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軍閥人物介紹4.段祺瑞

民國十大軍閥人物介紹4.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漢族,安徽合肥人,生於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為民國時期政治家,皖系軍閥首領。  六安縣太平集(今肥西縣金橋鄉)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於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韞山)早年曾與劉銘傳販過私鹽、辦過團練,鎮壓捻軍有功,官淮軍統領,領兵在外,父段從文在家務農,以租地耕種為生,母親範氏。   1869年初,段從文為避劉姓土豪報復(土豪劉楠、劉樞橫行鄉里,段佩仗義誅殺,遂結下仇怨),舉家搬遷到壽州炎劉廟。1870年,段佩回鄉探親,決定遷至合肥城西橋大陶崗(今肥西縣三十崗鄉陶崗村)農村定居,購置了百餘畝田地。1872年,祖父段佩時任銘軍直屬馬隊三營統領,段祺瑞隨到江蘇宿遷兵營裡,到附近私塾讀書。1879年4月22日(光緒五年閏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去世,段祺瑞哭護靈柩歸葬合肥城西鄉大陶崗,從此家道中落,到侯大衛村續讀了一年私塾後輟學。   1881年,段祺瑞懷揣一塊銀元徒步數十天二千餘里,來到山東威海投奔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收留在軍營中作哨書。1882年10月1日,父親段從文在看望他的歸途上被同行的兩人害死,段祺瑞請假奔喪未獲準,只得致函合肥知縣,請求緝兇,不久案破,兇犯被正法。1883年5月10日母親範氏因悲傷過度去世,拋下大妹啟英十二歲,二弟啟輔十歲,小弟啟勳九歲,段祺瑞返鄉治喪後回軍營。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1886年,段祺瑞與宿遷舉人吳懋偉之女吳氏在合肥結婚。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炮臺。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1889年春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學習一年半年炮兵,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1890年秋,段祺瑞學成回國,派任北洋軍械局委員。1891年調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段祺瑞與學生一道為陣地搬運炮彈,抗擊日軍。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請蔭昌推薦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陸軍創設隨營武備學堂期滿告成,清廷給於炮隊學堂監督段祺瑞等升敘加銜。12月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段祺瑞仍統領炮隊,並赴日本觀操。1899年12月,隨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是北洋三傑(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馮國璋)之一。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吳氏在濟南病故。1901年5月31日,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張芾之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11月7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2年5月參與鎮壓廣宗縣景廷賓起義。6月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面主持編練新軍,7月9日升“道員留直隸補用,並加二品銜”。8月9日因鎮壓直隸廣宗、威縣反洋教團眾“勞績”,被袁世凱保奏,準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勇號。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徐世昌為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段祺瑞1904年6月,“武衛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標(統帶張國泰)。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成立,段祺瑞調任統制官,轄第七協(統領楊善德)、第八協(統領陳光遠)、馬協(統帶孟恩遠)。9月轉任第六鎮統制。10月清北洋軍在河間府舉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軍”總統官。