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萬曆十五年(1587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在大明朝的東方,曾經不被大明朝正眼相看的異邦正在經歷一場劇變。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率領軍隊向其統一道路上的對手位於九州地區的島津義久發起猛攻,四年後他大體統一了日本,開始把目光掃向日本以外的地區。在地緣上首當其衝的就是朝鮮半島,朝鮮的地理條件不錯加之承平日久,武備鬆弛,正好拿來磨刀。朝鮮君臣猝不及防,兩個月後被日軍順利地突破腹地攻破都城。

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豐臣秀吉畫像

萬曆二十年六月,瑟縮在義州(朝鮮平安北道義州郡)的朝鮮國王派遣使者向宗主國大明求救。明朝也是不傻的,“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遂決定馳援,七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約三千騎兵渡過鴨綠江,直擊平壤。倉促出兵正撞上連夜大雨干擾行軍,又沒來得及充分了解地形和道路,且朝鮮多丘陵本就不適合騎兵展開,結果遭遇日本步兵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失敗讓明朝開始重視對手,翌年(1593年)元月前,防海御倭總兵官李如松受命提督四萬餘大軍開赴前線,吸取了經驗他沒有急速前進,反而一邊突破日軍防線一邊穩穩地向前鋪路,於正月初六的清晨殺至平壤城下。《朝鮮宣祖實錄》記載彼時日方負責駐守的主要是小西行長的第一軍所部一萬五千人號為精銳,他派千餘人駐守城北牡丹峰以為牽制,明軍若想攻城勢必需要將其翦除,小西行長又將主力集中在即將被主攻的北門,這樣實在是屬於硬扛防守的正確方式。

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李如松畫像

他的防守使得明軍在當天發起的進攻中沒有佔到便宜只好先行後撤紮營。當天夜裡,小西行長派出小股部隊出城繞行,想要襲擊明軍的右翼。然而李如松早有防備,史載明軍“從拒馬木下齊放火箭”一個照面就擊潰了夜襲部隊。第二天,明軍再次攻城,但是日軍防守沒有漏洞,李如松假裝後撤,小西行長本能的派出部隊出城追擊,但被李如松輕易地打了回來。經過兩天的試探,李如松摸清了日軍的防守策略,遂大破日軍。至正月十九,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柏遂復開城,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並復。隨後的日子裡,明軍雖有波折,但也成功擊退日軍。

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作為大明政權最後一場對外戰爭,雖然取得了成功,但卻讓明朝國力走向了下坡路。機體勞損,客觀上為自己的衰亡留下了禍根。前後七年的萬曆朝鮮戰爭,明朝遼東軍事力量消耗巨大,兵力損失超過了60%(戰前的九萬多人,剩下了不到四萬人)。前後七年間,明廷在「朝鮮之役」共投入餉銀 500 多萬兩、物資(主要指糧食)200 多萬兩——合計約 800 多萬兩,是明朝歷史上支出第二多的戰爭。

在財政上,明朝對朝鮮出兵所耗費的白銀來自太倉庫。在1592年,太倉庫中有大約700萬兩的白銀,此時國家財政收入每年有210萬左右。戰爭打響後,軍費的支出就達到了約240萬一年。這樣的入不敷出導致了國庫的漸漸空虛,加之當時朝廷的黨爭不斷,政治腐敗,貪汙現象嚴重,國家財政狀況每況愈下。到崇禎年間時,這個龐大的帝國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

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萬曆皇帝畫像

在明神宗朱翊鈞繼位之初,明廷的內外府庫還非常充盈。當時,太倉共有歷代存銀 600 多萬兩,太僕寺庫房多年來也積存了 1000 餘萬兩。再加上張居正執政的十年間,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使得太倉存銀又增添 300 多萬兩。

然而,「朝鮮之役」並不是在朝廷上下節衣縮食的基礎上開打的,打仗之外的開支同樣浩繁,虛耗財政的速度未必亞於戰爭。而單就戰爭開銷而言,它也只是「萬曆三大徵」之一。在與之相近的時期,還爆發了「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兩場戰爭。

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雖然打贏了,卻留下不少隱患

對於明帝國,最要命的問題在於:它還未來得及走出「三大徵」之後的財政危機,與後金之間的關鍵性戰役「薩爾滸戰役」就開始了。在「薩爾滸戰役」開始前,明廷因府庫空虛,已經不得不用臨時增稅的辦法籌集餉銀。即便如此,餉銀依舊捉襟見肘。由於糧餉不足,經略楊鎬一再催促進兵,導致有些部隊甚至沒能及時趕赴遼東。明軍對外號稱有大軍 47 萬,實際上只集結了官兵 8 萬 8 千餘人。

不過,即使沒有「朝鮮之役」的影響,明朝也未必就能打贏「明金戰爭」。由於行政效率低下,它在「明金戰爭」中的開支每年均在 200 多萬兩以上,高峰時一年就花掉 700 多萬兩。二十多年間,明廷的戰爭總開銷高達 6000 多萬兩白銀,數倍於先前積蓄的 2000 萬兩,更不要說「朝鮮之役」消耗的 800 萬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