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區水井雜談,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嘉興市區水井雜談,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自古以來,人們無不對水井懷有極其濃厚的眷戀之情。

嘉興市區的水井,歷史十分悠久,開掘也不計其數。據載,市區水井乃是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另外,宋代口小腹大的葫蘆井,近代在嘉興還曾經常有發現,明代嘉靖年間,郡守劉將軍為抗倭在嘉興城內掘井百口,至今還有跡可找。

20世紀90年代,嘉興文物部門在市區曾發現過一口古井,它位於嘉興市區精嚴寺街東南側(少年路菜場內),古井圈外刻有“元代開鑿”等字跡,據考證,古井和它的方位對於當年靜嚴寺寺廟生活的蹤跡有一定關聯。

嘉興市區水井雜談,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飲用過井水的人都知道,井水水質好,用途也很廣,用它煮稀飯或沏茶,可謂甘潤心脾。到了夏季,把瓜果之類水果放入水井之中,食用時更是清新、涼爽。

有一次,上海的一位親戚來我家作客,還特地在市區塔弄內一口水井中提了水,裝滿了兩大加侖瓶帶回。可見,井水對於城市裡的民眾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嘉興市區的水井,水質大多純淨,許多水井用戶,常利用冬季水位較低時,以梯子連接起來放下井底,人工淘洗井壁,挖去淤泥汙物,墊換濾料水源,確保水質衛生。

如嘉興市區中山路上靈光坊水井(明代),是城內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口古代水井。此井水質清冽,汲用已數百年,大旱不竭,因汲用者常年不斷,井圈繩痕很深,人稱靈光坊水井有一飲百痾輕的功效。只可惜1984年中山路拓寬以後,因防止路人往井內亂扔東西,井口被封,文物部門還在此築亭樹碑,可嘆,它現已成了一口不能汲用的死井了。

嘉興市區水井雜談,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嘉興市區中山路上靈光坊水井(明代)

據1929繪製的嘉興城市全圖標明,市區較早的公井位置就在今勤儉路、少年路西北口(舊時張家弄底秀水學宮前魁星閣位)。這口公井,是由我國著名工程材料學家陸志鴻主持下掘建而成的。

嘉興市區水井雜談,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陸志鴻,男,1897-1973,為唐相陸贄後裔。1915年浙江省立第二中學(現嘉興一中)中學畢業即赴日留學,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本科。1920年以優異成績免試升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研究金屬採礦。

1927年他在嘉興負責拆嘉興城牆築馬路時,率先提出了開掘公井的設想,並付諸實施。這口公井被稱為嘉興城區第一自流量公井,它不僅改善了當年這一地區居民飲用水的衛生條件,而且還在相關部門留下了嘉興城內地質狀況的科學記錄。

此後,市區有秀州中學等單位打井建水塔後,小壇弄、塘灣街等街區的公井也相繼掘成使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因工業排廢汙染的影響,嘉興市區內公井密度很快增多。

1952年民豐造紙廠為解決東柵河水汙染問題,出資在東柵鎮挖掘深井一口,設供水龍頭,解決了這一地段居民的日常飲用水供應。

1956年嘉興城區塔弄創建了嘉興市自來水廠,鋪設了第一條4000米長的供水管道,日供水2400噸,慢慢減少了水井使用的需求人次,同時也使城區的水井在不同的背景下逐漸消失。

嘉興市區水井雜談,東晉(公元340年)時精嚴寺的靈光井為最早

嘉興市區水井的取水方法,通常是用木桶、鐵桶紮上重的鐵塊,使其較快沉入水中,用繫上的麻繩、棕繩吊上水來。有些較大的公用水井,同時可容多人靠井邊吊水,“十五隻吊桶,七上八落”就是形容這種場景。

有些私家水井,常見的大都為單口,井內結構多數為塊石或紅磚砌成,也有天然岩石構成井體,有的水井井圈小的連人也掉不進去。在嘉興市區百福弄一帶,從前有一塊很大面積的蔬菜地,因澆菜地用的水量大,菜農搭了木結構架子用轆轤吊上水來。有的菜農則將井口封蓋,並把粗水管伸進井內,人站在井蓋上,用手握住抽水器的柄用力上下壓動抽水,進行菜地的較大面積噴水。

嘉興市區有許多古老的水井,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蹤跡,它們造福於人,令人世代銘記。

由於水井給人帶來了恩惠,有人還將它視為心中的崇拜物,不準大人、小孩在井口跨來跨去,或不準在井邊親熱,一些井公井婆上岸助人的神話故事,到處都有流傳。

舊時,嘉興市區有些大戶人家還有這樣的規矩,到了冬至要在水井上貼吉利話,如生意興隆,人丁興旺等;到了除夕要蓋住井口不汲水;農曆正月初一不到井臺提水;年初二清晨,由長者帶著全家將食品瓜果放到井邊祭拜。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