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一位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一位退休老人对惟一的外孙子真是疼爱有加,6岁的孩子,在家里是绝对的“大爷”,外公外婆除了无法满足“小皇帝”上天为其摘星星外,对老辈子的拳打脚踢、破口大骂,被老人感受为“享受”。外孙上学前班了,从家里到学校只有区区300来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却要用车接送;

大爷受长期在外工作的儿子媳妇委托,在家必恭必敬地伺候着曹家的“香火”——今年刚满14岁的孙子,孩子刚读初中,看到高年级有同学用手机,回家非要让爷爷买一个。曹大爷经不住孙子的纠缠,掏钱买了手机,结果孩子在课堂上收看黄色短信息,被老师发现,没收了手机。孩子不服气,邀上一帮“混混”到老师家衅事。

……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类似这样的“隔代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困扰着现代家庭。如今,只要谈起对孩子的教育,人人都知道不能对孩子溺爱,也知道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但是,落实到具体每一个人身上,一些老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溺爱孩子。

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和坎坷,老人已经别无所求。但是,许多老人在对待孙子辈的教育上,却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感情色彩,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子辈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于老人往往溺爱孩子,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在许多家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在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进行教育时,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两句话,“孩子还小,不懂事。”“你们小时候我都没有这样对待过你。”“孙子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吃的,气死你老爸”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

在前面案例二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已经形成“以我为中心”概念,家里不管什么好的,首先就得满足孩子。吃东西,肯定是最好的夹在孩子碗里,而且一堆老高,生怕孩子饿着似的。爷爷家管教稍严一点点,外公外婆的电话就不停地追到爷爷家,担心孩子受皮肉之苦。据说,孩子的父亲一次气极打了儿子一下,外婆就在旁边伤心地陪外孙哭,而且责怪女婿让孩子受苦了。老两口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可没见他们教孩子学点知识,小孩只知道用玩具手机模仿“大老板”口气摆布老人,而他们觉得孩子很可爱、聪明。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有邻居说,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家子人如此没有原则地宠爱孩子,既表现出老人的极端不负责任,又说明他们有某种私心”。邻里指出,这种私心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孩子当成自己晚年的玩物。

据调查显示,当前大城市中0-6岁的孩子,10个中就有五六个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形成,祖辈承担对孙辈的家庭教育正成为家庭的教育特色。调查表明,孩子年龄愈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父母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事业。

一位外资企业的张女士已经做了4年的妈妈,带孩子的经验却只有半年。她说,自己有时间也属于各种各样的社交和两人世界,孩子让爷爷奶奶带着没什么不好。而更多的父母选择让老人带孩子则是出于无奈。做了2年半爸爸的王先生就说:“其实我和孩子她妈都想跟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时间,但工作实在太忙,我们也没办法。”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章先生一个人在外工作,每天的压力太大了,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章的妻子几年前因单位没有效益放回家闲呆着。据说,这位太太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到大就没做过什么家务,更谈不上教育下一代了。章太太成天在家与邻居从玩“金花儿”、麻将到“斗地主”,5岁不到的女儿,就丢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管,而爷爷奶奶生活了几十年,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合,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老人的磕碰吵闹声,结果孙女在家学会了动不动就赌气、指桑骂槐、摔东西甚至脏话。

在“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迁就一点有何不可”的观念支配下,许多孩子的父母也就懒得批评老辈子对孙子辈的娇惯。而一些小学、中学里班上成绩优秀、懂礼貌、思想活跃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在家里被老人或父母过分宠爱过。

曾听到一位年轻母亲说的话,她说,我要了孩子,就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再苦再累,我也要让孩子在我的身边接受我和孩子的父亲的教育。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有专家说,我们并不完全反对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也有优势。比如,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加上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而且,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萨提亚告诉我们,父母的爱是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可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残酷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许多年轻的父母的确因事业和饭碗而不得不疲劳地奔波,无暇顾及对孩子从生活到人生道路教育的关照。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父母不管孩子的理由,也不能成为祖辈溺爱孙辈的理由。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工作坊中,隔代抚养对孩子带来深远影响的案例,丝毫不亚于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通过重塑的方式,许多学员看着不断转换养育地的“孩子”爬在地上不断地祈求“我的家在哪里?求求你们给我一点爱吧?我的家在哪里?”的场景,不禁掩面而泣。

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有一种溺爱的倾向,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对他们有益还是有害。

家庭教育专家李洪曾说,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才能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心理专家建议年轻的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无论如何,父母要和孩子多接触。

隔代教育有隐患,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