1906年2月復任第三鎮統制,駐寶鼎,兼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3月17日補授福建汀州鎮總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創辦“陸軍行營軍官學堂”,段祺瑞兼任學堂督辦,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10月清0在河南彰德舉行南北兩軍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擔任“北軍”總統官。11月20日清廷準袁世凱開去各項兼差,陸軍第三鎮等收歸陸軍部統轄。   1907年9月,清0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11月慈禧和光緒先後病死,攝政王載灃欲殺袁世凱,段祺瑞製造假的兵變,致使載灃不敢動手。1909年1月2日,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被“著即開缺,回籍養痾”,袁世凱臨走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段祺瑞仍留軍中,常赴河南彰德與袁世凱密議。12月29日又任陸軍第六鎮統制。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一造共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震動,清兵與革命軍在漢口激戰,23日清廷諭江北提督段琪瑞,尅日由海道北上,徑赴湖北參與戰爭,25日派段祺瑞任第二軍總統官(也稱軍統,即軍長),直接由復起的欽差大臣袁世凱指揮。11月13日,袁世凱令段祺瑞急赴山西處理“吳祿貞刺殺案”善後。18日袁世凱令段祺瑞南下兼任第一軍總統官,並署湖廣總督,官位正二品。12月14日與馮國璋移交第一軍軍統關防要卷,駐師湖北孝感,全權主持前線和革命軍作戰任務,以武力壓迫革命軍。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漢口退駐孝感,7日派總參贊官靳雲鵬自漢口到北京,謀聯合各軍,要求共和。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凱意旨,聯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體”注(1),袁世凱、徐世昌、馮國璋、王士珍致電段祺瑞,請其勸告各將領切勿輕舉妄動。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第一軍八名協統以上將領發代奏電注(2),聲稱將“率全體將士入京”,10日將司令部從湖北孝感遷到河北保定,作出進京逼宮的姿態,11日到京。2月12日,清裕隆太后迫於各方面壓力終於下詔清帝退位,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二造共和  2月15日袁世凱被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7日袁令段祺瑞署理陸軍部總長,有訓練、調遣軍隊和提拔軍官的權力。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1日任命唐紹儀為內閣總理,29日通過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北京第一屆內閣組成,段祺瑞積極參與袁世凱打擊責任內閣與革命黨人的活動。8月16日,段以陸軍總長身份副署,使袁世凱、黎元洪殺害武昌首義元勳張振武的陰謀得以實現,22日參議院對段祺瑞提出-,23日段祺瑞赴參議院答辯。9月7日,袁世凱頒令段祺瑞授為陸軍上將。10月9日特授勳一位,給予二等嘉禾章。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與德國捷成洋行簽訂二億兩借款合同,用於購買軍火鎮壓革命。5月1日,段祺瑞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面對眾議院國務委員的質詢(關於善後大借款)傲然不答。7月17日卸代總理。7月19日再代理國務總理,參與調兵鎮壓-的“二次革命”。8月26日新任國務總理熊希齡到任,段祺瑞仍任陸軍總長。12月8日,段祺瑞受袁世凱命到武昌以“磋商要政”為詞“迎接”副總統黎元洪入京,9日晚黎元洪等十數人在陳宦的押解式的陪同下登車北上,10日袁世凱就公佈了以陸軍總長段祺瑞暫代領湖北都督的命令。   1914年2月1日,袁世凱召段祺瑞回京供職,另遣段芝貴署理湖北都督。2月13日兼領河南都督(原都督張鎮芳因白朗起義被撤職),調集豫、鄂、皖等省軍隊鎮壓白朗起義。4月3日袁世凱招段祺瑞進京重任陸軍總長,以田文烈署河南都督。5月8日,袁世凱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0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將陸軍部的權力收歸己有,陸軍總長降為辦事處的一個辦事員,段祺瑞對此極為不滿,經常藉故缺席會議,公務也交陸軍次長徐樹錚處理。6月30日,袁世凱下令於京師建立將軍府,並設將軍諸名號,同時任命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管理將軍府事務。