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種女性議題總是風風火火地來,草草了事而去,前段時間一部名為
《剩女》的紀錄片一直火熱到現在,這部作品其實只有85分鐘,整體觀感雖然輕盈平板,卻暗藏了太多現實主義的血刀子。“剩女”的確是個無法令女性舒適的詞彙,其實很多人並不認為稱呼“剩女”是在進行人身攻擊,他們只把它當成一個進行客觀評定的中性詞,比如你過了27/28歲就是剩女,僅此而已。
但如果把這個詞撕開揉碎,就能大體上理解女性的心情:
首先,“剩女”有種“被剩下的”意味,即是說女性一旦成年,就被自動拋進了婚姻“市場”。
其次,這個詞的暗藏情緒是“警告”和“問責”,成為一名”剩女“,等同於沒有履行身為女性的責任……
這部由PBS製作的紀錄片,倒是沒那麼辛辣和露骨,它只是記錄了三位當下生活在北京的中國女性,她們都受過良好教育,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大齡未婚。
剩女(2019)
導演: 希拉·梅達利亞 / 肖什·莎赫拉姆
主演: Qiu HauMei / Xu Min / Gai Qi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以色列
上映日期: 2019-04-27(翠貝卡電影節)
片長: 85分鐘
又名: 中國剩女
豆瓣:7.9分
華梅(音譯)現年34歲,是名律師,她就像每個漂泊在北京的獨立女性,被年齡增長的事實扼住了喉嚨,窒息感越來越強烈。
咄咄逼人的婚姻顧問
“你之前談過戀愛嗎?”
“首先你不是很漂亮,然後你的年齡真的很大了,你現在覺得你的狀態很好,覺得自己還很年輕,這是自欺欺人。”
“你到底選擇單身還是婚姻呢?你選擇婚姻就不能不生孩子啊!”
“我覺得你的性格還是有一點硬!”
這就是華梅與婚姻顧問的談話,像在談論一件商品。
被問懵的華梅
她碰到的所有人都告訴她,想找到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尊重女性、願意分擔家務”的男性幾乎是天方夜譚,而她這些年拼命得來的一切也因為“不夠漂亮、年齡大……”而變得毫無價值。
“我覺得我的生活過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沒有結婚。”這就是華梅對自己的消極評價,聽著讓人心疼。
華梅和濱州老鄉在相親
她在婚戀公司的牽線下和一個同樣來自濱州老家的男性相親。
談到“尊重女性”,男方侃侃而談,在這場不太平等的對話中,濱州老鄉搶佔先機地傾瀉出自己的一切想法,把自己的需求列了個長名單。
總而言之,“我尊重你,但你要先聽我說完。”
這位濱州老鄉還說,在華梅的專業領域,比如“法律”等等……他會傾聽女方的意見,但
在其他事情上,他無法接受伴侶比他強勢。“你只需要告訴我你的需求,我來滿足你。”什麼是大男子主義,這就是大男子主義。試問一下,在一對夫妻的日常生活裡,能留給“專業領域”的空間能有多少呢?天天在家開會嗎?
華梅的同事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回到山東老家她會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身在北京又會被同事指責過於顧忌、腐朽落後的婚姻觀念。
所以華梅只能在兩種差距極大的觀念裡尋求平衡,在那樣的一個農村,能拿出錢讓一個“女孩子”讀完大學已是稀罕之事,華梅的確在乎著家人的感受,因為沒有父母砸鍋賣鐵的供養,她就不可能走出農村。
但矛盾在於,華梅的父母對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嫁個男人,生個孩子“,大學文憑和一份體面的工作雖然讓他們感到自豪,卻無法抵消”女兒未婚未育“帶給他們的羞辱。
其實家人間的情感都是血濃於水的,只是實在找不到辦法進行和解,中國子女和父母總是糾纏在一種詭異的悖倫裡,每一項“愛的執行”都呈現出無解的扭曲。
比如,華梅的父親賣血也要供女兒上學,這裡其實包含著勇氣和父愛。
但從另一角度去看,那同樣是因為華梅的父親因為沒有兒子而被同村人恥笑,所以才下狠心要讓自己的女兒比別人的兒子有出息。
當華梅說自己就是要單身的時候,父親罵她自私,但最後華梅決定去法國留學深造的時候,她的父親卻又第一個同意。
臨行前老父親非常自豪地在門口放了一掛鞭,那場景就像是送女兒出嫁。
徐敏(音譯),27歲,是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電臺主播,和華梅 相較,她不過是名剛剛邁入“剩女門檻”的女性,她去的是一個大型相親現場。
那場面,真是尷尬極致,但這種相親市場之所以存在,恰好說明了“非常實用”,這可能是找到“合適伴侶”並迅速步入婚姻的最快形式。
徐敏並非恨嫁也不是找不到男朋友,甚至還曾有過一個相愛的南京男友,只不過因為各種現實原因被她媽媽給強拆了 。
她媽媽看中的現實因素即是男方的“社會地位”,這是根據教育、財富和出身來判斷的,至少要出生在北京,否則毫無機會。
所以徐敏的相親行為是試探性的,她不是在為自己相親,倒是在為她媽媽相親,說到底,是以一個家庭的身份去相親。
為人父母為兒女擔憂婚姻狀況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對於
徐敏來說,母親對其情感生活的過度參與令她痛苦不堪。她和母親爭吵時,母親會說“我給你買了房子買了車,難道付出還不夠多嗎?”
