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只是赵高的傀儡,无兵无权,为何能轻易除掉赵高?

侯家萍


赵高当时过度膨胀,根本没想到有人敢杀他,疏于防范;子婴看清自己的处境,孤注一掷,一举成功。

赵高想当皇帝

赵高也算是屌丝逆袭的范例,出生在一个受鄙视的罪犯家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秦始皇的专职司机;又凭借娴熟的法律知识,当上了皇子胡亥的法律老师;后来得到秦始皇信任,成为宦官,掌管皇帝的印鉴后,飞扬拔扈。在秦始皇巡游暴病死亡后,他威胁李斯废除太子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成了秦二世。

胡亥当皇帝后,赵高开始大清洗,杀了对他有威胁的大将蒙恬兄弟,腰斩了丞相李斯,消灭了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又蒙骗胡亥天子是不需要亲自出面处理国事的,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

随着权利欲的膨胀,赵高打起了当皇帝的算盘,他先是指鹿为马,试探众大臣,看到大家敢怒不敢言,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导演了一出宫庭抓小偷的闹剧,让他女婿阎乐带兵冲进皇宫,杀死了秦二世。

当赵高怀抱玉玺准备享受大臣三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时,他惊讶的发现,这些平时驯服的像绵羊大臣,在皇位问题上死不低头。只能长叹:“老天爷不让我当皇帝啊!”没办法,只能立有皇室血缘的子婴为秦三世。

赵高膨胀疏于防范

俗话说,旁观者清。赵高的所作所为子婴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让他当皇帝是赵高的缓兵之计,只要赵高活着,他的命运一定和胡亥一样。于是他和两个儿子商量,两个儿子一致同意杀掉赵高。可赵高当时虽然篡权之心已经暴露,不得人心,但大权依然在握,身边护卫还是不少。于是子婴想出了在自己的家里杀赵高的计谋。

登基祭祀当天,子婴说生病了不去典礼,赵高派人请了好几次没请动,不得已只好自己亲自前往。子婴就要登基当皇帝了,赵高的护卫当然不能进入卧室。赵高这几年颐指气使,就是没有挂名的皇帝,胡亥在位时也要听他的,因此过度膨胀,根本不会想到有人敢杀他,况且子婴手下也没有什么军队。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子婴安排了一个不起眼的太监——韩谈藏在帐后,当赵高一进门,韩谈出其不意一刀毙命。一个小小的太监,结束了不可一世的大宦官。

杀死赵高是关键

赵高怀抱玉玺想当皇帝时,已经犯了大忌,当年是世袭制,外人想当皇帝是大逆不道。他野心暴露后,和大臣离心离德。大臣们只是慑于他的淫威,没有人敢牵头反抗。

子婴有皇族血缘,有号召力,只要计谋成功,杀了赵高,就推翻压在自己和大臣们头上的大山,大臣们自然会拥护子婴,不会有人再替赵高卖命。赵高一死,他的余党也就树倒猢狲散。

因此,只要杀死赵高,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聋王异史


先简单讲一下子婴诛杀赵高的过程。赵高发动政变杀掉胡亥后,本想自己坐上皇位,但是大臣都不支持,就假意先把子婴推上皇位。子婴自然不愿意做傀儡皇帝,于是密谋诛杀赵高,便在登基当日假装生病,无法前往。子婴在始皇帝、秦二世的时候,都表现得非常乖顺,赵高也被他的演技骗过了,然后亲自去子婴府中请他。赵高身边侍卫较多,但刚走进子婴卧室,便被子婴身边的韩谈猝然杀死。

所以说,战场的胜利需要千军万马,而政治斗争的胜利只需要刺客1名。

或许有人会问,赵高当时手握重权,身边侍卫无数,子婴就算刺杀成功,不怕自己被砍杀吗?

这其实就和题主的问题异曲同工了,下面就论述为什么无兵无权的子婴能够轻易除掉赵高?

