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第一次自己動手寫SCI的時候,我的好基友老談就已經修煉成功了模塊化寫作大法,作為一個發表過PNAS的大神,我對他的方法是好不懷疑的。於是我就在這門武功的庇佑下,開始了SCI的初體驗。要說模塊化的本質,便是將寫作內容拆解,從段落分解到句子,就像在新東方學託福背作文句套來應對寫作,有一種類似搭積木的體驗。

一般SCI期刊裡的Article正文均會分成幾個部分:Title、Introduction/Background、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和Discussion,Reference,有的期刊還要Conclusion。這與中國古代講究起承轉合的八股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特點就是每個段落都有固定格式。

因而,只要掌握每個模塊的具體寫作方法,寫文章就會如同搭積木般簡易歡快。那麼究竟SCI模板化的寫作方式如何操作呢?下文自會娓娓道來。


題目(Title)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標題(Title)作為論文最精粹的概括,是連接文章與讀者(尤其是審稿人)的橋樑,自然不可小覷。

所以擬定題目時應力求簡明扼要,且準確完整地概括出研究的核心內容和關鍵信息,即通過題目就能提煉出文章的科學假設。

通常一篇研究性論文題目往往蘊含著這四個要素:疾病、表型、分子和機制。其基本框架是:“主變量”調節“表型”在“疾病”中,經由“機制”,即A regulates B in C via D。

雖然也不乏五要素、甚至六要素的題目(增加了功能和模型),但題目四要素才是文章最常規、最合理的一種題目結構,既能把文章的核心信息說清楚,又具備層次感。

當然,這四要素也可以進行簡化,如果文章中缺乏機制研究,那麼就可少一個要素。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摘要(Abstract)

摘要,通俗來講,就是一篇論文的“太長不看”版本。它作為論文的精簡濃縮版,其所介紹的就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結果,可讓讓匆匆一瞥的讀者對文章內容有著大致的瞭解。

所以摘要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論文標題。而摘要具有獨立且完整的結構體系,包括背景介紹、核心分子、研究內容和結論意義,符合常規文章的寫作規律——“起、承、轉、合”。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此外,寫摘要時,要確保結論與成果準確匹配;表述時儘量用陳述句,避免過度解度、晦澀用詞和冗餘語句;使用縮寫時要先寫全稱,括號中註明縮寫,儘管有些全稱很佔篇幅,但卻是不能省的,除非是約定俗成的縮寫用法。

總的來說,寫摘要就是洗淨鉛華,把最精煉的部分呈現給讀者,讓讀者產生繼續閱讀文章的動力。


前言(Introduction)

文獻的最開始部分,起著引導或破題與承題的作用,其包含的信息有科學問題的由來(歷史)、研究進展(現狀)以及引申出作者的研究動機,著實可以讓讀者充分了解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在介紹研究領域的大背景時,可涵蓋疾病的嚴重程度,臨床治療難度,對其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等。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細化研究領域介紹時,可總結出研究對象與疾病的關係,包括已知和未知關係,未知部分則為本研究的原因。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介紹分子或概念時要基於前人的工作基礎,並說明本研究與他人工作的不同,指出其他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最後總結性地提出,本研究對其他研究有什麼幫助,研究的意義是什麼。把讀者的思路集中到你要討論的問題上,引出下文。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M&M)

這部分就是實驗報告,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1)介紹實驗對象和實驗資料,如試劑和動物模型等,2)寫清楚實驗方法和數據處理的方法,如試劑的劑量、處理時間、操作手法等。

文章表述時以結果論述時的順序進行排序,且必須用過去時態;可依據需要,插入圖、表和公式。實驗涉及動物,請附上動物倫理;涉及人類標本,請附上知情同意書和倫理相關材料。

講真,這部分除了你的同行不太有人會看,但是一旦試驗方法被發現有錯誤,其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新方法的描述要足夠細緻,確保其可重複性,以免成為下一個小保方晴子。


結果(Result)

結果——論文的核心內容,是主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需要通過嚴密的論證邏輯來凸顯學術價值。

此部分的模塊化寫作,包括三部分:構思故事梗概,針對每個實驗結果分別描述,把每個實驗結果組裝成段落。撰寫時,仍是採用過去時態,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千萬不能弄虛作假。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討論(Disscussion)

Discussion作為科學論文的精髓部分,是最能夠體現一個作者研究問題的深度(研究程度)和廣度(多角度解析實驗結果)的,因而也是科學論文中最難寫的一部分,通常寫得好才能畫龍點睛,否則就只能畫蛇添足了。

總的來說,就是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進行評論的基礎上,對研究意義和價值進行提煉,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部分:

A、重申本研究的成果,探討文章所得結果與科學假說是否相符合及其原因,並擇重要問題深入討論;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B、多角度(如實驗設計、理論原理或分析方法等)分析研究結果的優劣,以及與其它研究的差異性。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C、突出文章亮點與新意,強調創新性,比如臨床研究的新意在於新療法,新診斷,新觀察;基礎研究的新意則在於新方法,新發現和新理論(假設);

D、指出文章所存在的侷限性,並再次強調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伏筆;

E、提出新的科學問題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這部分作為文章的點睛之筆,需要注意把握好一個度,即不要提出特別宏偉的計劃,同時也不要過分強調研究的影響力。

發表第一篇英文 SCI 論文經歷了怎樣的心酸歷程?


參考文獻(Reference)

這部分毫無疑問是論文寫作時經常忽視的一塊內容,但它卻是論文價值的輔助判斷指標,通過例舉他人的研究成果,提供可查閱的原始資料。

一般可利用Endnote或NoteExpress來邊寫邊插入,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參考文獻一定要新,一定要有權威性,一定要是正規的。當然能引用所投目標雜誌的文獻是再好不過的了。


致謝(Acknowledgement)

致謝作為論文的最終章,可對一些給予課題研究幫助、但貢獻不足以寫到作者中的成員(如試劑和課題思路的提供者)以及基金資助(標清楚資助項目號)表示感謝,可以說是個攢人品的過程。

如此下來,只需再對文章的語法、詞組搭配進行核實與潤色,以及針對所投期刊對文章格式進行調整,一篇地道的SCI論文就新鮮出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