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吗?

用户106112966548


我生二胎的时候女儿才3岁,她说话说的早,一周多的时候就跟我说要个妹妹,2岁时候看她很孤单才有了生二胎的想法,也是为了等我们百年后她有个说话的伴,真的生了个妹妹,从小灌输的思想就是妹妹是你要我生的,你负责,她们共同相处了2年多,虽然有时候会被妹妹气的咬牙,手抬起来却打不下去,生气了就是只想让妹妹说对不起,不想打她骂她,好几次我都说妹妹不乖那不要了,扔出去,她就会抱的紧紧的,这方法我屡试不爽,虽然这两年里我承认我的精力真的跟不上,烦躁的时候也总是会那大宝,过后又后悔,她真的没错,刚开始她会闹脾气要我抱,冷静下来我问为什么要抱,她说你出去也抱妹妹,回家也抱妹妹,睡觉也抱妹妹都没抱我,回想是这样,后来自己也反思了,只要空了就抱抱她,亲她,说爱她,也许她年龄还想,没有那种大孩子的思想,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她以自己为中心过,所以她能接受这种落差,像大点的孩子十几岁了,过了十几年哄着捧着的生活,突然来一个她心理上就有了落差,爸妈会不会就不爱我了,如果是女儿会不会觉得爸妈嫌弃我了,想要弟弟了,所以 要生二胎还是趁早


女人是块铁


观点:孩子真是谁带跟谁亲吗?还真未必,要分情况而定。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你带他的时候他是和你最亲的,但如果和你分开几年,就未必会再和你亲了。

我们常听人们说“喂不熟的外孙”,意思就是说姥姥再怎么带外孙,最后外孙却还是和她不亲。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姥姥带外孙带了好几年,最后孩子却和她不怎么亲。

我们对门的王阿姨,外孙不到一岁就交由她抚养,刚开始,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闹不已,她就抱着在屋里转悠,一直转悠到深夜孩子睡着为止。孩子半夜发烧,她抱起来就往医院跑,跑到医院才发现自己忘了换衣服,穿着睡衣就出来了。

就这样,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三岁,才由孩子的父母接走。

此后,王阿姨就经常念叨孩子,可是一年后,再见孩子时,王阿姨呆住了。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怯生生地看着她,已经不认得她了。一年的时间,磨光了孩子的记忆,消除了孩子的感情,在孩子心中,外婆俨然成了一个陌生人。

从科学上来说,幼小的孩子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会以零散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但由于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存储的信息就会不断更新,新信息逐渐覆盖掉以前存储于大脑的零散碎片,旧信息则被完全遗忘。对于三岁前的孩子,尤其如此。

所以孩子再见到王阿姨时,已经完全不认得她了,更不会说和她亲了。

但若一个孩子,你一直把他带到大,带到十几岁,他就会一直和你亲下去。

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记忆和价值观,并且在你长期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轻易被抹掉的。

邻居嫂子,夫妻两个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养大的,一直养到初中毕业。而今,这两个孩子都已20出头,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给爷爷奶奶带一大堆东西,在他们心中,爷爷奶奶养育了他们,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自己最亲的人。

所以说,对于太小的孩子,你带他的时候他跟你亲,离开他以后,他可能就会把你遗忘,不再跟你亲了;而对于从小一直带到大的孩子,他已经完全懂事,和你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一直和你亲的。


萌娃新学堂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我看不一定,这要看情况的。

我们家儿子出生时第一个抱他的是外婆,从小一直是妈妈带的,爸爸经常出差,一个月回来几天。平时儿子都和外婆亲,可是上幼儿园时,老师问他最爱谁,他说“我最爱爸爸,爸爸是我最喜欢的人。”外婆和妈妈都傻眼了。

一般来说,婴儿刚出生时,会对第一个抱他的人最亲。

人类宝宝出生时,发育还不完全,需要妈妈的喂养,因此对妈妈非常依恋。从小得到足够的爱,孩子长大了就更独立,更爱冒险,因为他知道身后有爱他的亲人。

这种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效应,说明得到足够的爱,是宝宝获得安全感的前提。

孩子跟谁更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孩子和谁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认为谁更爱他,他就和谁更亲。

所以,通常谁带大的孩子就和谁亲。

你爱不爱孩子,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要孩子说了算。

但为什么有时候外婆带大的孩子,却和偶尔带带的奶奶更亲呢?