1、赵高虽然手握重权,但权力系于一身,身死则权散。赵高不是关中世家,在咸阳没有深厚的积淀,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他活着,可以号令军队为他清除对手,如果赵高被杀,底下的人心就散了,他们该为谁效力呢?特别是底层的士兵。

所以,像曹操、高欢这样的权臣,身边除了围着一群文臣武将外,还有儿子统属这些人,所以就算他们遭遇不测,儿子能够马上接管权力。北齐权臣高欢,便是这样,当他的大儿子高澄被刺杀之后,二儿子高洋马上接管了权力,平定了叛乱。

赵高在始皇帝手下勤恳干活,靠胡亥掌握大权,但时间过短,所有力量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所以当他被刺杀之后,身边没人可以接管这种权力,所以便分崩离析。

2、秦朝宗室和公室的力量还很深厚。赵高活着的时候,可以武力压制这个群体,但他死了,势力就会分裂。而关中的公室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豪门世家都支持嬴姓,如果发生武力冲突,这些人也可以带着家丁、部曲支援子婴。当年始皇帝平定嫪毐叛乱的时候,关中的公室子弟都带着部下支援嬴政,最终取得胜利。

子婴面临的局面实际还更好一点。嫪毐至少有太后支持,而且积蓄了很长时间的力量,赵高得势才多久,看似很强大,实际底子空虚。子婴只需要成功刺杀赵高,各种支援力量便会团结到他周围。嬴胜统治关中五六百年,忠于皇室已经深入骨子里,包括军队的士兵,除了少数被赵高收买的将领外,绝大多数人是忠于皇帝的,更不用说赵高还死了。

3、赵高基本上得罪了所有人,一旦身死,树倒猢狲散,残局容易收拾。赵高没有治政能力,只能玩阴谋。说白了,你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至少要能治理国家,才能得到底层的支持。赵高不会干这些,他只会玩弄权术、阴谋诡计,身边的人都是因为浅显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旦赵高死了,这些人还能干啥呢?赵高掌权的时候,基本得罪了所有文臣武将,这些关中豪族的子弟渗透军中、官府,只要杀死赵高,这些人立马能稳定局势。说白了,赵高手下的士兵也是关中豪族的兄弟子侄,为什么要对着干呢?

综上,赵高看以权力极大,却根基极浅,权力集于一身,身死则权散,加上关中的宗室和公族势力仍在,所以子婴才敢冒险刺杀赵高。而子婴一旦成功,支援的力量便会团结在他周围,实际并不会搞乱国家,反而帮他巩固权力,可惜这一切来得太晚。


明析历史


一、谜一样的男人

子婴在历史中确实迷一般的存在,只知道这位兄台接了秦二世的班,是秦帝国最后一任统治者,在位仅46天。至于子婴与秦二世胡亥的具体关系,估计太史公司马迁也没有搞明白。



就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许多人对子婴的身份就读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

①胡亥兄长的儿子,或者扶苏的儿子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记载“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六国年表》中也作“高立二世兄子婴”。这里将“兄子”连在一起可以解读为“兄长的儿子”,也就是说赵高立秦二世胡亥兄长的儿子婴为秦王。同样,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位胡亥的兄长就是扶苏,子婴就是胡亥的儿子。



②秦始皇的弟弟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这里明显指出子婴是始皇弟,也就是秦始皇的弟弟。

③胡亥的兄长

《六国年表》中“高立二世兄子婴”。这里同样的一句话,断句不同,又能解读出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赵高立秦二世胡亥的兄长子婴为秦王。”



④始皇之侄,也就是秦始皇的弟弟的儿子

在《李斯列传》集解引“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这里“始皇弟子婴”,就应理解为“秦始皇弟弟的儿子婴”。但是同样也能够理解为“秦始皇弟弟名叫子婴”。

总之,古文含义博大精深,有时仅凭只言片语,很难断出具体含义。同样,古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也肯定存在失误遗漏之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二、必有谜一样的本事

子婴除赵高在《史记》记载明显就有两处,分别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於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这两处明显描述了子婴诛杀赵高的经过。首先是赵高让子婴斋戒五日登基,子婴明白自己如同二世胡亥一样,同为赵高的傀儡。也就称病不前往宗庙继位,直到赵高亲自前往查看情况,然后被子婴及周围的人来次守株待兔。就这样,曾权倾一时的赵高就被人家轻易的解决掉了,甚至自己的三族都被人家连锅端了。


安定郡小书生


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大秦王朝,还自个整了个称呼皇帝,想让自己的王朝一直传下去,什么秦二世,秦千万世,结果才二世就没了。能让秦朝这么快灭亡的,功劳最大非赵高莫属了。