10月8日給予一等文虎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2月1日段祺瑞、馮國璋領銜十九省將軍致電北洋0表示反對,謂“有圖破壞中國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國雖弱,然國民將群起殉國”。3月19日袁世凱召開對日會議,段祺瑞主張強硬。5月2日,參謀總長黎元洪、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率三部之遠赴關岳廟宣誓,以示軍人忠誠衛國。5月8日,內閣討論日方關於要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的最後通牒,段祺瑞獨持異議,主張動員軍隊,對日採取強硬態度,袁世凱決定屈從,30日段稱病辭職,31日袁世凱以王士珍署理陸軍部總長,並就段祺瑞養病下撫慰令注(3),段祺瑞給假兩個月,隱居西山。8月3日,因日本報紙謂段祺瑞與袁世凱將決裂,段通電闢謠,斥報紙挑撥離間。8月14日北京成立“籌安會”,段祺瑞對袁世凱帝制行為表示不滿。8月28日,袁世凱下令正式免段祺瑞陸軍總長職。12月袁世凱稱帝大封爵位,段祺瑞並未授爵。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洪憲帝制,為對南方用兵只好請段祺瑞復出,23日令段祺瑞任參謀總長。4月22日,段祺瑞代徐世昌為政事堂國務卿,23日兼陸軍總長,免參謀總長,5月8日撤銷政事堂恢復國務院和總理名稱,實行責任內閣制,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但袁對段並不放心,不但不採納段祺瑞的建議,反而暗囑梁士詒以掣其肘,這加深了段的怨恨,對當時軍事政局的變化也不盡心。5月12日,段祺瑞下令中國、交通兩行停止兌付現金,促使人們對袁更加不滿。6月6日袁世凱病死,7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此為段祺瑞“二造共和”。  三造共和  6月22日段祺瑞通電,反對恢復民元約法,仍以民三約法為行政標準。6月23日公祭袁世凱,以段祺瑞代表北洋0主祭。6月29日廢“國務卿”,段棋瑞再次被任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組織責任內閣,皖系勢力逐漸形成。8月21日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了北京0實權,而段棋瑞獨斷專行,演成“府院之爭”。10月10日授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11月8日,段祺瑞因孫洪伊、徐樹錚矛盾與黎元洪鬧翻,不到國務院辦公,徐世昌入京調和。11月20日黎元洪免內務總長孫洪伊職。12月24日,段祺瑞親自與日本首相代表密談,商討“中日親善”問題。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操縱督軍團脅迫反參戰勢力。3月4日,段祺瑞及全體國務員在-會議對德問題,即請總統黎元洪令駐協約國公使,向駐在國0磋商與德國絕交條件,黎元洪主絕交案應先俟國會同意,段祺瑞負氣去天津,5日黎即派馮國璋、湯化龍挽留,6日回京,9日招待參眾兩院議員,說明對德絕交案。5月10日眾議院開全院委員會,審查對德宣戰案,段祺瑞嗾使公民-團包圍該院 (靳雲鵬、傅良佐指揮),迫於當日通過該案,毆打反對派議員,百端辱詈,眾院即改開大會,請段祺瑞等出席,公民團始散,19日眾議院議決緩議對德宣戰案,須先改組內閣,各省督軍責要求解散國會,20日段祺瑞對各督軍解散國會呈文,決定不退亦不批,矛盾已不可調和,21日黎元洪告督軍團,請解散國會於法無據,惟有請段祺瑞辭職一途。   5月23日,黎元洪免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以伍廷芳為代理總理,通電各地注(4),督軍們聞訊後暴跳如雷。27日黎元洪任命李經羲為國務總理,隨後,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福建、奉天、直隸和黑龍江等省紛紛宣佈獨立。6月14日張勳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帶兵進京,7月1日竟擁清廢帝溥儀復辟,2日黎元洪只得下令免去李經羲的總理職務,重新起用段祺瑞為總理,並令段以總司令名義興師討逆,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3日原副總統馮國璋在南京通電代理總統,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4日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5日發表討伐張勳檄文注(5),即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派段芝貴為東路司令,曹錕為西路司令,倪嗣沖為皖魯豫聯軍司令,並以梁啟超、湯化龍、李長泰、徐樹錚為參贊,靳雲鵬為總參議,傅良佐、曲同豐為軍事參議,張志潭為秘書長,曾毓雋、劉崇傑、葉恭綽、丁士源分任軍需、交涉、交通、軍法處長。7月5日,段祺瑞回到天津,宣佈正式就任國務院總理之職,6日討逆軍開始進攻,12日即攻入北京,張勳狼狽逃避,復辟亂平,黎元洪-去職,14日段祺瑞進京視事,15日兼陸軍總長,17日正式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此為段祺瑞“三造共和”,其聲威如日中天。  