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针对传染病爆发都采取怎样措施

导语: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发达的情况下,当面临一场新型传染病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控制住疫情。那么在古代,面临一场疫情该怎么处理来保证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呢?都经过怎样的奋斗与探索来克服所面对的可怕的出染病的呢?

在历史记载中有许多关于传染病的记载,天花、鼠疫、霍乱、麻风、肺病、猩红热等在古代都是致死率非常高的传染病。而在古代人们并没有准确的认识,他们把所有可怕的传染病、流行性疾病全都称为"瘟疫"。

在古代针对传染病爆发都采取怎样措施

古代瘟疫场景

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

最早在商代文献《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记载,是在描述古代占卜疫病的场景。在《尚书》、《诗经》中也有关与传染病的记载。如在《诗经·小雅·节南山》中就有诗句"天方荐瘥,丧乱弘多。""荐瘥"即为"一再发生的疫病"。

从最初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当时人们普遍把传染病与鬼神、上天等封建迷信思想相联系。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并没有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而是把它以"天神降怒"的鬼神角度理解,甚至还与占卜等行为联系在一起。另外还有以"阴阳失和"的说法来解释传染病的。

大约从宋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病气引发的疫病",到了明末清初时,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发展并完善了病气说,认为"病气"的产生可能还与地理位置、季节时令、岁运等有关。虽然仍有些封建迷信因素的残留但也算有所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的确与地理环境有关。以我国为例,位于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由于季风气候,冬夏气候差异大、大气环流不稳定加之处于两板块交界处时常有自然灾害发生,而灾害后食物、水源、尸体处理不当,传染病很容易在此时发生。

在明清时,又有一种新的观点观点认为传染病的源头来自于动物,这显然更加接近于真相。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人们与牛羊等家禽无疑接触很多,从牲畜中感染到病毒、细菌爆发传染病也是在情理之中。

著名的两场大规模疫灾

东汉末年大规模疫灾在历史记载中受损害很大的一次,中国人口数量在东汉末年时期有一次骤减,虽然战争是一方面但传染病也是"出了很大一份力"。这场大型瘟疫的阴影笼罩着大半个中国尤其北方地区。这场疫病中的传播中由感染了的动物为病原体迅速传播,所以北方的游牧地区更为严重。可以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牛羊马等动物是十分重要的,更何况是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堪的年代。

在古代针对传染病爆发都采取怎样措施

东汉末年大瘟疫

在这场瘟疫中,由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几千万。无论是乞丐还是富人无论平民还是达官显贵在面对恐怖的瘟疫时,除了恐慌束手无策。在曹植的《说疫气》一文中曾说:"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因这场瘟疫而丧生。

另一场大规模的疫情为明朝末年的一场鼠疫。在明朝中期以后,开始了一段干旱时期雨水少得可怜。到了万历、崇祯年间更是旱灾连连,越来越频繁。祸不单行,一场大规模鼠疫在山西爆发后又迅速传播至华北数省。崇祯十四年,鼠疫蔓延到了都城北京。

在古代针对传染病爆发都采取怎样措施

电影《大明劫》中的瘟疫场景

鼠疫的爆发和传播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在北京,曾有送棺木的车把城门都给堵了的惨象。在几年后,起义的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时,他见到的不是繁华富足热闹非凡的大明都城而是"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面对瘟疫的积极探索与反抗

在面对一次次传染病的洗礼,人们自然是不愿意屈服的。在先秦时期,已经由许多种类传染病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有相关预防知识的记载。有许多典籍如:《论衡》、《淮南子》等都有关于传染病预防的知识。

在周朝时,《左传》中就记载了关于狂犬病的深刻认识:"国人之瘪,无不噬也",在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中又记载了被疯犬噬咬后潜伏期、发病时间等更是提出了应对之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方法即使是使用现代科学方法也是解释得通的。


在古代针对传染病爆发都采取怎样措施

葛洪《肘后备急方》

在重法的秦朝,在疫情防控方面也注重法律的运用,采取隔离的方法阻断疫情传播。秦朝专门把麻风病人送到"疠迁所"隔离的制度还被隋朝沿用。北魏时期,更是有派医护人员去隔离处救治,后来还建立了医院。

两宋时期对瘟疫的防治则更加重视疫情的防控与治疗。在防控方面,宋人十分注重卫生。宋朝时期,医者们已经意识到"煎水"的重要作用:可以消灭疾病的源头,并将这个认识普及。所以,从小孩子们就被教导"

下必浣水";同时,意识到粪便会传播疾病后,就开始安排人专门收粪便,极力保障城市的卫生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也十分注重监狱的卫生,每隔一段一定时间就进行卫生打扫。

在两宋时期,医疗机构体制也十分完善。起隔离救治作用的就有私人医院如苏轼创建"安乐坊",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如中央的太医局,在地方也设有医学校,在疫情爆发时能起到安置病人隔离救治的作用。

在古代针对传染病爆发都采取怎样措施

除此之外,在宋朝开始大量编撰、修订医术,朝廷与医家相互合作,设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历代医书典籍进行整理修订和再出版。由政府写作大规模整理推广医学知识和药方医术,成效自然也是成正比的。

待到明清时期,由于传染病的爆发越来越频繁,所以促使人们对传染病的研究也越来越精进。在明朝时期就涌现了大量的传染病的专家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总结。陆续出版了分别针对"豆疹"、"麻风病"、"梅毒"、"疟疾"等疾病的专著。在清朝时期,进展最大的传染病是水痘。一方面设立了"查痘章京",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种痘法。

结语: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传染病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真相,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越来越系统完善,对传染病预防措施、解决方法、治疗方案的研究制定越来越有效果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民受益。

虽然传染性疾病曾在中国大地上肆虐,但是不会一直猖狂。在古代就已经了开始的对疾病的探索与积极反抗,体现了华夏人民自古以来的不屈与反抗的精神,面对疾病的奋斗与探索的勇气,以及探寻真理的细心耐心。

参考文献:

左丘明《左转》

葛洪《肘后备急方》

脱脱、阿鲁图《宋史》

张廷玉《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