,也不要勉強自己。讀自己喜歡的書,才能為寫作打下基礎。

但凡那些比較知名的作家,基本上都有閱讀的習慣,不存在書讀得很少卻能寫出好作品的人。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包含有那麼多的知識,詩詞方面,歷史方面,易經方面,武術方面,圍棋方面醫藥方面等等,所有這些知識全都是他之前廣泛閱讀才有的積累。


而在他小說的寫作框架上,借鑑了很多的名家,包括國外的作家。儘管他是天才作家,若沒有這些積累,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鳳歌寫作的《崑崙》中,有非常多算術方面的內容,這也都是作者平日的積累。有了積累,寫起來才順。

說回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一定有過人之處,多體會這些過人之處,寫作時借鑑過來,自然就會使自己的文字有靈氣。總而言之,廣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閱讀,寫作就是無源之水。

不過只是閱讀並非一定能夠寫出好的作品,因為其他人寫的畢竟不是自己的,齊白石所說的學他的生,像他的死,這句話用在寫作上也是一樣適應。

寫作必須有自己的情感表達,必須寫出自己的東西,如果沒有自己的東西,讀一肚子的書,寫出的東西也是別人的東西。古人所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並非直接地抄,而是適當借鑑,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中,有這種自然融入的本事,才算是好的作家。而這種自然融入的本事,是需要經常寫,反覆揣度才有的。這個反覆揣度的過程會非常枯燥,需要有足夠的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燈閱泰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名著多了,確實能在自己寫作時,文思泉湧,有如神助。

伏爾泰說: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培根說:"讀書使人成完善的人"。

臧可家說:"讀一本好書,同交一個益友"。

林語堂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楊絳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名著都是文化大家,精心烹飪的精神菜餚,名著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經得起世人推敲的上層之作。

所以讀書多了,特別是名著多了,自然而然會了解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奇聞樂趣,也會豐富自己的很多風土人情的知識,對人情事故的深刻認知也會了然於心很多。

讀書多,讀明著多,肯定會腹有才華氣自高的,至於寫出好文章,好小說不能,也不能絕對的說會,就是有99%的努力,那還要看自身的1%的天賦,融匯慣通的能力, 思維和知識、自己內心感受的揉合方式。有時這1%的天賦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

總之,勤能補拙,水到渠成,多讀書,讀好書(名著)一定是很好的,寫出寫不出好的小說和文章,隨緣吧,我們也不能做些東拼西湊、形而上學的虛華無實的做派。





遠方西沙


閱讀名著,是寫出好小說好文章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

名著是寫作的典範,讀得多,對於詞句的積累和修辭、寫作方法的學習大有好處,對於思考認識生活的深度和方法也是極好的學習。

說白了就是學習作者怎樣認識和表現生活,怎樣觀察思考。

另外,除了學習那些大作家們共性的思想深度和高超的寫作技巧,還能學到他們個性的創造。

寫作應該是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模仿和標準化,契訶夫說,“創新像獵狗一樣追蹤著作家”。

而名著作者們的寫作都是個性鮮明的創造性的。

儘管讀名著能學到那麼多,為什麼光靠讀名著不能成為名著作家那樣的寫作者呢?

這就牽涉到寫作的另一個重要條件——生活積累。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積累的寫作就是假大空,胡編亂造或者沒話找話,無病呻吟甚至歪曲生活。

如果是寫理論著作,理論脫離實際,紙上談兵也是不行的,因為理論來源於實踐。

寫小說,生活的積累更是至關重要。影視是小說改編或者根據劇本拍攝,有些電影、電視劇為什麼捱罵?脫離生活,胡編亂造是一個主要原因,觀眾覺得編導演撒謊或者幼稚甚至瘋傻。

閱讀名著、積累生活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多寫多練,所謂熟能生巧。多寫方能把學到的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否則會眼高手低——儘管眼高非常重要。

有耕耘才有收穫。

實踐出真知,不斷的練習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