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中国自古以来,建造过很多佛教建筑,其实佛教采纳了山岳神圣的观念,并且创造了它自己的四大圣山,或称四大名山。作为四大菩萨的所在地,它们坐落于偏远的乡间;作为佛教教义的象征,它们由自然所竖立,如同信仰的灯塔,施予信众。个人心中的佛是没有化身的,他的精神充斥于大地和人类的中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对于每一个个人是单独产生影响的。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人们只有通过佛的四大幻影来认识佛。四座佛教的名山和五座古代中国的名山都是来自自然的外在景象,但又充满了内在的感觉。它们加起来,就构成了九,即深奥智慧的象征。

神圣的五台山,喇嘛教的黄教圣地,是一座有五个山峰的山岳。在这些山峰之间有一片开阔的高台,高台上的寺院都是围绕着一个大型白色宝塔而建造的。自然本身与神圣的数字“五”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神圣地点的寺院、浮雕和装饰品中不断地得以重复。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在这个高台的最高处是五座镀金的青铜宝塔,以代表五个山峰。充盈的精神和宗教世界通过盖满了宝塔表面的众多浮雕小佛像的形式而与宝塔融为一体。在一个大肚子的青铜佛像上有体现空中运动力量的二条蛟龙在争抢一颗完美的珍珠,但是它们的企图被财宝的守护者金翅鸟所阻止。热河的一个青铜屋顶表现了同样具有极度生命力的图景。在那儿蛟龙们以八重的形式从空中飞翔或跳跃而过,就像刚刚来自苍穹,徒劳地想夺取尖塔上的宝石。

在中国西部快要跟西藏和印度接壤的最高佛教圣山峨眉山的山顶,人们感觉与神性最为接近。这个具有陡峭悬崖的山顶几乎总是被一片云海所笼罩。有时候,太阳、月亮和星星会在云海之上闪耀,这种场景又反映了在渐趋消散的虚幻迷雾之上,那受人尊崇的佛祖万道光芒是人类得以拯救和获得美好前途的最坚实和最崇高的境界。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这儿离天堂只差一步。”金顶大殿之中,一位寺庙老住持的坐像栩栩如生。也许正是这位住持曾经这样说过:“荣耀就在峨眉山顶。现在天上悬挂着明亮的秋月,我将邀请神仙们前来喝酒,并吟诗赞颂皎洁的月光。我不想听到任何尘世间的嘈杂声。我是手持锌棒的寺庙主持。我思考着神圣的教义,并挟东风升入天堂。”

那儿的和尚确实远离世俗生活,但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和尚似乎成了人与神仙之间最适宜的斡旋者。这两种印象交融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像精神轴线那样纵贯中国的概念。这种概念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因为扬子江本身也提供了一种自然的联系环节,它从峨眉山旁边流过,而普陀岛离扬子江的入海口也不远。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佛教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在全中国所有引人注目和合适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山上的寺庙、洞穴寺庙和岩石雕刻。风景的宗教意义与它的美和自然给人带来的用处是相符合的。自然的岩石洞穴往往被选作这类寺庙的场所,因为在这样的洞穴之中,神祇不必通过任何媒介便可以显灵。

在一个壮观险峻的山谷口就有这么一个庞大的洞穴,洞里的空间装下三十个庙宇绰绰有余,所有这些庙宇的顶上都被高悬着的,从山西省北部广阔的黄土地区所凸出来的绵山白垩纪岩层岩脉所笼罩。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山间圣所,也是虔诚佛教徒们前来朝圣的地方,因为他们在此伫立,面对雄伟壮观的自然美,知道自己离神祇们及其隐居地非常接近。“巨石乃天成,其中藏老佛;地裂成仙洞,香客来远方。”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佛教将山岳的秘密力量提取出来,将它们刻成神像,使它们一览无余。它也创造了千佛洞的神像。这样的石刻佛像经常大量地,或以巨大的形象出现在那些因一条河或一条路而使自然景观变得非常特殊的地方。在广元城河对岸的悬崖石壁上,人们雕刻了大佛及其同伴们。这个永恒的象征现在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这个处于符咒魔力之下的城市。而广元城既被大佛所注视,又从这注视中接受了山岳的精神,神圣的力量。这就是这种岩画的意义:将神圣的力量加以显现,使周围的环境变得神圣,从人们的内心和他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的作品来抒发对于神性的赞颂。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在洞穴里居住着神灵和圣人。代表神灵的汉字“灵”就是由“山”和“人”这两个不同的汉字拼凑而成的。还有一句老话经常被用来描述许多著名人物:“在其晚年,当他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之后,他便归山隐居,浪迹山林。”那些深入观察自然灵魂的和尚们选择最美丽的地方来建造他们的寺院,也把最深沉的爱贡献给了对这些寺院的装饰。人们在那些寺院里远离尘嚣,度过神圣的时光;那儿还写有这样的话:“溪流潺潺,群山环绕,圣人隐居好去处;月光皎皎,清风拂面,智者冥思易入定。”

名人贤士的天才直接来自对于自然精神的吸纳,它尤其产生于那些人出生的地方。这些人的活动与作为他们辛勤劳动成果的场景是密不可分的。假如他们对人民做过有益的事情,例如那些政治家、将军和诗人,整个国家都会铭记这些英雄们,他们就成为了半神。人们为他们建造起纪念碑,于是对于他们的记忆便以外在的形式获得人们的崇敬。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与此同时,另一个广泛被人接受的想法就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跟纪念碑所在地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建筑凝聚着真情,被建造在合适的地方,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人们会沿着小径和大路建造起石碑和牌坊。为了纪念死者,人们会在城墙上建起城楼,或在山顶上盖起宝塔。在城市的民居当中隐藏着纪念祠堂和家族祠堂。它们在小地方和乡间显得更为引人注目,经常会在山上与河边的风景中鹤立鸡群,或者就隐藏在山峦和树丛之中,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在横跨陕西省的秦岭山脉上一条古老军事栈道的路中央矗立着一座著名的纪念祠堂庙台子,这是为纪念汉代留侯张良而建造的祠堂。对于他的纪念永远常青。他在此出生并告老还乡于此。他在当地被当作圣人和精神的守护神。在山谷的竹林和松柏的环抱之中,人们会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喜悦:“在这儿听不见任何不和谐的声音。只要住上几天,这地方就会变得像一个神圣的居所。”

古代佛教建筑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多与自然相融合?

经过仔细规划的寺院地面和臻于完美的各种细部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小山顶上盖着屋檐呈现出曲线美的亭子。我很少有像那样强烈地感受到下列事实:一座寺院是自然地矗立在周围环境之中,并且按永恒形式的概念与环境融为一体。

西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已经变得更为轻灵。寺院和宫殿的地面规划不像华北平原上的那些建筑那么雄伟壮观。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显得更为和谐。这类建筑的最完美范例可见于四川这个最美丽和最富饶的中国省份。自然与人类的勤劳在那儿所创造的景色和艺术作品和谐无比,难以逾越。山峦的高度变换,从山丘到平原的变化,丰富的河流渠道,充沛的降雨量,温和的气候,以及肥沃的土地,全都为居住的密集、财富的积累和人民乐观的性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对于生活和自然的享受发展了四川人的艺术想象力,其结果就是诗歌的才能,对于色彩的特殊追求,以及赏心悦目的建筑形式。而最主要的还是与土地和乡间的密切关系,自然之美和神灵的赐福都是通过土地和乡间而反映出来的。在穿越四川的旅行当中,人们会不断碰到那些令所有旅行者都心醉神迷的众多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