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知道电视剧里面说的上刺刀冲锋,这个刺刀是怎么上到枪上的,为什么不会掉?

三寸春秋


当然是安装在枪械上的刺刀座了,刺刀一旦安装到位以后是非常稳固和牢靠的,即使白刃战激烈到刺刀都拼弯的程度也不会从枪械上脱落,甚至战斗结束后拆除刺刀时方法不恰当还会造成拆卸失败,因此电视剧中士兵们上刺刀冲锋时刺刀不会掉的情节是客观的。那么刺刀为什么不会掉呢?下面我们就从来了解关于刺刀的知识。

▼下图为正在进行刺刀拼刺训练的士兵

刺刀从枪械上脱落曾经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刺刀最初被发明出来时的安装方法非常粗暴,仅仅是使用绳子绑在枪管上就开始冲锋了,然而捆绑式的粗暴安装不但不利于快速装卸,而且不稳定也不结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于1640年发明了一种刀柄可以插入枪管内的刺刀,它长约1英尺(30.48厘米),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至此士兵们在开展白刃战时拥有了可以快速装卸的刺刀。

▼下图为用现代工艺复原的插入式刺刀

然而这种插入枪管的刺刀妨碍了枪械的开火功能,如果在战斗中需要开枪射击,那就必须将刺刀从枪口中拔出,射击完毕后还要继续装回枪口,以便于开展白刃战,操作起来可谓是麻烦至极。直到1688年,同样是法国军官德·沃邦元帅才在这种插入式刺刀的基础上改进出套管式刺刀,这就是现代刺刀的雏形。

▼下图为燧发枪时代使用的套管式刺刀

无论是插入式刺刀还是套管式刺刀,它们一直存在一个近乎于无解的缺陷,那就是非常容易从枪械上脱落。战斗中展开拼刺的双方士兵需要尽量避免与对方的枪械发生激烈碰撞,否则原本固定不牢靠的刺刀将会发生松动,一旦在拼刺中被对方枪械反挑,松动的刺刀势必会从枪械上脱落。最烦人的是刺刀刺中对方躯体后的拔出动作,如果不掌握动作要领,在拔出刺刀的一瞬间刺刀将会被对方躯体吸住,从而导致刺刀从枪械上脱落留在对方体内,士兵需要用手从对方躯体上拔出刺刀再安装回自己的枪械上。

▼下图为刺刀发展简介,A、B、C三种为插入式刺刀,D为套管式刺刀,E、F、G为套管刺刀的安装方法步骤介绍

现代刺刀的防脱落措施

刺刀往往是一种最不引人瞩目的单兵装备,以至于许多读者认为刺刀只是一种能安装的枪械上进行白刃战拼刺的刀具,殊不知现代刺刀是经过近200年的演化才具备今天这种高可靠水平。现代刺刀为了彻底解决使用时的稳固和牢靠问题演化出两种解决措施,第一种是与枪械集成为一体的铰接时刺刀,第二种是可与枪械分离的分离式刺刀。

铰接式刺刀

所谓铰接式刺刀就是将刺刀固定在枪械上,使之与枪械融为一体,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以减短枪械长度,在使用的时候将其展开。最常见的集成刺刀是三棱刺和四棱刺,比如著名的莫辛.纳甘步枪,它的刺刀安装在枪械的右侧,是枪械的一部分,在不使用的时候可折叠至枪械的护木上,与枪管平行;使用的时候士兵是需要用手指搬动释放键,刺刀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弹出枪械护木下的束缚装置,刺刀上的固定套环(又称刀环)套住枪管,此时刺刀就完成了战斗准备。铰接式刺刀有着许多缺点,比如功能单一,但是它的优点恰恰就是稳固和牢靠,刺刀在任何战斗环境下都不会发生脱落,甚至更换刺刀时都需要借助专用工具才能完成,因此铰接式刺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战斗中发生“掉”的现象的。

▼下图为莫辛.纳甘步枪上的铰接式刺刀的折叠与释放示意图

分离式刺刀

所谓的分离式刺刀就是既能安装在枪械上进战斗,又能卸下来当匕首用的刺刀,读者朋友们最熟知的分离式刺刀就是日军“三八大盖”步枪使用的30式剑型刺刀了。该刺刀全长525mm,刀体长 400mm,质量0.69kg,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只要圆形按钮不被触碰,刺刀即使在白刃战中拼弯、拼断都不会从枪械上脱落,这种设计被广泛运用现代枪械上,比如我军曾经装备的“81式”自动步枪以及在役的“95式”自动步枪。

