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真空世界

走進真空世界


當我聽說日本超過半數人投票取消2020東京奧運會的時候,我還是有那麼一絲驚訝的。

但對於一個因為疫情而自我隔離快一個多月的人來說,這種驚訝和我發現冰箱裡雞蛋居然吃完了的驚訝是差不太多的,對於數字,新聞,我已經感到麻木。

我麻木並不是因為疫情,而是我很早就認識到這個信息爆炸的問題,那就是它並不會提高我們對問題的注意力。

相反,它會影響、降低我們的注意力。


走出家門,美麗的玉蘭花開,陽光普照的天空,春日盪漾,而門口的餐廳依舊未開門,我只能徑直地朝菜場走去。

馬上要3月份了,雖然真相+數據告訴我們疫情來到拐點,但人們的生活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觀。

生活和真相不同,真相是一環扣一環,邏輯緊湊思維縝密的,充滿了規律性,低谷,波峰,起起伏伏;

但生活不是,生活充斥了理性與情感,和數不清的無法追溯來源的衝動,它是冗雜的,跳動的,甚至是糅雜的,沒有規律性可言。

我慢慢覺得,真正的災難其實沒有災難片的氣氛,它不因時間,節日而變化,它來的時候莫名其妙,走的時候也沒有先兆。

它平淡的就像週一到週五的生活,你看不見誰在其中受難,你也看不到危機藏在何處。

能做的,似乎只有等。


不過,我是動著等待的那一撥人,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和想做。

在家辦公一個月的我,每天在電腦面前完成與世界的一切交流,該賺錢賺錢,該交房租交房租。

我在電腦面前工作,娛樂,交友,學習,生活,跟朋友客戶打電話,發牢騷,思考,說起來還有點忙碌,加起來我本身就是個宅男,其實我發自內心地還有那麼一點點享受,由於我對網絡,對電子設備的熟練和依賴,這讓我的生活並沒有被疫情影響太多,我喜歡在家上網看書。

我是一個活在網絡上的人,而我差不多也在網絡裡活了10多年,有了一點網絡文明基礎。

而這次疫情,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有價值的信息還就是因為網絡技術而得到了傳遞,讓我們在“恐慌”之外有其他的選擇。

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發起物資捐款,我們可以在線上玩遊戲解悶,我們可以開語音會議大家“雲喝酒”,“雲吸菸”,我們還可以線上學習,教英語(這些創新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好幾年)。人們依靠技術而聚積了大量的創造力和智慧。

春節結束之後,大量企業無法復工時,我也發現,技術似乎已經不只是年輕人發現的新大陸,也成為無數企業的避難所。

我的前任領導之前對互聯網不感冒,而現在的他正在花大價錢找人做直播賣貨,庫存堆滿了家, 她問我最近怎麼樣,我說還行,我追問他怎樣,他說,硬撐。

曾經線下開服裝課的老闆,也為了躲避疫情,將課程從線下轉為線上,週末的都還在瘋狂的拉群,上課,雖說收入減少了一大半多,但能繼續維持。

很多企業因為沒有互聯網,在線辦公等工具,直接遭受經濟損失甚至破產,而擁有互聯網思維和工具的極有可能在這一波趨勢裡騰飛走入新時代。

網絡技術的重要性,已經從一種知識追求,逐漸變成了生存必須,這一切重要性的轉變,卻並沒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聲音來公告四周,而是日復一日地,在潛移默化裡產生的。

這一切讓我產生一種反思,如果我沒有電腦,沒有網絡的話,我會不會也會被這世界紛繁的聲音掩蓋了我的耳目,讓我失去與未來相交的機會。

我是否會因為不懂互聯網,而變得無所事事,對自我,對生活缺少希望,對社會也沒有了貢獻呢。

有可能,且很有可能。因為我自認不屬於聰明的那一類,也不屬於努力的那一類。

想到這裡,我似乎又要感謝一次互聯網。我也得感謝自己,能夠在平凡生活裡,找到未來的光芒,在這關鍵時刻保護了我的生活。


在可預見的未來裡,2~3年裡,一切都會是無線,都是網絡連接的,且已經是網絡連接的。

足不出戶就能輕鬆瀏覽千里之外的世界,這曾經只是人們在《太空漫遊 2001》裡描繪的未來,科技足夠發達,早已經成為水電氣一般的日常。

我們從2001年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然而似乎我們對它的價值理解,直到今日都未能真正掌握。

而這一次,互聯網的價值在疫情面前被直接地凸顯了出來,我現在唯一的收入來自於一份跟互聯網相關的工作,而我竟然在疫情期間,還在擴張自己的其他業務,都是跟互聯網相關的業務。

而我的同學,學傳統金融的,在30歲這一年竟然失業了,要知道他的學歷比我高,也一直很穩定的在一個企業裡,升職加薪本來在不遠的前方。

而與此同時,我的朋友圈也一下子充斥了各種互聯網+,法律的開直播課,做菜的放短視頻,最不濟的養寵物的也會寫兩篇公眾號來湊熱鬧賣東西。我感覺一瞬間,多了幾億同行。

在這個疫情期間,很多因為很多線下業務無法進行的公司,將業務改為線上,因為線上通暢無阻。

而我,也是深深地感受到,這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選擇關注的技術工具竟然如此有用,竟然能夠改變我的生活,這一刻我從意識上真正地認可了互聯網。