徐敏在心理諮詢師面前泣不成聲,不僅是被母親“牢牢綁架”的恐懼心理,還有險些被拋棄的童年陰影,媽媽在大街上走著走著就不見了,這是她最怕的事情,這也是她一再退讓,以母親的標準為自己的標準的原因。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都面臨著同樣的現狀,高到無法承擔的房價,還有育兒能力上的擔憂,父母拿出養老錢給孩子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做孩子的決不能忘恩負義。
沒錯,無論是倫理傳統還是經濟狀況,都把一個家庭捆綁得更緊了,父母退休之後沒有自由,孩子結婚之後也沒有自由,一個個中國家庭就在這種緊繃的關係裡相互攙扶與折磨,一生又一生,一代又一代。
最後,徐敏的一切努力都不如一個身份來得有價值,那就是“北京人”,而保住“北京人”這個身份的榮耀,就是她媽媽給她的擇偶底線。
蔡琦(音譯)是一位大學教師,文學專業出身,談吐得體,知書達理,她代表著一種掙扎後的妥協。
我不反感這種妥協,甚至是非常理解的,只是看著心疼。
蔡琦的年齡比新婚丈夫要大,所以她對丈夫的感情始終圍繞著兩個字“報恩”,報什麼恩呢,不忍去說。
她一襲紅衣把自己匆忙嫁了出去,還偷偷拍了張自拍留念,很難說這是場令她滿意的婚禮,但她卻因此收穫了家庭,丈夫、孩子、還有一處安穩的房子,看似圓滿。
她在課堂上講解《嘉年華》,話裡話外總在強調一個女人需要家庭和婚姻,直到她的一個學生反問道“您為什麼無意之中把婚姻說成一種成功的結局?”
說到底,語言會以“矛盾”的形式自我展露,當她概括起婚前婚後的生活,想要誠懇又無法絕對誠懇。
她這樣回答和說服自己,那就是婚前生活“有趣”,婚後生活雖然不那麼有趣,卻很“幸福”。
但缺少了“有趣”,“幸福”是否也很殘缺呢?
華梅會在醫生面前崩潰大哭,說自己的生活像在“逃生”,但蔡琦從不會表露出這樣的不安,她似乎掖藏起自己的恐懼,並用熟稔的思維和語言能力支撐她“維持婚姻”的決定。
而這種能力,也曾支撐她走過那段堅信獨立生活的時光。
幸福的生活或許是真的,但她的“迷茫”仍舊鮮明。不談立場,我發覺困境的癥結並不是結婚與否,卻是“每一位女性都害怕選錯”。
害怕結婚是錯的,所以不敢踏入;害怕失去婚姻是錯的,所以不敢從婚姻出逃。
恐慌並不會因為婚姻的到來而消失,只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規則下,“婚姻”不過是個假靶子,所能獲取的幸福只是鑿壁偷光,全憑調整心態。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除了心塞到嘔吐,我疑惑,
為什麼中國女性很難幸福?我不想消極猜測所有女性的生活和心理,因為在我的生活中,我的媽媽也有過幸福時刻,我也有過。
但我明白,大多數女性一旦涉及到真正的“抉擇瞬間”總會相當痛苦,甚至在某些該“放肆幸福”的時刻,我們會畏首畏尾,並受制於某種外界施加的焦慮和責任而無法盡興。
在山頂上大聲呼喊,在廣闊的空地盡情奔跑,成年後的女性再也無法體會到這種感覺。我們再也無法盡興。
現代女性不用再裹小腳,可以走出門外去工作去實現自我價值,這些都是一個現代且開明的國度所能給予女性的尊重。
但仍舊無法否認的是,“剩女”這個詞仍是懸在每一名女性頭頂上的劍,很多小女孩會在電視機、網絡、甚至是大人的口中得到這種暗示,她們對自己的要求和夢想也會隨之改變。
蹦迪的華梅 她最釋放的時刻
當一位女性想擁有對自己的所有權,我們對她的稱呼是”剩女“。當一名女性因為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而被授予榮譽,吃瓜群眾會說:”可惜了,聽說她這把年紀了還沒有結婚。“
片尾華梅出現在法國某大學的課堂上,換了一個環境,她的狀態簡直好了太多。
所以我也只想說,女孩兒們,永遠不要放棄你的理想和追求,你所要擁有的第一份幸福,就是緊緊地把握住自己。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1160 期 原創文章,女孩別怕
相聚有時 / 電影不散
微信號:busan-movie不散其他平臺
豆瓣 | 知乎 | 微博 | 頭條號 | 網易號 | 搜狐號等
添加微信busanfenzhuli或418947138
往期內容
閱讀更多 不散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