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珍妮·艾里姆

01

你家的娃也胆小、害羞,见人就躲吗?

周末,朋友带着4岁的儿子果果来我家做客,一见面朋友就催果果:“宝贝,叫阿姨好。”

果果看了看陌生的我没有说话

朋友又催她:“果果,阿姨是妈妈最好的朋友,跟阿姨打个招呼呀!”

果果依然没有说话,转而往妈妈怀里钻。

我笑着对朋友说:“很久没有见面了,熟悉了就好啦!”

朋友来了一句:“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真是没有礼貌”惹得果果哇哇大哭。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逼着孩子跟大人打招呼或者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当众说孩子“没有礼貌” “不懂事”“不合群”甚至贴上内向、害羞的标签,这样的场景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快叫奶奶,上次奶奶还给你好吃的了;

和叔叔打招呼,前段时间叔叔还来我们家玩了;

我们家的孩子有点害羞,不爱说话;

和漂亮阿姨问个好,快点;

······

有时候大人也由不想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多理解一下孩子呢?

似乎,都忘记曾经被父母逼着跟人打招呼的场景,忘了那种被父母当众指责“没礼貌”时,那种自尊心受损的羞愧和挫败感了。

02

孩子害羞、胆小不爱跟人打招呼的调查分析


调查一: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对于沟通的距离比成年人更为敏感。他在1998年时做了一个实验,在100个受测孩子中(平均年龄为8.6岁),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

这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在查尔莫斯眼里有重大意义:孩子在10岁以下的年龄段,与陌生人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信号,从而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动作。孩子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后退,但“他们的确后退了”。孩子们打招呼时,更喜欢“保持距离”。

调查二:

心理学家卡格恩曾对一批两岁的具有害羞倾向的孩子,做了一个20年的跟踪调查。卡格恩发现,10年后,有1/3的孩子克服了羞怯对性格的抑制作用,而剩下的那2/3的人则依然害羞。

卡格恩综合各种数据得出结论:父母的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机遇,都能够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调查三: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害羞心理学》中提出:“一般来讲,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如果父母是害羞的,那么孩子也是害羞的;如果父母都不害羞,那么他们的孩子一般不会害羞;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害羞的话,就加大了他们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

综上三个调查结果表明,孩子的胆小害羞不爱跟人打招呼,首先受遗传因素影响,比如:身体有缺陷或者疾病等,有生理原因。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还是与生活环境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03

两个育儿雷区,千万别踩! 切忌!切忌 !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第一: 切忌强迫威胁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3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

“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做出好的或坏的评价,就像给孩子贴上了相应的标签,孩子也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该标签上的描述一致。如果我们总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父母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第二:切忌在人前批评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 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 也就愈加淡薄。 ”

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他们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让它们停留在家庭的圈子里、母女之间、父子之间。

04

如果你家也有个害羞、胆小的小孩,如何正确引导呢?

面对害羞内向的孩子,焦虑和担心是最不需要的两种情绪。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法。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心理学家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我们的角色“面具”,做孩子最合适的“玩伴”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要经历8个阶段:

婴儿期(0~1岁半):基本的信任感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学步期(1岁半~3岁):自主意识与害羞(或怀疑)感的心理冲突。

儿童早期(3~5岁):主动意识与内疚感的心理冲突。

小学期(6~12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心理冲突。

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心理冲突。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心理冲突。

成年期(25~65岁):繁衍意识与停滞感的心理冲突。

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其中,前3个阶段都处于幼儿期。孩子处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需求不一样,引起孩子成长问题的原因也不一样。儿童早期正是主动意识与内疚感的心理冲突期,其中,被父母接纳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孩子是否能够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与自我和谐相处,进而决定孩子能否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最终获得外界的接纳和认可。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小主人翁奥吉,一位天生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因为基因的缺陷,他的眼睛是斜的,耳朵是不完整的,甚至脸型也是畸形的,全脸上下可以说没有一块正常的地方。因为长相和正常人不一样而非常胆小、自卑,因为他害怕面对陌生人,更害怕面对陌生人投来异样和疑惑的眼光。在小学五年级之前,奥吉的所有知识都来自妈妈的教授,家里成他唯一的活动区域。

五年级时,母亲决定送他去上学,融入集体,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承受了同学们的惊讶、议论、甚至是恶意,他也怀疑自己,内心非常害怕,从不与人说话。

