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轘轅早起上雲端"——洛陽偃師轘轅關

"轘轅早起上雲端"——洛陽偃師轘轅關

洛陽城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大關,合稱"八關都邑"。其中,轘轅關位於洛陽市偃師市城東南30公里府店鄉境內的轘轅山上,西有鄂嶺口,北有古道,是偃師市現存的唯一古關。處於河南省鞏縣、登封、偃師三縣交界處,傳為大禹治水時幻化為黃熊所鑿。


關前的官道1


關前的官道2


關城


關城頂部回看官道


轘轅關又名"娥嶺關",兩側山崖怪石嶙峋,山勢雄偉險要,道路曲折盤旋,是洛陽東南部的險關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轘轅關因山路曲折旋繞,又名"十八盤"。早晨山間雲霧繚繞,行人來往其中,從下邊向上看,好像有神仙正在騰雲駕霧一樣,故有"轘轅關早起上雲端"之說。欲觀此景,或從洛陽東南進,或從許昌向北入,皆可飽賞其美。若站在關口,北視關下,可以看到霧浪翻滾,雲煙繚繞,瞬息萬變,氣象萬千。轘轅關上的山崖下,噴流著一股清泉,名曰:"劍引泉"。傳說:漢高祖劉邦率領大軍欲奪取潼關,路過這裡時,人困馬乏,滴水不見,劉邦遂拔出配劍劈向山崖,結果噴出一股泉水,故爾得名。 



關城崖壁上的石刻


 

轘轅關,形勢險要,東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緊接鞏義、登封兩市;西有雞鳴山、香爐峰,是萬安山與嵩山銜接處的壑口。《元和志》載:"轘轅山,山路險阻,十二曲道,將近復回,故曰:轘轅。"轘轅口傳說為遠古時大禹所鑿,為歷代兵家必爭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穎、襄之捷徑。轘轅關是軍事要地,古今經歷過多次戰爭。軒轅作為地名,最早見於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鄭人伐滑。允姓之戎,遷於滑內,東及轘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欒盈出奔楚,過國,出諸轘轅。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劉邦兵攻陳留,又下轘轅、緱氏、絕河津,擊趙賁軍屍鄉之北。攻洛陽不利,出轘轅關至陽城。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劉聰使其子劉桀等攻佔洛陽,桀出轘轅,至梁、陳、汝穎間。永嘉五年(311)石勒稱霸北方,引兵出轘轅,屯兵許昌。

北魏孝莊帝永安三年(530)元顥入洛,敗於河橋,輕騎南走,自轘轅南出,至臨潁為人所殺。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李密破宇文化及,王世充欲乘其弊而攻之,簡精卒2萬餘人,營洛水為橋。李密在偃師,因新破敵,輕王世充,不設壁壘。世充夜遣200騎蔽山埋伏,秣馬蓐食,平明襲之,密陣未成,伏兵北原,乘高馳下壓其營,密軍大敗。王世充進拔偃師,設置轘轅縣,並在北山下設轘轅鎮(即今叄駕店)。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破王世充,攻下轘轅、羅川二縣,王世充別將單雄信、裴孝達與唐總管王君廊相持於洛口,李世民率部騎5000前往援助,至轘轅,單雄信等逃遁,王君廊追殺獲勝。乾符元年(874),黃巢進逼東都,唐僖宗下詔發兵守轘轅、伊闕、河陰、虎牢。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軍自登封經轘轅進入偃師境內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軍自登封經轘轅進入偃師境內,因縣境大村依寨防禦,不久即退。民國14年(1925)二、三月間軍閥混戰陝西督軍劉鎮華率部將憨玉琨攻打河南,河南省長鬍景翼指定豫西南為樊仲秀由禹縣、登封出兵轘轅關,佔據洛水南岸,側擊憨軍後路,憨戰敗後,不久即氣瘋病死,於是樊軍佔領洛陽,民國17年(1928)四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等發動"第二次北伐",馮玉祥主力開赴前線,黃河以南防守空虛,樊仲秀率建國豫軍乘機由郟縣北攻洛陽,二十一日佔偃師,馮玉祥急調部將宋哲元、石友三分別由陝、魯入豫。二十八日宋部進駐洛陽,五月十日佔領偃師,樊仲秀兩面受敵,即從轘轅關南撤,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將千年古剎少林寺藏經樓放火焚燒,樊軍潰逃南陽。

民國18年(1929)五月二十二日,軍閥再度混戰,韓復榘在洛陽通電叛馮投蔣。二十七日韓部由洛陽向黑石關進發,因前鋒受敵,後繼部隊即從偃師南折,過轘轅關繞道登封、禹縣、許昌到達開封,韓乃被蔣任命為河南省主席。蔣、馮關係惡化後,十月十三日,馮玉祥佔領洛陽,左路軍龐炳勳進攻黑石關,中路軍孫良誠部由偃師南下,過轘轅關從登封迂迴鄭州。

民國19年(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歷經5個月,蔣佔領鄭州,馮、閻失敗。九月下旬,蔣軍五縱楊虎城攻佔偃、洛。十月五日,馮軍劉汝明率部由臨汝、登封越轘轅關佔領偃師,企圖支援洛陽。九日蔣軍一縱徐源泉部由登封過轘轅關佔領偃師;劉汝明率部北沿黃河入孟津西逃。

