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保證客觀公正基礎上“去SCI”才是根本丨一週教育觀察


如何在保證客觀公正基礎上“去SCI”才是根本丨一週教育觀察

中國大陸地區三月份所有託福、GRE考試取消

繼3月份中國大陸地區雅思考試取消後,2月17日,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發佈信息稱,決定取消中國大陸地區三月份所有託福和GRE普通考試。目前,中國大陸地區二、三月份所有託福和GRE普通考試均已取消。(中國教育在線)

點評:

已經過了申請季,取消3月份考試對於出國留學的孩子們影響不算大,但對於部分需要提供新語言成績或有條件錄取的孩子,影響就比較明顯了,尤其是去英澳等國。雖然值得同情,不過說句不中聽的話,早點好好學習,就不至於今天需要再考提交新成績這麼被動了。此事屬於意外,但如果我們做好本分,好好學習,至少就不會受這個意外影響了。

在線教育抗“疫”太火爆 服務器宕機打印機脫銷

2月17日一大早,多地中小學迎來網絡在線復課,學習通、騰訊課堂等在線課程App發生崩潰,這一狀況也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為配合新冠疫情防疫工作,企業在遠程辦公,學生也開始進行線上學習。截至2月2日,教育部已組織22個在線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在線課程2.4萬餘門。然而,2億學生同時在線上課,對在線教育平臺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有很多在線教育企業都出現因服務器訪問人數暴增導致崩潰的情況。(證券日報)

點評:

17日第一批學校開始網上上課,但不出預料,一些平日裡似乎功能強大的學習系統與平臺,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崩潰,黑屏,事故不斷,讓很多在線教育平臺與企業無地自容。疫情是一面鏡子,讓大家終於知道,一些所謂強大的平臺不過是“花拳繡腿”。最好的在線學習平臺,恰恰是能保證基本服務即可:穩定運行,而不是吹噓功能多麼強大。但這個最基本的需求,也沒有幾家能保證。

當然,再強大的系統,也難以保證扛住如此高的併發量。我們有1.8億中小學生,近3000萬大學生。同時保障這麼多人在線學習,恐怕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因此,停課不停學,不一定非都搞視頻直播,都搞在線教學,而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多做些形式、方式進行,比如最簡單的直播,比如語音教學,比如在微信群裡老師組織自學,及時答疑。

對於課業的學習,知識性學習,我個人想提醒的是,學生與家長,不必過於焦慮,大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習主要是靠自己,用心,用功,不是別人教得如何,教了多少。四川一位著名中學校長在一次論壇上曾公開講:“生源是核心,我們學校每年都有一些學生,不用老師教,靠自學都能上北大清華”。確實,在學習上,老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引導者,絕不是決定性因素。我經常說,如果你自己想學好,誰都攔不住。每年都有來自窮山溝裡的考生,或者身殘志堅的考生考入清華北大,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更想提醒的是,疫情也給孩子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淬鍊機會。人的成長,不僅僅只有知識,更需要淬鍊。疫情打破了平靜的生活,但也帶來了成長的機遇,我們需要投入到這場疫情大戰中,從自己做起,從行動到思想,去學習,觀察,思考,讓疫情成為一次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成長。比如防疫知識,比如責任,比如生死,比如做人,比如思想。面對湖北全家隔離,僅剩一個孩子時,該怎麼辦?是你又該如何?當3萬多醫務人員義無反顧地集結到武漢,這可能比任何課堂都能提醒我們,中國社會政治體制的優勢是其他國家與體制無法比擬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失誤需要深刻反省,比如一些地方過激的防範措施等等。

我幾乎可以肯定,無論中考還是高考,此次疫情都是繞不開的主題,與其到時候去背誦東西,不如用自己的真切感受給出完美的答案。

高考暫不延期 疫情下千萬考生如何備考

2019年,高考報名人數突破千萬。根據近十年數據變化趨勢預測,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將與去年不相上下。此前,教育部多次回應稱,今年高考暫不考慮延期。記者梳理發現,自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從未因故改期。即便是“非典”時期,依舊執行了原定計劃,比上年提前一個月,正常進行。在這個特殊時期,“千萬量級”的高考生該如何保持狀態,做好最後的衝刺?(河北新聞網)

點評:

日前接受一位記者採訪,他問我“疫情對高三學生備考有影響嗎”?我反問了這位12年參加高考的記者兩個問題:第一,當年高考前最後一個學期你主要在幹什麼?第二,你當年高考數學第一道題一定是考集合,題目形式是“已知集合A=……”。為什麼我會知道?因為這些年數學一直是這樣考。問完後,他的問題就有結論了:高三生基本沒有影響。

從現實角度看,高三的最後一個學期,沒有新學的內容了,都是複習,刷題備考,基本教學形式就是做題,講解。那麼核心還是考生自己用心去學,去備考。從命題角度看,為了追求穩定,我們高考試題考核的知識點與題型,基本都是固化的,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語文、英語,對照年底的考試說明,基本上完全一致。換句話說,高考要考什麼,無論是知識點還是題型,都已經告訴你了,你就踏踏實實準備吧。

可能有人不贊同,他們分析說,疫情對學習優秀的孩子沒有太大影響,但對學習處於中間部分的孩子還是有影響的,理由是在家不如在學校,學校有人督著,看著,環境氛圍不同,換句話說,對不自律的孩子有較大影響。

表面上這個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沒有實際意義。人是否優秀的區別,在本質上就是自律程度的區別。優秀的人永遠都能管住自己,不自律,即便有人監督,效果也是有限的,人坐在哪裡,不用心的結果其實都一樣,不會有效果的。

這段特殊時期該怎麼辦?我想特別提醒家長,靜下來。家長現在往往很焦慮,情緒是會傳染的,家長的焦慮必然傳導給孩子,這時家長需要平心靜氣,讓孩子也靜下心來,該做什麼做什麼。首先,這對大家都是公平的,高考是以省為單元進行的,即便各省疫情情況不同,但總體是公平的;第二,考試的重點已經告訴你了,這時拼的是誰能管住自己,把問題一個個解決掉。

最後提醒高三學生,多關注疫情進展,抽空多參與、多思考,疫情在高考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主題,同時也是成長的機會。

教育部科技部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意見》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人民日報)

點評:

破的同時,也需要立!不能只看SCI,毫無疑問是對的,但怎麼評價?如何實施?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可能需要系統地反思,為什麼各行各業在評價時更喜歡“數數”——定量評價,而不是定性,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根子可能還在於誠信等原因,無法保證客觀公正,公平正義,這和高考如出一轍。唯分數肯定不對,那麼怎麼辦?綜合評價很好,但又如何實施,如何保證公平正義?科技科研與人才評價一樣,如何保證客觀公正基礎上去SCI才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