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防病与养生的那些事

中医谈预防疾病,常说的一句话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话是没错,但没说完整,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中医只强调正气,不懂隔离方法。

聊聊防病与养生的那些事


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原话:“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里歧伯的意思是,要预防瘟疫,也就是现在说的烈性传染病,不但要正气存内,也要避其毒气,两相结合,方能有效。

先说避其毒气。

避其毒气,就是现在提倡的远离病毒。要想不被感染,最理想的当然是完全不接触传染源,就像当前强调的居家隔离、外出时人与人相距一米以上这些措施。另外,也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口罩防护、勤洗手等等。

客观地说,现代医学针对传染病的管理体系是比较优秀的,这体现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有一套规范措施。当然,能够研制出疫苗是最根本办法,也是最好的结局,至少能防止同样的传染病再次发生。

以上讲到的相当部分,中医从古到今也有不少相近的操作。

再来说正气存内。

正气存内,就是说体内正气充沛,近似现代讲的免疫力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假如接触了病毒,充沛的正气能让我们避免病毒感染而发病,或者是即便发病,也不会表现为重症。

现在不少地方,都推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方。我后台也收到不少留言,大家也比较关心,询问我推荐什么方,坦白说,很难推荐什么方。

为什么? 我们先看看中医的防治理念: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是,中医围绕“平衡”二字做文章,治疗是这样,预防也是如此。

免疫机能好不好要看两个层面,一个是够不够强,一个是够不够平衡。

不够强等于说免疫力低,自然容易招惹各种感染。不够平衡等于说免疫紊乱,或者说免疫过亢,这容易引发对自身的各种攻击,比如这次新冠肺炎文章中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叫作细胞因子风暴。在中医看来,不及与太过,都是病。

■ ■ ■

中医治病治的是疾病的当下状态,有什么证型,就开什么处方。

没得肺炎之前,我们大多数人处在什么状态?日常状态!按照辨证论治的要义,这个时候并没有肺炎的各种表现或状态,理论上就不容易开出对应性强的方。

我们应该注意到,国家对新冠肺炎的几版诊疗方案中,都有中药的治疗推荐,分开几种证型,不同证型推荐不同的方,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方。但是,几个版本都没有推荐预防方。

那么,按照中医的逻辑,预防方能不能开?应该说,操作严格是可以的。但难就难在,操作起来会稍微有些复杂。复杂在哪里呢?复杂就复杂在,这个预防方,要针对不同的体质来开,因为不同体质的人,预防的方子应该是不同的。并且,这还要求普通老百姓需要具备一些中医知识,才能够辨识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体质。

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体质。体质这两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平时就会说某人体质好,某人体质不行。稍有些中医知识的人,会说我是寒底,我是热底,我是湿的底子,这里说的身体底子,大抵说的就是体质。

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

要注意的是,预防方针对的是未感染人群,他们并没有肺炎疾病的表现。但这些人群,他们的体质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开预防方,就得针对他们当下的身体状态,或者说他们的日常体质状态来开。

但如果是已经感染了新冠肺炎,已经出现疾病的反应,开方时要考虑的就不一样了。对瘟疫类疾病,《内经》描述:“五疫之致,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也就是说烈性传染病发起病来,症状基本相似,那么针对这么一群人开方就相对粗糙些,用一两个方也讲得过去。和一般疾病比较,临床表现的一致性相对大些,那么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要求就略低一点。但尽管如此,在疫情早期,哪怕患者人数多,在用统一方治疗时也是有加减化裁的,尽量兼顾个体差异。到目前,临床一线用中药方时,有条件情况下,还是强调一人一方。

■ ■ ■

关于该病的预防方问题,2月29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说了,不主张没有症状的人使用治疗的中成药去预防。


那有没有更方便的操作?在喜马拉雅FM做完公益讲座之后,我想了一下,从中医角度,这个病的病因以湿为主,这是比较明确的,所以,如果平素就有湿的表现,可以用些药食同源的祛湿之品,诸如扁豆、荷叶、土茯苓、五指毛桃、茯苓、薏米、芡实等,应该是合理的。如果没有湿的表现,这些食品也都可以免了。


至于有些人在湿的基础上,或兼寒,或兼热,可以参考下文寒性体质跟热性体质的常用之品来做搭配。

话说回来,即便有些预防方是按照体质开的,对于体质有偏差的人来讲,还是有些临时抱佛脚的感觉。因为有的体质容易调理,有的体质调理起来不是立马就能见效果的。

所以,正宗的中医讲预防跟养生,是平时就注重调理体质偏差,而不是遇上什么事情了才想到抱佛脚。如果平时把体质调得相对平衡,虽然不能保证不得病,但至少让得病的可能性降低,或者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另外,正气跟体质相关。我们说一个人体质好,基本上等于说他正气足,如果说体质不好,就是正气不足。

■ ■ ■


下一个问题,体质怎么分类?

目前较流行的分类,分为九种基础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平和质。

当然,有些人并不单纯只属于一种体质,也可能表现出混合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体质。 所以,还是要看个体!

如何调体质呢?