▼下图为安装明治30年式刺刀的三八大盖步枪,红色箭头指示的是位于刀柄左侧用于拆卸刺刀的圆形按钮


兵器知识谱


上图是刺刀比较主流的连接方式,枪管下方的刺刀座卡住刀把上的凹槽。刺刀上端有个换套,套在枪管上定位,包括现代步枪的刺刀也是这样的连接方式。

下图是M9多功能刺刀套在AR上的步骤,先上套环,然后刀把的的凹槽卡入刺刀座,刀把内还有个活动的小卡子用来夹住刺刀座。


当然,也有些卡座比较长的,比如98K的刺刀座就不需要在刺刀上弄个环套枪管。

还有像莫辛纳甘的刺刀有点不一样,它有个套管直接套在枪管上,然后借助准心座旋转套筒卡口卡住。但这种连接法对枪管震动频率影响很大,非常影响精度。

而且这属于一种非常老式的刺刀连接方式,燧发时代就这么玩。

不过话说最早的刺刀还是直接插在枪管里的呢...


疯狗的轻武


不跟你多说,看图!第一张56式刺刀打开状态!第二张63式刺刀打开状态,第三张56式刺刀折叠状态!还有没有比我这个更简单,更明白的回答!最下边的是八一式的!最后一张图是不是特别的帅?感觉这身军服最帅!比后来的还好!











快乐988


在滑膛枪的时代,枪械的装弹比较慢。真可以说是装弹一分钟,射击只需要一秒了。在射击之后的空窗期,是步兵们最危险最脆弱的时刻。因为那个时候,敌方的骑兵会冲过来砍杀,要是被冲入到步兵阵中步兵的死伤可想而知,所以在早期为了保护步兵手,都会在他们身边配备长矛兵,来保护步枪手们的安全。这个时候步枪手们还没有近战防御能力。后来就有人突发奇想,将长矛和步枪结合在一块儿。直接将长矛头插入到枪口中,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刺刀。

后来为了拆卸方便,为了射击方便,刺刀和枪管就是分离的。刺刀装配也不是装配到枪口里面。而是像下面这样,刺刀或者是与枪械一体的,使用的时候为折叠式。或者是刺刀和枪械是分离的,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重新组装。



量子聊军武


那种平时和枪分开的刺刀,一般有个刀鞘装着挂腰上,在使用时要临时装到枪上。所以有上刺刀一说。

连接方式是各种枪不太一样,但大同小异。一般刺刀手柄前边有个套枪管的环,手柄末端有个卡扣和枪固定。这个卡扣一般带有弹簧,学名叫卡笋。按下卡笋,咔装上,手一松弹簧咔哒把卡笋弹起,刺刀就和枪结合,非常牢不晃动,而且只要弹簧不松,卡笋斜面一般还能补偿磨损,不会出现越用越松的情况。

还有刺刀一般不拆卸,只能折叠到枪上,其实拆下来也没有刀鞘装起来携带。用的时候展开向前固定就可以,也是同样的弹簧+卡笋的原理,按下弹簧就解锁并自由活动,在特定的位置卡笋就能卡住。比如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63式自动步枪的刺刀。折叠时刺刀柄里有弹簧,使劲一提让环超过枪口就解锁,刺刀就能自由活动,向后折叠,折到位置就咔哒一声卡住。打开枪刺用相同的原理。


咩咩羊变大灰狼


刺刀的安装其实有很多种,一直都在发展的。最早的刺刀都是直接插在枪口里面的,插进去之后就无法射击,直接塞住枪口了。而这种连接方式,很容易造成松动。

到了18世纪的时候,刺刀主要是插座式(也叫套筒式)的设计,就是直接套在枪口上面,然后旋转一下,套筒,卡在枪口上面。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二战,苏军的莫辛纳甘就是这样一种设计方式。而这种设计方式,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不稳,晃动特别严重。

而到了一战时期,就开始有卡笋+弹簧的刺刀了,这一个设计,一直沿用至今。虽说中途有一些改变,但是多数都是大同小异,同样的道理下进行的设计,都是围绕弹簧和卡笋安装的。

从图上可以看出,刺刀上带着一个套环,可以套在枪口上,然后靠着弹簧制动,将刺刀固定在枪口的凸笋(卡座)上,这样就固定好了,还是非常牢固的,也是属于卡在上面,但是有弹簧的作用,不会像套筒式的刺刀那样晃。

现在的刺刀也是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事实证明,这个方式并不落后,而是目前为止最完美的。不用担心掉落的问题,往下拔都拔不下来,要按着按钮才能拿下来。不过现在的刺刀没那么长了,更多的趋向于多功能化,挂在枪上属于一个附带功能。