赵高是第一个只手遮天的太监,悄悄的改了秦始皇的诏书,用计杀了蒙恬,阴死了李斯,强行整了个“指鹿为马”的成语,所以这货,肯定聪明,而且相当有计谋,结果却栽在了一个刚刚出道年轻人手里。

用计杀他的年轻人叫子婴,没错就是秦始皇的孙子,秦朝最后一个皇帝。那他怎么杀的赵高呐。

觉得应该是这么回事。

秦二世死了后,赵高就让子婴当皇帝。赵高这算盘打的响,等把朝廷里的人,全部换成赵高自己的人时,就一脚把子婴踢下去,赵高自己当皇帝。想到这些,赵高就哼起小曲了,这时外面有人报到说,子婴生病了,不能正常的继承皇帝位子。赵高一下就不爽了,我叫你当皇帝,你就得当,哪怕是爬着继承都要给我把仪式爬完。赵高就亲自去“请”子婴,可能要用脚请吧,他匆匆忙忙的过去,本来有很多保镖在赵高左右的,赵高叫他们退下。区区一个毛头小子,怎么可能动的了,刀尖上走过来的赵高。于是赵高就没带任何保镖,自己一个人过去。结果一去就被埋伏的人砍了脑壳,可能死的时候,赵高都不敢相信,自己会栽在一个毛头小子手里。

以上自己YY的。。


第五篇formerly


首先要说的是,子婴并不是傀儡,不仅如此,他的身世也是个谜团!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按照字面意思,子婴应该是胡亥哥哥的儿子,秦始皇的孙子!

后世的班固司马光都采纳了太史公的说法,但这个设定有明显缺陷,始皇帝去世的时候年方五十,据此推断,长子扶苏的年纪应该在30-35岁之间,而以此类推,子婴的年纪应该在15-20岁左右,与胡亥相仿,但《史记》中记载子婴与两个儿子一起,干掉了赵高!

15-20岁的年纪,纵然有儿子,也不可能参与到宫廷政变中来,所以子婴是“二世之兄子”这个说法不成立。

《史记》记载,二世胡亥上台后,将自己的兄弟姐妹统统杀死,既然如此,他自然也不会留下侄儿,所以子婴的身份很可能并不是《史记》记载那般。

有种说法认为:子婴是秦始皇兄弟成峤的儿子,《李斯列传》集解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中的“弟子婴”,也可以解释为弟弟的儿子“婴”,而年龄也对的上,这种说法存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目前为止没有更多的证据做支撑。

无论身世如何,子婴除掉赵高,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赵高的权势很大。

胡亥上台后,沉迷酒色,常年躲在深宫中享乐,将朝廷大权托付给赵高,即便如李斯等位高权重之人,也被赵高杀死,由此可见,赵高已经完全掌握朝局。

其次,子婴并没有明确的权力背景和嫡系人马,无法快速组织起抵抗赵高的力量。

如前文分析,子婴的身份成谜,但无论他是谁的儿子,此前的权力斗争中都没有出现过他的身影,可见他并没有深度介入到权力中枢中来,也就是说,他很可能没有掌握任何权力,想要赤手空拳对付赵高,可想而知。

但赵高也并非无懈可击,他虽然掌控了权力,却没有掌握人心。

胡亥被谋害后,赵高原本打算取而代之,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可见在大臣心目中,依然保留着对赢氏皇权的依附心理,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为赵高的不得人心,与后世的曹操司马懿不可同日而语,后两者不紧掌握朝局,而且是众望所归,取而代之只是个形式问题。

如此一来,皇族出身的子婴就得到了与赵高讨价还价的机会,不是子婴需要赵高,而是赵高需要子婴!

子婴能够成功将赵高诱惑到家里,除了他的身份,还有一点,那就是子婴的谋略。

赵高是个权力场上的老手,阴谋诡计的大宗师,在此之前,只有他算计别人,被人算计不到他,所以子婴要想骗到赵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毫无疑问,这种自大的思想影响了赵高的判断,在他看来,子婴不过是他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既无能又缺乏影响力,这样的人,没什么好怕的,当子婴托病不上朝的时候,他装模作样亲自上门去请,由此陷入了子婴的圈套。

到了这里,子婴儿子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他们与宦官韩谈一起,用最直接的办法,将赵高当场杀死。

壮士一怒,血溅五步,没那么多拐弯抹角,你再厉害,把你杀死了,也就一了百了!

