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刎,项羽最好的结局

秦朝末年赵高得宠,秦国的暴政愈演愈烈,天下有识之士纷纷揭竿而起试图推翻暴秦的统治。而项羽是最有号召力的,他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仍然尊称为楚怀王,项家又世代为楚将,因此人们纷纷加入项羽的队伍。项羽勇猛善战,可谓叱咤一时,最后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结局太过悲凉。

乌江自刎,项羽最好的结局


后人无不感慨项羽自刎这件事,李清照有诗云:江东底子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世人夸赞项羽时往往会引用此诗,表示项羽若不自刎,鹿死谁手还要另说。但李清照写此诗并非专写项羽,而是用来讽刺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只是不便直接写出而已。项羽自刎时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也不占,即便渡过乌江,也不可能再续霸业。

乌江自刎,项羽最好的结局


天时已过

秦朝末年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源。“苛政猛于虎”,老百姓因无法生存才会奋起反抗,若待天下大定之后,人们安居乐业,那是决计不会造反的。项羽起兵之时也正是百姓快活不下去的时候,这时百姓生活艰难,也愿意跟着项羽起兵,推翻秦国以求得生计。项羽乌江自刎时,除了各路诸侯已然成了气候,想要重新拉起一支队伍就没那么容易了。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项羽已经没有了再起兵的时机。

乌江自刎,项羽最好的结局


地利不在

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便无法再在咸阳定都,于是他选择了战略地位极高的彭城(今徐州)作为都城。但此时刘邦在关中,韩信在齐地,这就造成了项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东面刚得胜西面战事又起,不得不两处奔波,且无法在任何一线取得完胜。汉、楚对峙时,韩信攻克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杀死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彭越则不断骚扰楚国,断绝楚军的粮草,使楚军匮乏;曹咎不听命令私自出兵,被汉军大败,物资尽失。项羽的地盘被一点点蚕食,大将一个个战死,粮草又消耗殆尽,最后被围垓下。

乌江自刎,项羽最好的结局


​人心尽失

秦无道天下共伐之,项羽想凭武力取得天下,却步了秦朝的后尘。项羽每次胜利之后,不是“坑降卒”就是“屠城”,其残酷程度不亚于秦,虽然得城,但民心尽失。分封诸侯时,自己的领土明显多于其他诸侯,使各诸侯心生怨念,产生嫌隙;事后又杀楚怀王,不得人心。外部树敌,内部军心涣散。项羽长期两线作战,粮草又被彭越截断,兵卒自然是疲敝不堪,士气低落。刘邦听从张良不要“养虎自遗患”的观点,乘胜追击,将项羽围在垓下。项羽带着八百人突围,最终被汉军包围,自刎于乌江边。


乌江自刎,项羽最好的结局


项羽死前曾对手下士兵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话大概是太史公想象的,毕竟当时突围的楚军包括项羽在内都已战死,但这句话确实符合项羽西楚霸王的风格。

兵法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项羽一手好牌落得如此结局,非天亡项羽,战之罪也。即便最终项羽听从老者劝告,渡河成功,但天下大势已定,没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项羽一代霸王,又怎么能接受如此结局?乌江自刎可能是项羽最好的归宿了!最后用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作为结尾: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