军武文斋


刺刀始于16世纪的法国,当时火枪已经逐渐兴起,但装填麻烦,射速慢,需要相应的冷兵器来配合,因此火枪队普遍装备长矛,但长矛笨重,携带长矛就不能再携带火枪,结果就造成一支部队里相当多的士兵为了掩护射完子弹的火枪手而不能携带火枪,导致战斗力打折的情况,为此一些火枪手采用法国巴约讷地区民兵的土办法,用一个橡木塞代替猎刀的刀柄,将橡木塞塞在枪口,让火枪在打完子弹后还能像长矛一样刺杀。170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根据沃班侯爵元帅建议,用敕令形式禁止火枪兵单独携带长矛而不携带火枪,这就迫使更多火枪兵装备刺刀,而刺刀也就有了巴约内(la baïonnette)的正式名字。

最初的刺刀就是这种木塞形的,据说是受到了法国人爱喝的葡萄酒瓶塞启发而产生的灵感,上刺刀的过程比较繁琐,时间较长,且经常出现“想上装不牢,想卸又拔不出”的尴尬,更要命的是上了刺刀就没办法开枪。后来就发明了卡口挂环,即刺刀柄被做成向下弯曲的空心卡柄,上刺刀时挂在枪管上,刺刀不会影响开枪。这种挂环式刺刀,上刺刀后一般在枪口上方,虽然解决了开枪问题,但仍然不够牢固。

接下来就是英国人出场了。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发明了带弹簧的卡环,可以将刺刀更牢固地装在枪管下方,经过几次改进后这种卡环被设计成双环,第二个环是可以滑动的,这样可以很牢固地将刺刀挂在枪上。

19世纪末又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枪刺安装方式——折叠式。这种枪刺平时折叠在枪管下方、上方或侧方,用卡笋固定,需要上刺刀时按下卡笋,甩出枪刺,翻转后滑动弹簧卡环挂在枪管上,再松手让卡环扣合。俄罗斯的1891/30步枪和SKS卡宾枪都是这种刺刀,中国的56半、56冲也是。

目前刺刀流派主要是欧洲式(除了能当匕首用外拓展用途不多)和美式(刺刀同时是一种多功能道具)两种,都是卡环式安装,平时拆下装在刀鞘里携带,而固定在枪上的折叠式已经不多见了。


李厚何


刺刀从发明到现在也是历经了很久的发展过程,我们从刺刀刚开始发明开始说

最开始的刺刀被叫做塞入式刺刀,顾名思义,这种刺刀是直接塞进枪管内,把火枪变成一杆长枪,进行拼刺,这种刺刀牺牲了射击能力进而取得火枪手的近战能力,但是其容易掉落且无法射击,火枪手们急需新型的刺刀来代替。不久,套筒式刺刀诞生了。

套筒式刺刀,顾名思义,这种刺刀为套管固定在在枪管外的刺刀,这种刺刀就可以在射击的同时兼顾拼刺,这种刺刀由大名鼎鼎的法国元帅沃邦元帅发明,其刺刀的截面通常为十字棱型,套筒式刺刀套的很牢,比塞入式刺刀的固定程度高得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刺刀的用途越来越单一,士兵们需要新型的刺刀来进行拼刺。于是,两点式刺刀诞生了。

相比传统的套筒刺刀,两点式刺刀更容易拆卸,功能也更多,两点式刺刀长的的就和现代的匕首差不多,当然,部分国家的奇葩设计除外,两点式刺刀的优点就像我说的,更容易拆卸,其依靠刺刀上的圆环和刺刀柄上的卡笋来固定住在枪管上的刺刀。到后来也有了新型的刺刀,不过这种刺刀一般直接装在枪上,这就是折叠式刺刀。


战斗机解说家


以日军三八式步枪上面的30式军刺来介绍,刀身截面形状尖锐的倒三角形,两侧有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以便拔出军刺。

护手为整体件,上端有枪口套环,下端早期型号有护手勾,后期型号下端为直型,刀柄末端为鸟头型金属件,称为刀把头,是刺刀的闭锁机构,其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

刀把头右侧是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卡笋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时,要压下刀把头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将刺刀向前推出,所以上刺刀和卸刺刀貌似很简单,其实是技术活。


z喜欢看视频


以前的步枪刺刀折叠在枪管下方刺刀槽里面的,现在一般是放在在腰间刺刀套里面,用的时候直接从刺刀套里面拔出,从枪管的前端插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