这就是孩子虽小却很敏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判断谁更爱他们,他们在谁那里更有安全感。外婆带大,却更亲近奶奶,那么就是孩子不认可外婆带孩子的方式。

外婆带孩子做规矩,限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奶奶则顺着孩子的要求,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孩子自然会认为奶奶更爱他,外婆不爱他。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习惯的养成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做规矩带来的是对孩子心灵上的压制,那么这种规矩还是晚些时候做才好。因为相比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健康更重要。完全可以等孩子再大些时,慢慢告诉他,而不是生硬的要求他听话照做。

很多著名作家回忆自己小时候,想起的总是最宠他的那个人。要求很严的父母,也许能教育出世俗眼中的成功少年,但他们绝不会成为孩子心中最爱的人。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更亲近?

告诉他,你爱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爱孩子,不一定非要从小板着脸说教。不要说“我是为了他好”这种话,要想想,你给孩子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还是你自己期盼的?

孩子很单纯却很敏感,你是真爱孩子,还是把孩子看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都知道。

因此,当孩子和那你不亲时,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我特别反对虎妈和狼爸,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试验品,来实践人生。

反思我家儿子会最喜欢爸爸,也是因为每次回家爸爸都会陪着他做游戏,带着他疯,怎么样都行。

而妈妈和外婆,平时要管着他,这不许那不许的,让孩子觉得很不开心。


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拿大人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放低姿态,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你爱他,他自然就和你亲近了。


预见孩子


这个问题我也担心了好久,但是我家宝宝还真不是

1.宝宝五个月,开始上班,担心宝宝不亲自己

生完宝宝五个月就上班了,婆婆给带,那个时候就开始担心宝宝不亲自己怎么办,于是上班的时候各种心不在焉,各种想宝宝,但是由于当时还在喂母乳,一回家宝宝就超兴奋的扑向我,目的是吃奶,不过内心还是高兴的,说明宝宝是想我的

2.宝宝一岁半戒奶,担心宝宝不亲自己

一岁半的时候戒奶了,我又开始焦虑,宝宝一整天不见我,也不用吃奶了,没有了奶,他就不需要我了,不跟我亲了,那段时间确实因此焦虑过,可是我发现只要我在家我儿子就不找他奶奶,吃饭得我来,上厕所我来,儿子还是爱我的

3.宝宝两岁半,喜欢跟爸爸玩,担心不亲自己

宝宝长大了,小男孩喜欢和爸爸玩车车,踢秋秋,每当到了玩的时间,问他,宝宝跟谁玩啊,他毫不犹豫的说跟爸爸,因为爸爸是男生,好吧[捂脸],但是宝宝睡觉的时候就得妈妈抱,他喜欢扣我肚挤眼才能睡觉,但是他每次扣完就会把我的衣服盖上,就这个动作真是超级暖心,好吧宝宝爱我远超乎我的想象

所以宝妈们不要因此焦虑了,自己的宝宝肯定是亲自己的,多跟他互动,多爱他,他远比我们想象的爱我们



浮尘里的遐想


这个还真的是,我家宝宝从小就是姥姥带。孩子跟姥姥最亲,甚至亲过妈妈。

举几个例子:

1,孩子平时跟姥姥睡,这两天中午我跟孩子睡一会,孩子醒了一看我不是姥姥。哭着就去找姥姥了!我哄都哄不住。

2,一受委屈就去找姥姥,我想抱抱他,他绕过我,去找姥姥。一定要姥姥抱抱才行。

3,总是跟姥姥确认姥姥最爱的人是他,如果姥姥说喜欢别人会很伤心,一定要姥姥说最喜欢的人是他才行。还要反复确认!