如果后世的汉献帝能有如此勇气,也不会被曹操整的那么窝囊!



日慕乡关


子婴虽然只是赵高的傀儡,但他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尽管他无兵无权,但善谋者用好的计谋一样可以完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与其说赵高死于子婴之手,不如说他死于自己的过于自大自信。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被子婴除掉的。

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联手操纵下登上了皇位,但由于皇位得来不正,所以胡亥对此非常敏感。而赵高正是抓住了这点,步步为营,清除异己。在他的挑唆下,胡亥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尽皆屠戮,又杀了蒙恬、蒙毅兄弟。至此,赵高的政敌只剩下了李斯,对于李斯,赵高并没有感到畏惧,因为他知道,论阴谋李斯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果然,在赵高的阴谋策划下,胡亥还是把对于自己有拥立之功的李斯给杀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胡亥的继位对于整个大秦是多么灾难的事!除掉李斯后赵高逐渐大权独揽。因为秦二世的暴政和赵高的为非作歹,百姓不堪重负,四处叛乱频发,大秦帝国岌岌可危。

在赵高的欺瞒下,胡亥并不知道他的江山已经千疮百孔,但纸包不住火,赵高明白一旦胡亥知道了真相后,一定会杀他泄愤。在这种情况下,赵高索性主动发动政变,命赵成女婿阎乐杀害了胡亥。

除掉了胡亥后,赵高本想自己做皇帝,但一则名不正言不顺,二则众大臣也纷纷反对。无奈下赵高想到了子婴,他决定让子婴继位,做他的傀儡。

子婴不是一个糊涂之人,他知道自己的秦王只不过是赵高的一傀儡,到赵高不需要他的时候,恐怕他一家性命难保,于是他心生除掉赵高之计。

在登基那天,子婴设计让赵高亲自来到自己家里,赵高不知是计,于是就亲自前往子婴家里,他刚一进门,就被子婴提前安排好的韩谈杀害,随后子婴又杀掉了赵高一族,罪恶滔天的赵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多大的权利就有多大的风险,政治这门职业始终是个高危行业!尤其是在皇室成员更是如此。


厚重的历史追记者


子婴。他是秦帝国第三任皇帝,也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世称“秦三世”。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在位46天,史称“秦王子婴”。


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始皇帝嫡长孙子婴即皇帝位。其后不久,子婴依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子婴即位五天后,先下手把赵高杀死,并诛夷其三族。

子婴杀赵高的过程史书《李斯列传》有记载:“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事情经过如下:秦二世胡亥得知各地起义,急忙召见赵高进行质问,而赵高害怕胡亥降罪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掉胡亥,立子婴为皇帝,等时机成熟后废掉子婴,自己做皇帝。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几次派人来请,子婴都不去宗庙,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无独有偶,康熙擒鳌拜就是一个例子。总结子婴能除掉权臣赵高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子婴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才被迫反击,以生病为由将赵高骗进了皇宫,并最终将其除掉。

2、子婴假装生病,他以为子婴只是无能的傀儡,竟然毫不戒备的去探望,而且连个护卫都不带,这才给了子婴以可乘之机。

3、很重要的外部环境。子婴诛赵高时刘邦已经快打到家门口了,秦朝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而且此时的赵高已经声名狼藉,几乎成了过街的老鼠,这就给子婴除赵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赵高树倒猢狲散,擒贼先擒首。


一斛浊酒喜相逢


赵高没有曹操一样才能,他顶多就是一个会用小阴谋手段的奸臣,而不是像曹操一样有谋略的枭(奸)雄。当时他已位极人臣,除掉了比他才能大百倍李斯,把秦朝农民起义的罪名安到胡亥头上,然后杀了他再重新立了子婴为王。在能左右秦朝朝政时太过自信,他相信自己拥立的新王会感激自己能让他登上王位,他相信刚立为王的子婴没有能力与自己作对。

为什么陈胜起义赵高没有马上镇压,就是因为没有信得过又知兵的将领,后来提拔本来是文臣的章邯,而章邯还挺能打,那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因此只能重点关注一些部门,比如说宫廷内卫。

赵高之所以能杀二世就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说赵高的权力只是局部优势,集中在皇城甚至说是皇宫,外面的人还是忠于皇帝的居多,只是皇帝昏暗,如果自己暴露了对赵高的不满,会招致赵高的重点迫害,其他人不一定会帮你,你甚至不知道哪一个是忠哪一个是奸,所以大家只能保持沉默。