武力統一  8月1日原副總統馮國璋到北京代理總統,段祺瑞掌握實權,14日對德宣戰,他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成立0軍0,段決定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受到馮國璋為首領的直系的阻撓,段祺瑞仍命令部隊南下作戰。10月14日,前方將領王汝賢、範國璋通電請求停戰議和。11月19日段祺瑞-辭陸軍總長職務,22日辭國務總理,但他策動督軍團主戰。12月18日馮國璋-請段復出,特派督辦參戰事,北洋軍立即開始對南方用兵。   1918年3月1日督辦參戰事務處成立,靳雲鵬任參謀處長,張志潭任機要處長,羅開榜任軍備處長,陳籙任外交處長,各部總長為參贊,次長為參議。3月7日北洋集團形成了段祺瑞把持的官僚政客組成“安福系”,實際控制者為徐樹錚,給以財政支持者為曹汝霖。3月19日,曹錕(直)、張作霖(奉)、倪嗣沖(皖)、王佔元(鄂)、楊善德(浙)、盧永祥(滬)、李厚基(閩)、閻錫山(晉)、陳樹藩(陝)、張懷芝(魯)、趙倜(豫)、鮑貴卿(黑)、張廣建(甘)、薑桂題(熱)、田中玉(察)、蔡成勳(綏)等十五省聯電請段祺瑞組閣,徐世昌即命田文烈勸告馮國璋,非段出恐兵變,23日馮國璋-復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29日第三次段內閣組成。4月天津裕元紗廠正式投產,董事會成員有段祺瑞、倪嗣沖、徐淑錚、曹汝霖、王揖唐、段芝貴等,王郅隆任董事長。4月20日,國務總理段祺瑞偕吳鼎昌、曾毓雋、葉恭綽自北京赴漢口前線視察,21日段祺瑞抵漢口,河南督軍趙倜同行,晤曹錕、王佔元,商湘粵軍事,調奉軍兩旅南下,23日偕王佔元赴漢陽,查看兵工廠,24日在漢口召曹錕、張懷芝、王佔元、趙倜會議,並晤日法英領事。4月25日段祺瑞由漢口東去,隨行之“楚材”兵艦在黃州附近撞沉招商局“江寬”輪船,溺斃約四百人。25日段琪瑞到九江晤江西督軍陳光遠,27日抵南京,與江蘇督軍李純、安徽督軍倪嗣沖、上海護軍使盧永祥會議,28日回北京。   5月16日,徐樹錚在京促成《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簽字,18日北京《京報》抨擊中日軍事協定,斥段祺瑞-《京報》主編陳友仁因是被捕;19日《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簽字,6月7日拒絕留日歸國學生宣佈中日條約之要求;5月29日,曹錕因不滿-,又聽聞徐樹錚竟欲奪取直隸,以養病為名離開漢口返回天津,段祺瑞擬將第一、第二兩軍合併,任張懷芝為援粵總司令,結果6月8日張懷芝自江西回濟南,南征受挫。8月20日新國會成立,安福系成為第一派系。8月21日,直系將領吳佩孚在衡陽接-出罷戰主和通電,並攻擊段0的親日-政策,24日段祺瑞發電痛斥,直皖矛盾加劇。8月31日因南方戰事不順通電辭職,帶有“政治倒馮”意味。9月26日、10月3日,吳佩孚發動湖南前線南北將領兩次聯電反對段祺瑞的主戰政策,段琪瑞無可奈何,10月3日致書參議院主選曹錕為副總統,以拉攏直系將領。10月10日馮國璋代理總統期滿下臺,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任總統,段亦去總理職,11月15日專任督辦參戰事務處督辦,仍把持朝政。12月3日,大總統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錕、張作霖、王佔元、倪嗣沖、張懷芝、孟恩遠及全體閣員會議,商南北和議問題。  直皖戰爭  1919年5月4日,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爆發,段祺瑞公然袒護-的曹、章、陸,並主張在“巴黎和約”上簽字。7日上海舉行-,要求懲辦段祺瑞、徐樹錚、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釋放被捕學生,收回青島,廢除一切有損國權條約。7月20日裁撤督辦參戰事務處,改設督辦邊防事務處,仍以段祺瑞為督辦。9月15日晉授大勳位。11月5日段系大將靳雲鵬組閣,段祺瑞以“太上總理”自居,對靳雲鵬處處刁難,二人漸漸不睦。12月馮國璋死後,曹錕被擁為直係軍閥首領,直皖衝突繼續。   1920年3月18日,駐湘直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混成旅旅長王承斌、蕭耀南、閻相文等開始撤防北上。3月28日段祺瑞自北京出居團河,閉門謝客。5月17日在團河召開會議,命邊防軍集中北京一帶,準備對吳佩孚軍事(段擬自駐鄭州迎擊吳軍),未施行。6月4日段祺瑞、徐樹錚宣稱動員討伐南軍。6月14日邊防督辦處宣佈廢止中日軍事協定,表示願開南北和會,示好孫中山等。6月19日張作霖入京“調停”直皖之爭。22日直奉兩派的主要人物赴保定會商,秘密商定聯手反對皖系,23日段祺瑞答覆孫中山表示悔禍贊同,27日段祺瑞自團河回北京,與張作霖商時局。7月3日曹錕、張作霖、李純通電討徐樹錚,宣佈其六大罪,5日段祺瑞下令邊防軍動員,6日邊防軍開始向長辛店、廊坊等地出動。8日段祺瑞自團河回北京,召集將軍府會議,即呈劾曹錕、曹鍈、吳佩孚。9日大總統徐世昌在段祺瑞壓力下,令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職,令交陸軍部懲辦,曹錕褫職留任。7月10日,段祺瑞自任“定-”總司令,徐樹錚為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段芝貴為前敵總指揮,曲同豐(邊防軍第一師長)、魏宗瀚(第九師長)、陳文運(邊防軍第三師長)、劉詢(第十五師長)等分任各路司令。