4,总是跟姥姥说一些“甜言蜜语”,“姥姥我好爱你”,“姥姥,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

孩子的对情感是很敏锐的,谁对他好他会感知到,并报以最纯真的爱!



霁堂语


谁付出的多,跟谁亲!

我一直觉得,孩子是最诚实,最不会说谎的人!通常谁为她付出的多,谁对她好,她就会跟谁亲!

有个宝妈说大宝一直由爷爷奶奶带跟自己不亲,他们要接过来都不愿意,好扎心!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都觉得特别的心痛!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不亲,但是转念一想,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窘况呢?还不是因为父母选择了让孩子做了留守儿童!或者自己基本上不管孩子,但凡可以天天见面,细心照顾孩子的,哪怕天天上班,只有晚上几个小时的相处,也会换来的是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多过别人!

经常听朋友说,小时候留守,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是跟爷爷奶奶关系亲,对爸爸妈妈特别平淡,我就特别庆幸我的小时候是爸爸妈妈带大的,现在我坚持认为,无论再难,也要自己带孩子,不会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我经常累的酸背痛……虽然自己带娃过程很艰辛,但是看着自己的宝宝每天开心爱笑的样子,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至于跟谁亲?当然是我和爸爸啦,真的是,谁付出的的多,就跟谁亲!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不跟自己亲觉得扎心的时候,想想自己作为一个妈妈,从孩子需要的角度出发,做好了么?

努力吧!没有什么关系是不可修复的,尤其是孩子跟妈妈之间!


嘟妈育儿说


孩子谁带跟谁亲,不见得,因为表妹家的俩娃,姥姥带的多些,孩子仍喜欢奶奶,说说表妹家的宝吧。

表妹家的例子

姨家表妹两个宝,大的5岁,小的3岁,从小奶奶和姥姥倒替带,一年里姥姥带的时间长些。我姨带孩比较细致,每天给孩洗澡,孩的卫生要求严,小零食从不买,孩子玩完的玩具也要自己收。姥姥带的那段时间,宝都是干干净净的。

奶奶呢,比较疼孙子孙女,只要不玩危险的东西,咋都行。而且孩子要零食完全抗不过孩子磨,娃一要就给买。孩子卫生照顾的也不细。还有奶奶吸烟,带娃时有时会吸,妹妹实在不好说。

今年妹出差比较多,俩宝放在姥姥家上了四个多月幼儿园,四个月里姥姥照顾俩宝很细致,习惯培养的很好。前几天,两个孩子放假不想在姥姥家呆了,想奶奶了吵着要回家。爸妈来接,俩娃扭头就走,小的还说,“再也不来姥姥家啦”。走时大伙问姥姥和奶奶谁好,俩宝都喜欢奶奶不喜姥姥~~

您看我妹家孩子,姥姥带的多,但要求严,孩子不喜欢姥姥,有时孩子谁带真的未必跟谁亲啊。

感想

分析妹妹家宝不喜欢姥姥的原因:姥姥太严、要求高,而奶奶更能满足孩的要求,两相对比孩子当然更喜欢奶奶,虽然奶奶照顾的少,可孩心里还是觉得能给买好吃的,让他们随便玩的人就是“好人”。

其实孩子小时候有些分辨不出来,当然会喜欢些让自己舒服的看护对象。这也说明,孩子看护中应积极主动的回应孩子,更有温情、更有温暖可能更好些。

我姨是真的爱孩子,若方法稍柔和些,和善而坚定。孩子做的好时,抱抱他们、多些温情的鼓励孩子会感受的到;而奶奶完全溺爱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孩子教育中应是权威型的,孩子做的对的关爱、表扬和鼓励,明显做的错的,告诉孩子这不对,应该怎么做,不强制、不忽视也不溺爱,这样教育孩子更好些。

写在最后

孩子教育真是项难研究的课题,作为新手父母和隔代的祖辈们,与时俱进更好些,养育好孩子身体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导。至于孩子谁带跟谁亲,真的要看教养方式如何,和善而坚定的养育和教导,一定会是谁带跟谁亲,您说呢~


