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浪沟村:隐于大漠的绝世美景

卜浪沟村:隐于大漠的绝世美景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如果翻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地图,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被乌兰县西南部的一个名叫“卜浪沟”的地方所吸引:它占去了乌兰县域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它,在与它三天的短暂相处后,让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当你真正走近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并非字面上理解的一条“沟”,而是一个真正的盆地。“大”是卜浪沟最基础属性;独特民俗文化,让它充满“韵”味;而壮美的雅丹地貌、秀丽的金子海等景色,不得不让我将它和“美”联系在一起。

卜浪沟村:隐于大漠的绝世美景

地广人稀历史悠久

据《乌兰县志》记载,卜浪沟为蒙古语,意为混浊,因村域内有一条混浊的河流而得名,距离乌兰县政府102公里。因为地形的限制,道路崎岖难行。为了能早点看到“庐山真面目”,同行的当地人选择了先经315国道,再从德(令哈)都(兰)公路进入卜浪沟。虽然这条路线要比原路线多出一百多公里,却能节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过了巴音山,同行的当地人告诉我已经进入卜浪沟的地界了,但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50多公里的路程。所谓的目的地,就是卜浪沟的核心区域——卜浪沟村。谈到雅丹地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旱荒芜,非常缺水,但卜浪沟盆地内的两条大河和一个大泉,足以保证人们在这里生活。

根据乌兰县赛什克乡提供的数据,卜浪沟村村域面积3357.5平方公里,生活着136户,506人。如果对3357.5平方公里的面积没有直观的概念,形象点说相当于3个香港的总面积。卜浪沟村可以绝对称得上是“地广人稀”,但这里却是乌兰县海拔最低,气候最温暖的地方。

典型的雅丹地貌、贫瘠的草场,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的需求。为了让牧业可持续发展,卜浪沟村的每个民居(蒙古包)之间的距离近则一二公里,远则超过十公里。这些居民的生活点,大多沿着境内东灶火河和索楞郭勒河两条大河以及索楞郭勒河支流零星散布。

卜浪沟村属乌兰县赛什克乡,村民为蒙古族,大多以放牧为主。当地人告诉我,卜浪沟村是蒙古可可旗的三个托海(村)之一。对于这一点我从史料上得到了印证。

据海西新闻网记载,现住柴达木的蒙古族,全系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分支。

固始汗于1636年率卫拉特蒙古联军进入青海,1655年去世后,青海蒙古分为左右两翼。1725年清廷将青海蒙古收为内藩,仿照内蒙古札萨克制,统一分编为二十九旗。其中据柴达木者为和硕特部八旗,即西前旗、西后旗、北左翼末旗、北左翼旗、北右翼末旗、西右翼后旗、西左翼后旗、西右翼中旗。而当地人所说的可可旗,就是蒙古柴达木八旗之一的西后旗。由于西后旗旗长被称为可可贝勒,因此该旗也被俗称为可可旗。

据记载,可可旗旗长系固始汗第六子多尔济之裔,属地东至希勒盐海子,察罕托罗海,南至合约尔巴尔古,西至布降吉尔河源,北至果库图尔、希拉库图尔。1949年解放,现为乌兰县赛什克乡。

卜浪沟村:隐于大漠的绝世美景

传统民俗韵味十足

初到卜浪沟,蓝天白云下蒙古包在茫茫草原的映衬之下,有一种空灵之美。这时朴实的牧民端来浓烈的马奶酒,表达他们对你的欢迎。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这样既可避开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走进蒙古包你会发现,内部宽敞舒适,特制的木架做围栏支撑着整个蒙古包。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

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

虽然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但人们的饮食却是多样的,除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牛羊肉外,还有面食、米饭、蔬菜等。但如果有客人来,他们定会拿出自己的招牌美食——全羊席。

比起其他地区的全羊席,这里的全羊席简单实惠了很多。先把肉肢解为羊头、前腿、后腿、羊背、胸骨等,然后把他们又按较大的骨关节分解成10多块,煮熟后按照传统方式摆在大盘子里上席。一般情况下,把两个前腿摆在前面,两个后腿摆在后面,其上面摆上背肉,再把羊头摆在其上,这样摆出一只活羊的模样,羊头上涂抹白酥油以示吉祥如意。按照传统,羊尾巴要分给在座的老人或尊贵的客人。

一块羊肉刚下肚,悠扬的敬酒曲伴随着浓浓的马奶酒便会来到你的身边。主人敬酒之时,会特别拿出雕花镶宝石的手工银碗与来宾共享,碗沿上同样涂抹着白酥油。三碗马奶酒过后,节奏明快,舞步豪放的蒙古族舞蹈便开始了。此时,如果你太显矜持的话,主人会继续为你唱敬酒曲,直到你也加入舞蹈的行列。

卜浪沟村:隐于大漠的绝世美景

大漠景观美不胜收

夜晚的卜浪沟寒风凛冽,但蒙古包给了我们温暖。清晨的卜浪沟一派生机,暖暖的阳光洒向大地,人们继续开始为储备过冬的食物而忙碌,牲畜们则开始撒欢。吃过羊奶糌粑早饭后,我们与热情的主人告别,前往金子海。

从这里前往金子海,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先到乌兰县城,再从县城到达金子海,虽然这条路面平坦,但需要花费5个小时;另外一条路线是穿过沙漠到达。我们选择了第二条,这样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它。

一路穿越沙漠,遭遇被困之后,到达金子海时已是午后。

金子海其实不是海,更不是湖,如果用蒙古语“阿拉腾布拉格”(意为金泉),更为确切。

金子海的西部和西北部有2901.5公顷的沙漠,近湖为不规则的新月形沙丘,湖南北两岸各有百米多宽的草带,湖的东部和东南部被600多公顷2米多高的芦苇所环绕,南部为6000多公顷沼泽。在草带和沼泽中有数不尽的泉眼向外冒出清淳晶莹的淡水,沼泽地南面是广袤无限的戈壁滩。

关于金子海,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成吉思汗领兵经过这片茫茫的沙漠里,他们整整走了三天三夜,饥渴难忍。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成吉思汗在一个沙丘下边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小洞,在洞上面摆上自己的圣碗,然后煨起桑火,不一会儿,圣碗里便涌出了圣水,将士和军马饮上了圣水,解除了疲劳。离开此地时,把自己的圣碗埋在那个洞穴里,以表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天长日久,圣碗里涌出清泉一般的圣水,渐渐地在这片沙漠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而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个巨碗,也称为了它的标识性建筑。

又传,从牦牛山上下来两只金羊,到湖边饮水,见水甘美,再也不愿意回山,于是跳入湖中,无影无踪,故而得名金子海。

2019年8月,金子海作为景区正式向游客开放,使更多人来了解这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大漠奇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