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唯一一馬平川的地方:嘉興!

嘉興市位於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浙江省主要工業城市之一,所轄各縣為太湖流域的綜合性農業區域。市區的南湖是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之一。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

嘉興經濟開發較早,秦朝置長水縣(現為南湖區), 後改由拳縣(原長水縣)、海鹽縣,屬會稽郡

浙江唯一一馬平川的地方:嘉興!

嘉興南湖

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至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

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

唐代,嘉興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糧食產區,宋元時被稱為“江東一大都會”。乍浦,澉浦、青龍港,成為外貿和海運興隆的港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

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

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

明代,商品經濟日漸發展,棉布絲綢行銷海內外,每年運往京都的漕糧達700餘萬石。在清朝中期以後,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掠奪和剝削,才日趨衰落。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複稱嘉興縣

解放後,1949年設立浙江省第一專區——嘉興專區(位列寧波專區、溫州專區等之前,全省共設10個專區),轄嘉興、湖州二市及嘉興、平湖、桐鄉、海寧、崇德、嘉善、吳興、長興、德清、海鹽等縣。

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

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嘉興市升為省轄市,並實行市管縣的體制。

浙江唯一一馬平川的地方:嘉興!

嘉興市東北緊鄰上海,北與蘇州接壤,西與杭州、湖州相連市境背倚太湖,面臨東海,海岸線長達124公里,約佔杭州灣北岸的三分之二。滬杭鐵路、滬杭公路和大運河分別穿越市境,公路水路暢通湖州、蘇州等地,是太湖南走廊的咽喉,浙北交通的要衝。

全市東西長95公里,南北寬77公里,總面積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88.1%,水面佔10.7%,山地佔1.2%。1984年,全市人口299.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3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65人。有少數民族14個,人口1,288人,其中回族1,174人。

本市處於暖亞熱帶向冷亞熱帶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5.5C,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降水1,100~1,200毫米,年日照2,000-2,100小時,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

嘉興全境除少許山地外,均為平原水網地帶,土壤肥沃,90%以上的田地屬於優質土壤; 河蕩交織,大運河,長水塘等九條骨幹河流,連接著無數的河,港、汊、浜。

嘉興物產豐富,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是全省農食,蠶繭,油菜籽,生豬的重點產區1984年產量佔全省的比重,糧食為13.53%,蠶繭為40.36%,油菜籽為27.39%,生豬為12.9%。重要的出口產品有破標為“軟寶石”的湖羊羔皮,兔毛、白菊花等,產量名別全省前茅。淡水魚、棉、麻,二稜大麥等在省內佔重要地位。

嘉興歷史上名人薈萃,文化發達,境內有不少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南湖煙雨樓,既是革命紀念地, 又是風景遊覽區;海寧錢江潮為天下奇觀。 嘉善梅花庵,郊區王店曝書亭,桐鄉烏鎮茅盾故居和石門鎮緣緣堂等都是古今文化名人故居。

浙江唯一一馬平川的地方:嘉興!

(未完待續)

參考用書:浙江省情概要,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定價5.7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