格桑花谈育儿


我从宝宝出生到现在1岁4个月,没跟他分开过一天,我想我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家儿子哭起来就只要我抱才会停下来,别人不管是谁抱,都会哭的更加撕心裂肺。

带孩子,要用爱和耐心去陪伴,时间和质量缺一不可,你占据时间多就赢了一半,再提高一下质量,那就稳操胜券了。

有人会说:我很爱孩子,可是孩子就是不跟我亲,因为孩子是有思想的,特别是稍微大一点了,他们能分辨谁是真心为他们好,要尊重孩子,什么事情都要有商有量,但原则性问题要管教严格一些,说一不二。哪怕你偶尔训斥他,他也会知道你训斥他是因为他做的不对,并不会放在心上的。

亲密关系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维系,宝宝越小,能力越弱,就会比较依赖那些时常陪伴他们的人,给他提供安全感,帮他解决问题的人。随着一点点长大,他更需要的是不仅仅可以提供陪伴、安全感;还需要你的理解、支持等等更高需求。

欢迎大家一起育儿


丽丹wld19881128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

因为我家孩子比较多,我大姐生下来跟着奶奶,二姐则跟着姥姥长大。

这导致我大姐上初中的时候,休息回家还会去奶奶家住。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想着给奶奶吃。妈妈和奶奶有什么矛盾的时候也会向着奶奶。

我二姐也是这种情况,上小学的时候,我二姐早上从我姥姥家出发,下午回我们家待一会儿,接着再回姥姥家,每天都是姥姥家、学校、自己家,然后去姥姥家这样转一圈。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笑话:有一天我问二姐爸爸去哪里了,然后二姐回答的是:你爸爸去水库啦!后来每每说起这件事我们都会笑话二姐。

日久生情、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在亲情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生活上需要照顾,带他的人为他做的每一件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心理学上的研究,孩子三岁以前的依恋期,孩子对照顾他的亲人特别依恋,这是从小产生的,影响深远。

孩子和父母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不怕别人带。

比如我家的小宝宝,是我从小一手带到一岁五个月,母乳也是到这个时候。然后白天是有奶奶照顾,晚上我带着他睡觉。

这种情况下小宝对我还是很依恋的,只要是我在身边,他都不会去找奶奶。看见我就会很高兴、很撒娇,一看就是有深厚感情基础的母子关系。

所以说如果允许的话,宝宝最好自己带到三岁,最起码也要带到一岁半。不并不是说带到三岁或者是一岁半就不管了,而是说带到这个年龄,然后白天在由别人带对宝宝来说是比较好的。


潇常妈咪


我觉得孩子不一定谁带就跟谁亲,而是谁对他好他就跟谁亲。

其实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谁最关心自己,他们看得很清楚,谁愿意陪自己玩,愿意哄自己睡觉,那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亲人。

我家小堂妹,叔叔的小女儿,自出生一个月后到初中毕业都是奶奶带着,夫妻俩在外面打工,一年才回家住个七八天。按照一般人的理念,我堂妹肯定是跟我奶奶更亲厚的,可惜没有,初中毕业后,回了家也很少去看望我奶奶。

而叔叔的另一个女儿,我家大堂妹,小时候为了逃避计划生育,送给她姨家里带,到了初中才回家住,大堂妹称呼她姨夫姨妈为爸爸妈妈,一有时间就在姨家里住,比对亲身父母要好太多。


同是一家人,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实很简单,我奶奶只是负责把我小堂妹养大,管吃管喝,对于其他方面关心还不如我妈妈她婶婶。而大堂妹呢,她姨夫姨妈把她当女儿看待,关心她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在我的带娃观念中,不管多难,孩子都要自己带,参与孩子的童年,才不枉为人父母。

著名的教育作家尹建莉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不亲自带自己的孩子,就是渎职。

不纠结孩子谁带就跟谁亲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呵护。

尽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孩子自认就跟你亲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