7月12日,曹錕、張作霖、李純、王佔元、陳光遠、趙倜、蔡成勳(綏遠都統)、馬福祥(寧夏護軍使)等通電討安福系,並責邊防軍之出動。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順直省議會、天津總0、直隸0聯合會通電宣佈段祺瑞三大罪狀。段祺瑞任命段芝貴為西路總司令、徐樹錚為東路總司令,皖系兵力為五個師有三個混成旅共六萬人,曹錕則聯合奉系,授予吳佩孚前線軍事指揮權,直軍四萬人,數日內皖系徹底失敗。16日廣州軍0岑春煊等電討段祺瑞,19日段祺瑞通電飭前方一律停止進攻,並自請罷免官職,解除定-名義注(6),京漢、京奉線戰事停止。7月21日直奉軍憲兵入北京,段祺瑞自戕未成。28日大總統徐世昌準督辦邊防事務兼管理將軍府事務段祺瑞免本職,撤銷督辦邊防事務處,撤消西北邊防軍名義,此後段移居天津,與奉系張作霖及南方孫中山聯合反對直系統治。  臨時執政  執政紀念銀幣1922年1月奉直交惡,2月13日段祺瑞自北京到天津,作反直系活動,5月直係軍閥戰勝奉系掌控了北京政局。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派于右任赴天津晤段祺瑞,會商聯合反直;8月6日段祺瑞對日本記者談話,聲稱“將領導反直系運動”。1924年3月7日,被孫中山任命為北洋招討使的曲同豐離粵北上,將赴津、奉與段祺瑞、張作霖商談倒直。3月13日為段祺瑞六十壽辰,儘管他一再登報表示謝絕隆重祝壽,然而本日參加壽筵者竟達千人之多,段祺瑞見各派政治力量代表集聚一堂,恐難措辭,乃託辭久病新愈,絕不見客。   1924年9月3日-戰爭爆發,9日段祺瑞通電討伐曹錕,15日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10月12日馮玉祥派賈德耀自灤平赴天津與段祺瑞密洽,請段出山,18日段祺瑞代表宋子揚到灤平晤馮玉祥。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錕,前線直系部隊全線潰退,26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嶽通電擁段祺瑞為國民軍大元帥,並電請孫中山即日北上指導,29日段祺瑞通電響應馮玉祥等,30日張作霖、盧永祥等聯名推段祺瑞為聯軍統帥。11月10日張作霖、馮玉祥到天津,與段祺瑞會議,段主和平,意在保存直系一部份勢力,以維均勢,15日張作霖、馮玉祥、盧永祥等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臨時執政(總攬軍民政務,統率海陸軍)注(7),再次上臺,成為中華民國的元首,實際上僅仰奉系鼻息,28日各國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賀段祺瑞,但不含承認之意。12月1日段祺瑞電勸吳佩孚放下屠刀,勿礙統一。12月6日段祺瑞令監視曹錕,聽候公判。12月18日段祺瑞派許世英、葉恭綽赴天津迎孫中山,31日孫中山抱病入京,段祺瑞卻已提出召集“善後會議”以抵制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   1925年1月1日段祺瑞下大赦令,又命廢止將軍府,邀請孫中山、黎元洪參加善後會議。2月1日善後會議在北京開幕,段祺瑞發表政治建設宣言,4日電令各省區停止軍事行動。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段琪瑞並未參加祭奠。3月16日段祺瑞公佈十四年八釐公債條例,債額一千五百萬元,以停付之德國庚子賠款項下之款為擔保。4月13日段祺瑞公佈臨時參政院條例。4月21日善後會議結束,24日段祺瑞公佈善後會議議決之《國民代表會議條例》、《軍事善後委員會條例》、《財政善後委員會條例》,下“取消法統”令。5月7日,北京學生為紀念國恥日--,被警察捕去十八人,10日段祺瑞下令誥誡學生,11日-結束。7月1日南方國民0成立,13日中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對段祺瑞發最後忠告,請開國民會議預備會議,以議決廢除不平等條約。7月30日臨時參政院開幕。11月22日奉軍郭松齡部反奉,與直軍馮玉祥部聯合宣佈與執0斷絕關係,段祺瑞無所適從。11月28日,北京工人學生舉行國民革命大-運動,北京大學教授朱家驊、顧孟餘等指揮,包圍段祺瑞宅,要求段氏下野,組織國民0,大眾搗毀章士釗、李思浩、梁鴻志、朱深、曾毓雋住宅,29日北京各團體繼續行動,在天安門開-,馮玉祥表示對段祺瑞仍然支持。30日段祺瑞準備修改0制,設責任內閣。12月5日段祺瑞電請馮玉祥、嶽維峻、孫嶽、蕭耀南、孫傳芳、方本仁、鄧如琢、郭松齡八人會議法統、內閣、東三省及直魯問題,無人理睬。12月25日令增設國務院。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被馮玉祥密令部下槍殺,段祺瑞聞訊暈倒,醒後大哭,悲痛異常。   1926年1月9日,段祺瑞通電錶示隨時可以下野。1月14日北京舉行反日-,要求懲辦段祺瑞等。2月21日段祺瑞下令討伐吳佩孚。3月17日,北京各界人士-駁覆八國通牒,被段祺瑞衛隊刺傷十餘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眾五千餘人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會後--,執0衛隊向-隊伍開槍,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慘案”。