奥吉的爸爸鼓励他并且坚定的告诉儿子:“在爸爸眼里,你很好,没有任何问题。"奥吉历经各种波折小奥吉终于融入了集体。

妈妈安慰儿子:"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印记,但它们不丑陋,因为它们是地图,记录了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在何处。"

一次次的鼓励让奥吉开始重拾信心,他开始用自己擅长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崭露头角,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他开始收获友谊,还在小学毕业典礼上收获了重要奖项。是父母无条件的爱、接纳与信任,给了奥吉最强有力的支持。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第二:孩子的大部分心理都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们要在孩子面前带上最好的“面具”,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榜样”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管教孩子,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还是以《奇迹男孩》这部电影为例,奥吉的妈妈,一个事业有成的绘本插画师,一个正在写作论文向着学位做最后冲刺的普尔曼太太,因为生育了一个天生残疾的孩子,不得不搁置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养育起奥吉来。

奥吉妈妈在他到了5年级的年龄,坚持让他去学校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自己在家教他?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自己的数学能力已经教不了奥吉吗?我们不能一直保护他……我们必须帮助他学会处理问题,不能只能逃避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正解。为了这个正解,普尔曼太太花费了比在家教奥吉多得多的心血和忧烦,只要看过电影的观众,无法忘记在学校门口等候第一天放学的奥吉时普尔曼太太的表情:忧心如焚!

这还只是帮助奥吉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的开端。被同学嫌弃、被同学孤立、被同学家长歧视等等,下定决心要将奥吉送进比彻中学前预想到的问题,一个不落地纷至沓来,与奥吉一次次谈心,与校长一次次交流,与奥吉同学的家长沟通,在忙得不可开交的间隙完成搁置已久的论文,永不言弃地推着奥吉往前走……那真是言传身教呀!

第三:阅读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利器”,我们要营造便于阅读的“氛围”,从环境上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合理“熏陶”

日本教育家斋藤孝编著的《阅读的力量》 一书中说:“我本人切实观察过许许多多的学生,并且认识到一点:只要具备了阅读能力,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透过阅读可以塑造自我、锤炼自我、拓展自我。读书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电影《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电影,影片介绍了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Liz),丽斯(Liz)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母亲酗酒吸毒,并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在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她胆小敏感、不喜欢去学校,因为家里没钱买新衣服,也没有人帮她洗衣服,加上很少洗澡,身上有异味,其他的同学会取笑她,无论怎样,但是她始终热爱阅读,读了非常非常多的书,随着慢慢成长,丽斯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她不惜一切时间读书,打工,读书,打工,读书,打工,为的是自己的大学梦。她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到了无数人向往的学府哈佛,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嘲笑她,整个人光彩熠熠,活成了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样子。

孩子害羞、见人就躲?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第四:运动是孩子外向性格的“催化剂”,我们要逐渐养成孩子运动的“习惯”,为孩子外向的性格插上“翅膀”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可以纠正不良的性格弱点。儿童的性格形成主要是在游戏与运动中完成的,他们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并通过游戏规则经历竞争、合作、成功、失败、挫折,体验帮助别人和受到帮助的乐趣是课堂和书本中难以体验到的。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中讲到了一小男孩保罗,生活在中产阶级的家庭,因为小学学习成绩优异,从三年级直接跳级到五年级,他虽然非常聪明,却也是最小最瘦最弱的,同学的嘲讽、讥笑贯穿了他的整个小学,这种窘境同时也延续到了中学,保罗依然经常被人绊倒、侮辱、责骂,有一次放学后一群孩子在保罗等车的时候用石块攻击他,保罗的眼睛被石头砸中,伤势非常严重缝了好几针,妈妈非常生气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欺负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保罗突然意识到一个点:要想办法反击回去,他采取的方式是每天锻炼,每天上学穿上蜘蛛侠的衣服,每当有同学欺负他,他就用巴西柔术制服对方,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他,由于保罗养成了锻炼的习惯,通过每天锻炼,变得更加强壮,毕业后去了军队,在那里如鱼得水。

写在最后:

今天主要谈了孩子胆小、害羞不爱跟人打招呼这个普遍现象,透过三个心里调查研究,分析出孩子之所以出现胆小、害羞不爱跟人打招呼的原因:首先是遗传或者先天发育不良等因素,其次就是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针对以上两种因素我们又层层递进用案例展开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误区。教育孩子是我们做父母一生的修行,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只要下足功夫,定能静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