抗日時期,1944年5月13日偃師淪陷。9月,皮定鈞和徐子榮率八路軍抗日先遣支隊進入豫西,在偃師南山一帶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偃、登、鞏交界處打擊日寇,轘轅關也是他們作戰的要地。同時,八路軍河南軍區成立,"嵩山人民抗日義勇軍"改稱"河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司令員張之樸率部活動在嵩山地區,經常出沒在轘轅關一帶,開展抗日活動。軒轅關古道經歷代不斷擴修,先後有很大變化。  




轘轅關有二道,一在北,唐高宗屢入嵩,鑿山開道如車廂,為歷代置關之所;一在南,即今鄂嶺口,行人以北道幽折,林隱,多以南道軒敞為便。有轘轅關碑在鄂嶺口,為宋偃師知縣馬仲甫擁民所鑿,"人便其利,刻石紀美"。轘轅關南道上,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河南太守文悌開修車路,也有記其事的石碑一通,碑文曰:"洛都四面踞山,東虎牢、西函谷、南伊闕、東南轘轅,皆天險也。獨轘轅關石,不通軌轍……過往商賈非取道伊闕不能達洛"。這說明了轘轅關是許、洛要,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轘轅關南道也幾經開修和擴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呂履恆平治鄂嶺口路碑文中載:"……維茲鄂嶺,中有其缺,古潁州之關塞,實往來之通,山徑崎嶇,僅容行人之鱗次,石,莫濟輿馬之馳驅。考王制,維(月令),有平治之文,經千百餘年,曾無人焉起而修理之者,天意蓋留以段子焉。段子名潤色,山西澤州人也。賈於洛,客歲貿遷,路經其地,輒發善念,慨任厥修。復有異夢驚覺。今年春,謀諸參店主人。主人糾合眾善,率皆歡欣樂從,各任一職,共同一心,並立善。……遂出囊興工於小鄂嶺口,石工雲集,力役輻,效用者不下三百餘人,因其地勢,隨其高下,擴狹口,平險阻、……甫及五月,而一蹴告竣、……山徑之蹊澗,今成履道之坦袒,闊則十有餘尺,長則五百餘丈。外募僅百金有奇,餘盡捐之己囊。……"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春,文仲恭任洛陽府太守,嘗行部屢經轘轅,斯民登之苦,復慮此道因石磴,不通軌轍,仕宦商賈之車受阻,百貨無由輻,而洛、偃或仰粟汝、潁,運輸尤為困難。遂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春,捐廉600金,派員僱工疏鑿。偃師縣知事潘礪庵實領其工,督工者候補典史張靖,使轘轅盤迴嵩少之坂,化險為夷,民尤稱便。工程於同年九月竣工後,樹《清開修轘轅關路碑記》碑一通,以記其事。碑文中還歌頌了帶頭捐款償修轘轅關車路的河南太守文公,在職官,更主動興利除弊。

民國25年(1936)九月,蔣介石在洛陽度過50壽辰後,隔了一天,從洛陽坐車出發,經偃師過轘轅關到少林寺、中嶽廟進行了二日遊。當時偃登公路已初具規模,從偃師到登封計31公里,雖經臨時整修,但他仍感轘轅道行車之艱難,年命河南省建設廳,從黃河北征用民工對鄂嶺口路段進行了擴修。因山高道險,施工難度大,民工傷亡頗多。擴建後,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嶇,形成18彎盤旋上下,後稱鄂嶺口道為"十八盤"。  

轘轅關拱門,新中國成立後,曾數次維修轘轅道。隨著形勢得發展,客貨運輸量增多,尤其是從洛陽到少林寺、中嶽廟之遊客與日俱增,大型客車尤難上下,多繞道龍門、臨汝,徒增旅程。1982年5月洛陽地區公路總段和偃師縣黨、政領導部門興修十八盤改線、擴建工程,1983年12月竣工,共用工日22.7萬個,完成土石方21.5萬立方米,修涵洞29座、長464米,橋樑2座、長72.49米,擋土牆8處、8886平方米,共投資149萬元。207國道通過此路,縱穿偃師境內,結束了古轘轅坂山高道險的歷史。  

《登封縣誌》載;"古軒轅關"位於太室山之西,五乳峰之東。登封、偃師、鞏義三縣交界處。俗稱"崿嶺口"。山路崎嶇,凡十二曲,循環往返,故名。"軒轅早行"乃中嶽八大景之一。 偉哉。軒轅關。踞三界嶺,一令遍地知。矗軒轅山,雞鳴聞三縣。望峻極,銜少林,巍然屹立。連五乳,依奇峰,風光無限。 溯思追源,禹鑿軒轅而分嵩,天斧神劈而城關。山勢險,嵩洛之門戶。咽喉塞,中原之雄關。塞外懸崖峭,山勢雄偉。關內川遼闊,地高平坦。側壁崖高萬仞,石嶙峋。山澗道狹曲環,路蜿蜒。轘轅關歷史悠久,歷經滄桑,古關建築早毀於歷代戰亂之中,現存建築系用石灰岩壘砌,東西長14.7米,南北寬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頂門洞,洞高4.7米,寬3.5米。有石階可拾級而上至關頂,門洞上鑲有長方關額"古轘轅關",楷書,筆法古樸,遒勁有力,並書"乾隆十五年歲在庚午九月重修"。  

此關早已無人通行。關東有韓莊、唐窯兩村的梯田數十塊,再南有偃、登交界碑。古關頂原有大殿,今蕩然無存。1984年以來,韓莊村民自行捐資在關頂重建大殿一座,使古轘轅關平添新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