不管是调体质还是治病,中医的思路是一样的。以药物的偏性来调治人体的偏性。但不管是调还是治,都要因人而异。

譬如一个人是寒底,那么就寒者热之,之后在生活方式、食物、用药、针灸等方面,就有了大方向。

我们列举三种最常见的体质,大家体会一下。一个热性体质,一个寒性体质,一个痰湿体质。

怎么判断热性体质?这个人夏天特别怕热,冬天不怎么怕冷,喜欢喝凉茶,喝冰水,而且喝得舒服,但一吃温热东西久容易上火。

怎么判断寒性体质?那就反过来,一个人平时特别怕冷,但夏天不怎么怕热,喜欢吃温热食物,对于生冷寒凉食物或温度低的食物,吃了就不舒服。

怎么判断痰湿体质?中医有句话,湿性重浊粘腻,人体出现重浊粘腻这些特征都可以算痰湿体质。譬如,一个人形体较肥胖,分泌物、排泄物常常是混浊、黏腻的:小便混浊,大便粘腻拉不干净,女性带下量多,面部较油腻,头发也容易出油等。

那这三类人应该如何调理?

寒性体质的人,运动可以多选择在阳光下进行,这类人生命能量不太充足,可以借晒太阳补充能量,当然也不是说要在烈日下暴晒,另外运动量也不宜太大,最好是有氧运动。食物方面,应该吃些温热类的,譬如羊肉、牛肉、鸡肉等血肉有情之品;调味品中,温热性质的像是生姜、大枣、葱、蒜、干姜、肉桂、八角之类就很适合;艾灸也很适合;中药里:鹿茸、肉苁蓉、淫羊藿、冬虫夏草、杜仲、续断等补阳类药物也合适;中成药有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多半也适合。

热性体质的人如何调理?这类人应该避免晒过多太阳;可以吃多点瓜果蔬菜,因为瓜果蔬菜多半偏寒凉;可以喝喝凉茶;常用的中药有芦根、葛根、白茅根、桑叶、菊花、夏枯草等;煎炸等温热上火的东西要少吃;艾灸也不合适。

痰湿体质的人如何调理?这类人也应该多晒太阳;多吃祛湿的食物,比如扁豆、荷叶、土茯苓、五指毛桃、茯苓、薏米、芡实等等;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陈皮等;中成药有二陈丸、六君子丸、藿香正气丸等;这类人也适合艾灸。

还有其他体质,这里不一一罗列了。

■ ■ ■

调理体质,能预防疾病、调整生理偏差,其他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看看体质跟健康、疾病有什么关系。

首先说健康人。健康人,身体跟心理都处在健康状态。按体质分类,属于平和体质。平和体质,在人群中大概只占10%,并且多半是年轻人。

换句话讲,人群里体质出现偏差的人,大概占到了90%。

体质偏差进一步发展就是亚健康。亚健康,意思是人体出现了躯体或者是心理方面的不舒服,但经过实验室检查,指标大体正常。

再严重点就到了疾病,这里,疾病用的是西医概念,即身体上感到不舒服,并且有实验室指标或是影像学指标的改变。

我们可以看出,人体要从健康发展到疾病,这中间会经历体质偏差、亚健康、最后发展成疾病。体质偏差处于最上游,最接近源头。

另外,不同的病人,在疾病状态下,他们的体质背景也是不同的。

所以说,调体质,等于治未病,等于抓住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上游,在源头上调整可能出现疾病的苗头。

本世纪医学的主要任务,已经从治病为主的模式,转变为防病为主。但不少人,多半还是等到疾病征象明显了才去找医生,将大部分钱花在吃药甚至住院上。一旦患上重病再治疗,费时费力费钱,效果还不见得好,倾家荡产的并不少见。

试想,一棵大树长歪了,再要扶正就难了。但如果是一株小树苗长歪了,要扶正就相对容易多了。所以说调体质比治病要容易得多,而且省钱省力,事半功倍。

要调体质,首先得从阴阳、气血、津液等方面,了解体质的分类。了解不同体质需要配合的生活作息、体育锻炼、常用食物、常用药物、常用中成药,常用穴位,以及一些物理的调治方法。

■ ■ ■

对于新冠肺炎,中医还有什么预防措施?

其实,中药烧熏是历代预防瘟疫最广泛的方法。以苍术、艾叶等芳香类药物烧熏,此法作为防疫,应用历史悠久。这次疫情,全国多个中医药门诊大厅燃艾叶烧苍术熏烟,以祛疫消毒。此法的效应,曾发表过不少有关的科研文章。

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张伯礼院士介绍方舱医院的特点说:中医药全覆盖!还有针灸、按摩、灸疗、推拿、刮痧、耳穴压豆、穴位敷贴、养生功法等中医特色疗法。太极拳、八段锦等都会配合,它们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得到患者们的广泛认可。这些方法也可以拿来平时强身健体。

在当前疫情影响下,各人或许都有自己面临的难处,从中医角度看,调节好情绪,平和好心态,对人体正气,也就是抗病能力,都会有正向影响,所以在防疫上,情绪调节也很重要。

■ ■ ■

最后再说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我们现在真正缺的是大众对中医的了解与信任。

中医被叫作传统医学,现代人也许有个错觉,认为传统的就是落后的。但换个思维想想,一门医学,历经几千年,到了今天依然有效,那有没有可能,这个医学的真理内核确实够硬?真理往往是朴素的。

如果了解中医,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知道解决办法、知道怎么办,并且不少情况在家就能搞定,也许大家对于疾病就不会那么恐惧。

自古以来,中医走的是两条路。一条路是全民都懂些中医知识,全民都懂点医,那么全民也更容易收获健康。另一条路是部分人往精深处走,最终成为中医家。

和大家聊了这么多,想说的很简单,学点中医,会用中医,正确的理念很重要。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