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万历十五年(1587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在大明朝的东方,曾经不被大明朝正眼相看的异邦正在经历一场剧变。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率领军队向其统一道路上的对手位于九州地区的岛津义久发起猛攻,四年后他大体统一了日本,开始把目光扫向日本以外的地区。在地缘上首当其冲的就是朝鲜半岛,朝鲜的地理条件不错加之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正好拿来磨刀。朝鲜君臣猝不及防,两个月后被日军顺利地突破腹地攻破都城。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丰臣秀吉画像

万历二十年六月,瑟缩在义州(朝鲜平安北道义州郡)的朝鲜国王派遣使者向宗主国大明求救。明朝也是不傻的,“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遂决定驰援,七月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约三千骑兵渡过鸭绿江,直击平壤。仓促出兵正撞上连夜大雨干扰行军,又没来得及充分了解地形和道路,且朝鲜多丘陵本就不适合骑兵展开,结果遭遇日本步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失败让明朝开始重视对手,翌年(1593年)元月前,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受命提督四万余大军开赴前线,吸取了经验他没有急速前进,反而一边突破日军防线一边稳稳地向前铺路,于正月初六的清晨杀至平壤城下。《朝鲜宣祖实录》记载彼时日方负责驻守的主要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军所部一万五千人号为精锐,他派千余人驻守城北牡丹峰以为牵制,明军若想攻城势必需要将其翦除,小西行长又将主力集中在即将被主攻的北门,这样实在是属于硬扛防守的正确方式。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李如松画像

他的防守使得明军在当天发起的进攻中没有占到便宜只好先行后撤扎营。当天夜里,小西行长派出小股部队出城绕行,想要袭击明军的右翼。然而李如松早有防备,史载明军“从拒马木下齐放火箭”一个照面就击溃了夜袭部队。第二天,明军再次攻城,但是日军防守没有漏洞,李如松假装后撤,小西行长本能的派出部队出城追击,但被李如松轻易地打了回来。经过两天的试探,李如松摸清了日军的防守策略,遂大破日军。至正月十九,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随后的日子里,明军虽有波折,但也成功击退日军。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作为大明政权最后一场对外战争,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却让明朝国力走向了下坡路。机体劳损,客观上为自己的衰亡留下了祸根。前后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辽东军事力量消耗巨大,兵力损失超过了60%(战前的九万多人,剩下了不到四万人)。前后七年间,明廷在「朝鲜之役」共投入饷银 500 多万两、物资(主要指粮食)200 多万两——合计约 800 多万两,是明朝历史上支出第二多的战争。

在财政上,明朝对朝鲜出兵所耗费的白银来自太仓库。在1592年,太仓库中有大约700万两的白银,此时国家财政收入每年有210万左右。战争打响后,军费的支出就达到了约240万一年。这样的入不敷出导致了国库的渐渐空虚,加之当时朝廷的党争不断,政治腐败,贪污现象严重,国家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到崇祯年间时,这个庞大的帝国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万历皇帝画像

在明神宗朱翊钧继位之初,明廷的内外府库还非常充盈。当时,太仓共有历代存银 600 多万两,太仆寺库房多年来也积存了 1000 余万两。再加上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间,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使得太仓存银又增添 300 多万两。

然而,「朝鲜之役」并不是在朝廷上下节衣缩食的基础上开打的,打仗之外的开支同样浩繁,虚耗财政的速度未必亚于战争。而单就战争开销而言,它也只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在与之相近的时期,还爆发了「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两场战争。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战——虽然打赢了,却留下不少隐患

对于明帝国,最要命的问题在于:它还未来得及走出「三大征」之后的财政危机,与后金之间的关键性战役「萨尔浒战役」就开始了。在「萨尔浒战役」开始前,明廷因府库空虚,已经不得不用临时增税的办法筹集饷银。即便如此,饷银依旧捉襟见肘。由于粮饷不足,经略杨镐一再催促进兵,导致有些部队甚至没能及时赶赴辽东。明军对外号称有大军 47 万,实际上只集结了官兵 8 万 8 千余人。

不过,即使没有「朝鲜之役」的影响,明朝也未必就能打赢「明金战争」。由于行政效率低下,它在「明金战争」中的开支每年均在 200 多万两以上,高峰时一年就花掉 700 多万两。二十多年间,明廷的战争总开销高达 6000 多万两白银,数倍于先前积蓄的 2000 万两,更不要说「朝鲜之役」消耗的 800 万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