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物來應物”既能守住良心又能事業有成

怎麼才能不損害良心又能事業有成?來看看王陽明

陽明這個人,如果不是他的事功。恐怕對於他的陽明心學關注度也沒那麼高。對於這個在孩童時期就立志做“聖人”的人,自有他的哪一套。比如陽明的物來應物。有事情來,只需要你知道這個事就立刻得出解決方法。神奇不神奇?比如王陽明隻身平寧王之亂,又比如30000民兵破幾十萬官兵都無法剿滅的山匪。我們繼續看

淺談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物來應物”既能守住良心又能事業有成

如果遇到事情,你會怎麼解決?

馬哲教我們的是,先要調查研究。根據以往的經驗和具體情況做出判斷,然後想方法解決。最重要的是調查研究和經驗。當一個年輕人沒有經驗的時候該怎麼辦?實踐總結經驗然後再實踐。自然而然就有了經驗。很實用。

但王陽明心學卻讓我們“致良知”就是由良知心出發,由良知出發,應對事事物物。致良知於事事物物。記錄王陽明言行的《傳習錄》是這麼說的

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所以要剋制掉未發之中的惡念。

看了後是不是感覺像是佛教在教人念“阿彌陀佛”?

那麼這與做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答案是物來應物和不動心

淺談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物來應物”既能守住良心又能事業有成

陽明心學是讓你修煉成擁有一顆平常心的超能力者

當然了,平常心和超能力者是小編意會翻譯的,陽明心學的終極效果就是這兩點,可以想象一下,特別緊急重大的事情來臨,你悠閒的喝著茶,對身邊著急的別人說出你漂亮的解決方法。是不是很拉風?

不但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而且思維敏捷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心學的魅力,做事能力。

哪怎樣才能物來應物?

當然要“致良知”,不是小編反覆提這三個字,而是王陽明在反覆提這三個字。王陽明說:

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眾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克治,也只憑他。

嗯,人人都有良知,卻不能致良知。致良知就是做事情時候遵照良知的做法。王陽明的大徒弟兼大舅子徐愛是這麼說的: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時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瞭後,亦未嘗廢照

心就是鏡子,只是被後天無節制的慾望遮蔽了。所以我們要格物,也就是要致良知。

說大白話吧,做事的時候如果有不符合良知的想法做法立刻剋制掉。遵照良知的做法想事做事。慢慢的就磨乾淨了心鏡,當有事情的時候,乾淨的心鏡就會把事物的本來面目照出來,就能物來應物。就能解決問題。良知就是良能。廣義上說就是良心的能力

淺談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物來應物”既能守住良心又能事業有成

陽明心學,讓你用良心建功立業

我們學習王陽明不是學他,擒過反王、殺過盜賊。而是學他矢志不渝尋求完善自我的精神。功業和完善自我都可以統一於致良知。

當我們困惑賺錢的怎麼都是不擇手段的時候?是否也動心不擇手段的建功立業?其實不必,

陽明心學可以讓我們守住良心底線而又能建功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