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封建王朝时代,绝大多数的帝王都子嗣繁多,虽然太子被命定为王位的继承人,但也不乏其他能力出众,野心勃勃的王子觊觎着九五之位。这巨大的诱惑往往引发兄弟阋墙,甚至手足相残。而张作霖雄踞东北,手握重兵,一度还曾计划南下,拿下整个华夏之域。虽不是帝王,也不过毫厘之差而已。那么让人费解的是,为何在张作霖身故后,张学良毫无意外地接手了他的衣钵,而其他七个儿子不仅没有与之相争,甚至连嫉妒插刀的迹象也没有。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从老大到老幺,按长幼排序,分别为张学良、张学铭、张学曾、张学思、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和张学铨。其中张学思,1916年生人,张学良1901年生,从这个数字大概也能看出来,两人之间有着近15岁的年龄差,张学良掌权时,张学森还是个到处疯跑疯玩的娃娃,虽然古代甚至有不少没断奶的孩子继位的现象,但民国毕竟不是古代,这个规则早已不适用。从张学思往后的四个孩子,那就更不用说,基本从年龄上便已经输了。

所以有能力与张学良一搏的大概也就是张学铭和张学曾了。但为何这二人也不曾计划过取代张学良,成为新一代的东北王?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张学铭与张学良是同母所出的亲哥俩儿。早年两个人是不太和睦的,张学铭1908年生,两人差了7岁,在这么多兄弟里还算接近。但也正是因为接近,张学铭总免不了要去跟张学良比较一番。张学良晚年曾回忆说最招人疼的是自家的四弟弟张学思,而老二张学铭,那时候是有点让人头疼的。因为总是跟他拌嘴,凡事都喜欢怼他,老爱反着来。大约张学铭的心里多少是有些忿忿不平的吧。

张学良去了东北讲武堂,张学铭到了年纪便也去了,后来还专门东渡日本,在日军校深造,按照这个发展路子,那也是一点点往职业军人的道路上培养的,如果没有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接手张作霖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他自己(在这里只做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测),是否也曾有过雄心要做下一任的东北王?但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张学铭却被现实给击败了。或者说从他出去的那一刻起,他便丧失了竞争的机会。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相比张学铭,张学良一直跟在张作霖身边,16岁便入张作霖的队伍中跟一群官兵一起操练。18岁入讲武堂后,不久结识了郭松龄,19岁毕业后便被分入混成旅当团长。论人脉,论资历,论经验,张学铭都不及张学良。加之,张学铭因为张作霖给他包办婚姻,抵死不从,两人生了龃龉,关系渐远。在继任方面,机会也就更加缥缈了。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张作霖又笃信长子才是最佳人选的准则,在张学铭身上投入的精力比张学良要少得多。况且还有一个张学铭心酸的事实,他出生的那会儿,张作霖正在睡觉,忽下人来报,夫人生了。张作霖一下子惊醒了,但身上出了一层冷汗,大感不妙,因为他睡着时做了一个梦,恰巧就是当初被他诱杀的土匪杜立山。这个孩子在这个当口出生,是不是意味着,他就是杜立三的转世?是过来寻仇的?张作霖对这种怪力乱神之事,从来都是笃信的。因而对张学铭也就没多少好感了。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老三张学曾,1911年生,差张学良10岁。张作霖发生事故当天,张学曾就在当场,与张作霖是一起回奉天的,但因分处不同车厢而幸免于难。张学曾是张作霖四夫人许氏所生。年轻时去英国留学,还曾与外国女子谈恋爱,后来还跟家里闹得天翻地覆,坚持要娶外籍女朋友进门,把母亲许夫人给气得直接上鞭子抽人,但仍不愿妥协。与其他兄弟相比,张学曾也许是受欧美思想影响最深的人,加之父亲的惨烈,张学曾后来几乎没有踏入军政界。

张作霖没留下遗嘱,张学良接手时,其他兄弟为何没同他争权?


1949年以后,更是直接去了海外,对台湾和大陆,两方都不挨边,可见是不想周旋在这些政治博弈中。从这个避居的态度来看,本人大概也不善于这些波云诡谲的斗争。那么所谓的继任一事也就无从谈起了。

晚年时,或许是历经了这么多的是是非非,张学铭对哥哥张学良还是十分思念的,直到去世前,仍念叨着等了47年,也没能见到大哥一面,遗憾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