它真的保護了我的生活計劃。


然而,就在我們一直關注疫情,一直利用網絡開始新生活的時候,我突然又有了一個意識。

我發現這一切來的太快,快到人們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我們面臨的新生活會是怎樣的,沒有意識到等疫情結束之後,我們會迎來怎樣的變化。

曾經我們在預判未來的時候,都是5年,10年計劃。而我最近跟一個電商的老闆溝通,他說我現在做計劃只做3年宏觀規劃,1、2年執行計劃,因為改變馬上就會誕生。

在疫情這段期間,我們的生活持續進行,上班的遠程上班,休息的在線娛樂,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過去的生活是可以被取代和替代且正在被取代的。

在這之後,我們或許會來到一個新的規律社會,一個科學化經濟,教育在線化,行為數據化的時代。這些都是各種技術工具為我們帶來的改變。

這聽上去像什麼呢?像一個思維激盪的實驗室?還是一個高度自控的太空站?還是一個自律安全的文明城?

我覺得都不像。

當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等於g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等於0,這種現象叫做完全失重。——高中物理

這是高中物理所講的,我覺得特別像如今的時代。

如果把外界的變化比作一種速度的話,當它太快,超過了我們普通能夠感受到的速度之後,我們或許就感受不到速度了,進入一種失重,真空的感覺了。

如今的時代,就像在慢慢進入那個真空。

在這個真空裡,我們無法靠自己動彈,無法移動,無法吃平日裡吃的食物,一切都需要依靠技術,依賴輔助工具來完成。因為速度太快,變化太快。

走進真空世界


它是無法自控的,也是未準備好的。

對於宇航員來說,真空中的他們,要吃特製的壓縮餅乾,要穿特製的防護服和氧氣面罩,要進行前進後退也要依靠機器推壓,更別提與地球保持聯絡,與同倉隊員聯絡的無線通話了。

而如今我們的生活裡,好多好多的問題,也都在逐漸地被其他的東西解決,被這個“萬物連接”的空間給消化掉,我們日常所依賴的物流,醫療,交通,餐飲似乎全都像是逐漸地離開,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而很多人是沒準備好的。

如今在線支付,移動互聯網,物流配送,外賣,在線影院等發達創新的工具層出不窮,作為一個90後,我也不敢說自己多懂,我也是每天閱讀新聞保持與時俱進,若不是自己身在行業裡,我所瞭解的東西和平凡老百姓看新聞了解的沒有什麼兩樣。

不是很多人都有精力去了解這個世界的所有變化,但不可避免的,當變化來臨的時候,就有人意識到,有人意識不到。這是自我習慣,學習,認知,好奇心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我不知道在疫情結束之後,有多少經濟體完成了互聯網化的轉型,但我估計會有大量無法轉型的企業,將面臨最直接的考驗,那就是當自己的業務被更發達的工具所取代時,自己的經驗,人力智力無處安放的尷尬。

而當那個時候到來之前,我們很多人就像飛入外太空,卻未達到目的地的宇航員們一樣,被迫地品嚐著新鮮的食物,嘗試著陌生的技術,漂浮在真空裡;

我們只能被迫地瞭解那些工具,微信,抖音,快手,被迫地欣賞那些視頻,文章,工具的作用與價值。

人們問,這些新工具真的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嗎?

有的人會說會的,可以的,他們充滿期待的展開研究。

也有的人一臉懵逼,怎麼用啊,這個按鈕啥意思,我能按嗎,我能取關嗎。他們在緩慢學習。

我們曾經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生產了工具,工具給了我們幸福生活,美好願景,很多人會相信工具,選擇工具。

也有的人因為看到工具,擔心因工具而起的改變,從而提防起自己的工具,固步自封,或擔憂風險。

而這種前後不著地的狀態,也像是漂浮在真空,舉棋不定的狀態。

它代表的是我們面對變化,適應變化過程裡的處境,不可避免。


只是,人們這種尷尬的處境拉遠一點看,或許也是無關緊要的。

那些依靠自動化技術,互聯網技術運作的平臺一旦搭建完成,他們就會正常運轉,一絲不苟,在程序員,數學家,科學家的指導下,運轉著整個社會的流程。這是微觀。

一年四季,陰晴圓圈,地球公轉,在一個人可思考的時間限制裡,這些事情也不是他或她能改變或影響的,這是宏觀。

來到“真空”的我們,並非毫無準備,但我們需要意識到,那是 一個沒有重力的區域,以往的經驗或將不再適用,我們需要放大視野,縮小自己的存在感,關注一步又一步的具體問題。

一點點地移動,一次次地呼吸,然後一步步地根據指示操縱屬於我們的飛船,完成我們的任務。

這是那些飛躍宇宙的宇航員的思考方式,對於走向真空的我們來說,也應該有這樣的冷靜。

當技術逐漸變得強大,當我們能夠解決無數問題而在短期內出現沒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必然會再次進入那個屬於我們沉思的真空,可能會無所事事,可能會無聊,但可以保證的卻是新的一篇光景。它意味著新的疆域,新的探索,新的未知與風險。

我們要麼依靠技術為我們做安排,要麼學習技術,探索更廣闊的空間。

在真空裡,我們的行動將不再受重力指引,將完全靠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