段祺瑞當時不在執0,也未命令開槍,但作為最高軍政長官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0日中國0發表“為段祺瑞-人民告全國民眾書”,賈德耀內閣對三一八慘案引咎辭職,段祺瑞亦下令撫卹。27日國民0因三一八慘殺案通電討段祺瑞,上海及各地市民均開會追悼被害者。4月段祺瑞圖謀聯合奉、直,打擊馮玉祥國民軍,被鹿鍾麟察覺事洩。4月9日晚,鹿鍾麟派兵包圍執0,將衛隊繳械,10日段祺瑞應允辭職,要求出京,鹿鍾麟不準。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東交民巷,令外交總長鬍惟德代理國務。15日國民軍退出北京,16日段系吳光新部唐之道師自通州入北京,自稱警備總司令,擁段祺瑞復職,17日段祺瑞出東交民巷,宣告復執政職,並電詢張作霖、吳佩孚對時局意見,不為吳佩孚、張作霖所重視,遂於20日通電下野,退居天津日本租界當寓公,自號“正道居士”。1927年4月8日段祺瑞等自天津赴大連。  正氣晚年  故居1928年5月,段祺瑞聯絡徐世昌、王士珍、曹錕、熊希齡等北洋元老,發起“和平運動”,呼籲南北雙方停止戰爭,召開和會。7月5日蔣介石因安福系在天津、大連活動,致書警告段祺瑞,10日段祺瑞函覆蔣,否認活動。10月1日赴大連休養。1929年迴天津日租界居住。1931年9月日軍侵佔東北,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曾經數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請段出面組織華北0,日本願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堅持不與日本人合作。1932年1月22日被聘為“國難會議”會員。8月27日,“廢止內戰大同盟會”在上海成立,段祺瑞被選為名譽會員。10月21日到北平參加“時輪金剛法會”。   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團體忠告段祺瑞、吳佩孚勿受日本人利用。1月21日,在蔣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請下,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以脫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22日蔣介石通令所有少將以上的軍官一齊到南京浦口車站迎接,蔣自己一身戎裝,等候在下關碼頭,見到段祺瑞就上船敬禮,執弟子禮。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飛路1487號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公館。5月21日,段祺瑞等囑舊屬,制止華北冒名滋事者,有記者登門採訪,他鏗鏘作答:“日本橫暴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備戰,合力應付,則雖有十個日本,何足畏哉?”   書法1934年春,段祺瑞胃潰瘍發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進醫院,經醫治暫愈。3月11日被推舉為“時輪金剛法會”理事長。7月17日應蔣介石邀到廬山避暑,9月9日回滬後體質日衰,家人勸他開葷,以加強營養,但被他拒絕:“人可死,葷不可開。”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急送上海-醫院救治,2日在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3日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5日國民0明令特予國葬注(8),按佛教禮儀大殮,于右任、張群、居正等軍政要員前往致祭,上海下半旗致哀。11月11日靈柩運抵北京西山臥佛寺後殿。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家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白石橋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鎮。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性格  段祺瑞信佛吃素,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房產,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大批圍棋手(包括吳清源),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臺”,還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剛愎自用,在軍事上並無出色戰功和理論,有非凡的組織才能,善於利用政治手腕和軍事手腕維護自己的統治,因致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和討伐張勳復辟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