公子婴是宗室成员,虽然秦朝中央集权,但还是有自己的卫队、家臣的,只不过规模不大。

杀一个人还是很简单的,只要首恶一死,那种没什么根基的势力很容易连根拔起。

至此,皇权旁落,大秦帝国落入两大权臣赵高与李斯之手,胡亥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后李斯又被赵高设计陷害,最终死于自己一手制定的严苛刑法,赵高终于把威胁自己的唯一对手给弄死了,从此独霸朝纲,呼风唤雨,开始了残暴不仁的专政。


小马哥带你说事儿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46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虽然在为只有46天,但是子婴的政治才干和魄力,以及想全力拯救秦朝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子婴在位期间,兴利除害,救衰起弊,也想最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奈何秦始皇跟秦二世胡亥没有留下什么能够帮助自己力挽狂澜的人和东西,只留下一个千疮百孔,民怨鼎沸的摇摇欲坠的空壳子。

子婴:其身世一直是个迷,有的说是公子扶苏的儿子,有的说是秦始皇的弟弟,有的说是胡亥的哥哥,有的说是秦始皇弟弟的儿子。

赵高杀了胡亥之后自己又不敢宣布称帝,然后推荐子婴称帝。而自己又野心勃勃又有不甘,于是告诉子婴说,天下本来是周朝天下,只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称帝。以前七国独立,秦国最小。空头称帝不行,让子婴改称为王,不能称帝。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玺。

斋戒五天后,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和宦官觉得赵高又想把子婴当做掌上玩物而赵高自己在实权在握,于是商量说:“赵高在望夷宫杀害了胡亥,害怕群臣都来一起杀他,便假装申张正义立我为王。又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相约,灭掉秦朝的宗族后在关中称王。如今让我们斋戒朝见宗庙,这是想在宗庙趁机杀掉我。我装病不去,赵高必定亲自来请,赵高来后就杀死他。”于是,子婴便假托生病,不理朝政。想把赵高引来。结果赵高数次派人来请子婴,子婴不去,赵高果然亲自前往子婴所在的斋宫,说:“朝见宗庙有关国事,君王为什么不去?”趁此机会宦官韩谈刺死赵高,并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城内示众。




搬讲历史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赵高虽然掌握实权,但却死于匹夫之手,这是为何呢?

赵高的技能点都在智商和情商方面,手无缚鸡之力,一旦有人近身暴起刺杀,他既挡不住,也躲不开


因为赵高本人是一个文人,格斗能力很脆弱。他得到秦始皇的提拔重用是因为精通法律,擅长书法,因此被任命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负责教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判案断狱。这样一个能说能写的人,在朝堂上、政争中可以如鱼得水,但是被匹夫近身的话,是缺乏自卫能力的。

韩谈,被历史长河湮没的出色刺客


秦汉时期,民间尚武任侠,正是刺杀流行的时候。吴国王子庆忌虽然勇冠三军,却死在一个独臂矮子手里,何况手无缚鸡之力的赵高呢?子婴虽然没有实权,但毕竟当公子多年,个把死士还是拿得出来的。

子婴找的这个死士是一个宦官,名叫韩谈,既然有那个勇气刺杀权倾朝野的赵高,说明他其实并不比专诸、要离、聂政这些著名刺客差,但因为秦王朝很快灭亡,所以没人关注其事迹生平,湮没无闻。

自从赵高发动政变围攻皇宫杀了秦二世,假惺惺地让子婴接着当秦王,子婴就准备杀他。但赵高是宰相,身边侍卫众多,于是子婴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商量了一个办法,到举行登基仪式那一天,故意说生病了不去,这样赵高必然到子婴家里来探病,到时候只要一个死士就解决问题了。“丞相(赵)高杀二世望夷宫……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赵高派人催了几次子婴没来,就着急了,果然亲自到子婴家里来。子婴卧室就那么大点,他的侍卫虽然多,也没那个资格跟他一起进去,结果赵高一进门,就被在旁边装着侍候子婴的韩谈迅速杀死。

子婴的计策并不高明,其实就像题主所问的那样,赵高根本没有想到无权无兵的子婴会有刺杀他的胆量和可能,狂妄自大,疏于防范,因此轻易地死在一个宦官的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