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请别做控制型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对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体进行研究表明:当母亲的态度是支配性、干涉性、专制性的,儿童易形成消极、反抗的个性。

美国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师Esther Boykin认为,控制型父母就是那些“不要孩子留出空间来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发展自主意识的人”

他们往往认为实现目标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不接受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替孩子包办一切,不给孩子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区买水果,她的愿望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于是拿了刚上市的草莓,价格也是不菲。可是孩子一再拒绝,说要吃苹果。家长不乐意了,说孩子不识好歹,草莓比苹果好吃,自己又舍得给他花钱,这孩子怎么就不领情呢!

其实我们挖空心思想给孩子的未必是他需要的。

控制型的父母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后,都无法脱离和父母的联系独自存活。

而控制型的父母,犹如泰戈尔在《园丁集》中写下的那样: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水一样,已经不是河流里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父母如果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请别做控制型父母


1.易养出“巨婴”

阿德勒在他的书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都50岁了还依然和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遗憾的是她的儿子死了,她自己活了下来。当母亲得知儿子死讯,她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了。”如果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那么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怕他已经50岁了。

很多年轻人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享受父母对自己事无巨细的照顾,变成“啃老”族,另一方面生活又非常懒散,懒得打理自己的生活,由于他们既没有探索过自己要什么,也根本没有投入,只是得过且过。

子女的巨婴思想离不开父母对其的控制。等到生理年龄长大了,但心理年龄还是一个没断奶的孩子,所以父母一辈子都不能放手,也不敢放手。

试想一下,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馋着走呢?如果自己能自立,谁愿意被父母一直供养呢?

2.易幸福感低

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曾讲过一个咨询案例:有一个表面上特别成功的男士问他,自己拥有了他人羡慕的一切,可为什么常感觉生活没意思,没有幸福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请别做控制型父母


经过了解后,武志红先生认为这位先生幸福感这么低,可能跟父母过度控制有关,因为这位先生之前做什么事都是为了父母满意,但是自己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后,却无人能分享。

因此,体面的生活只是表面,而在其内心深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生活从小被父母安排着,根本没有探究自我的机会,只是被推着、推着,便走到了这一步。

3.易没有担当

蒙台梭利说过:自诞生之日起,儿童就在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最后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达到独立。

但如果父母一直包办、代替,易养成孩子依赖的性格,等到需要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生活的时候,会担忧恐惧,甚至会逃避。

就像网友小A控诉的那样:

我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们总是冲在我前面。现在我长大了,你们又指责我自理能力差,甚至当着外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会。这让我做什么事情都没信心,结果也都验证了你们的结论,我就是一个废人。

如果你的父母是一个控制者,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1.先分清楚控制和爱

你需要分清楚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是爱还是控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

「回应」「要求」

  • 回应,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接受;
  • 要求,父母对孩子成熟、独立的要求和控制。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请别做控制型父母

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做某些事情最大程度的理解并认同,同时不过度决定你的人生,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的你,会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高安全感

2.守住自己的底线

你首先要知道,当父母给你许多打压和否定的时候,你不要以这些评价作为认识你自己的依据。他们的打击与否定更多是为了控制而服务的,因此他们会给你一些偏低的评价,但并不中肯客观。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过度教养的家庭中,先不要指责,先感恩父母的养育,

要坚定地分清边界,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此外,有的父母操心的点在于,他们觉得你还是个孩子,离开了他们生活会一团糟。所以,日常生活中,你要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要让父母觉得你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是可靠的。

3.过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已经成年,参加工作后就应尽量独立生活,成家后更应该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对父母心存依赖,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绳索捆住。当自己的生活遭到父母的干涉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好好和父母沟通,如果无法沟通就一笑了之。如果偶尔忍不住顶撞一两句,也不是什么问题。

你最初的独立,父母可能会不适和悲伤,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来说,只要你过得不错,父母慢慢地会适应这个变化,因为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的。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请别做控制型父母


要牢记:天下没有完美的人,父母也一样,他们没有恶意,只是做事不妥。这样想想,也能更好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曾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最困难的爱,也许就是母爱,它难就难在从开始就意味着分离。

所以,所谓的“分离”,不是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妈妈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呵护,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脱离的过程:

从婴儿期脱离乳房开始,到脱离原生家庭组建自己的小家,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是父母角色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的过程,直到父母最后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必须递减。真爱孩子的父母明白,他掌控的不是孩子的生活,也不是孩子的未来,而是与孩子之间一个合适的距离。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请别做控制型父母

什么是合适的距离?

就是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但又会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感需求,时而追随,时而相助,时而守望,用始终张开的怀抱,静候着孩子随时随地爱的需要。

智慧、高段位的妈妈,会把自由还给孩子,优雅地退出,但从没放弃爱与关怀。

高级育婴师,两孩妈妈,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想要获得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