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空世界

走进真空世界


当我听说日本超过半数人投票取消2020东京奥运会的时候,我还是有那么一丝惊讶的。

但对于一个因为疫情而自我隔离快一个多月的人来说,这种惊讶和我发现冰箱里鸡蛋居然吃完了的惊讶是差不太多的,对于数字,新闻,我已经感到麻木。

我麻木并不是因为疫情,而是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个信息爆炸的问题,那就是它并不会提高我们对问题的注意力。

相反,它会影响、降低我们的注意力。


走出家门,美丽的玉兰花开,阳光普照的天空,春日荡漾,而门口的餐厅依旧未开门,我只能径直地朝菜场走去。

马上要3月份了,虽然真相+数据告诉我们疫情来到拐点,但人们的生活没有特别明显的改观。

生活和真相不同,真相是一环扣一环,逻辑紧凑思维缜密的,充满了规律性,低谷,波峰,起起伏伏;

但生活不是,生活充斥了理性与情感,和数不清的无法追溯来源的冲动,它是冗杂的,跳动的,甚至是糅杂的,没有规律性可言。

我慢慢觉得,真正的灾难其实没有灾难片的气氛,它不因时间,节日而变化,它来的时候莫名其妙,走的时候也没有先兆。

它平淡的就像周一到周五的生活,你看不见谁在其中受难,你也看不到危机藏在何处。

能做的,似乎只有等。


不过,我是动着等待的那一拨人,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和想做。

在家办公一个月的我,每天在电脑面前完成与世界的一切交流,该赚钱赚钱,该交房租交房租。

我在电脑面前工作,娱乐,交友,学习,生活,跟朋友客户打电话,发牢骚,思考,说起来还有点忙碌,加起来我本身就是个宅男,其实我发自内心地还有那么一点点享受,由于我对网络,对电子设备的熟练和依赖,这让我的生活并没有被疫情影响太多,我喜欢在家上网看书。

我是一个活在网络上的人,而我差不多也在网络里活了10多年,有了一点网络文明基础。

而这次疫情,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还就是因为网络技术而得到了传递,让我们在“恐慌”之外有其他的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发起物资捐款,我们可以在线上玩游戏解闷,我们可以开语音会议大家“云喝酒”,“云吸烟”,我们还可以线上学习,教英语(这些创新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好几年)。人们依靠技术而聚积了大量的创造力和智慧。

春节结束之后,大量企业无法复工时,我也发现,技术似乎已经不只是年轻人发现的新大陆,也成为无数企业的避难所。

我的前任领导之前对互联网不感冒,而现在的他正在花大价钱找人做直播卖货,库存堆满了家, 她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还行,我追问他怎样,他说,硬撑。

曾经线下开服装课的老板,也为了躲避疫情,将课程从线下转为线上,周末的都还在疯狂的拉群,上课,虽说收入减少了一大半多,但能继续维持。

很多企业因为没有互联网,在线办公等工具,直接遭受经济损失甚至破产,而拥有互联网思维和工具的极有可能在这一波趋势里腾飞走入新时代。

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已经从一种知识追求,逐渐变成了生存必须,这一切重要性的转变,却并没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声音来公告四周,而是日复一日地,在潜移默化里产生的。

这一切让我产生一种反思,如果我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话,我会不会也会被这世界纷繁的声音掩盖了我的耳目,让我失去与未来相交的机会。

我是否会因为不懂互联网,而变得无所事事,对自我,对生活缺少希望,对社会也没有了贡献呢。

有可能,且很有可能。因为我自认不属于聪明的那一类,也不属于努力的那一类。

想到这里,我似乎又要感谢一次互联网。我也得感谢自己,能够在平凡生活里,找到未来的光芒,在这关键时刻保护了我的生活。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2~3年里,一切都会是无线,都是网络连接的,且已经是网络连接的。

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浏览千里之外的世界,这曾经只是人们在《太空漫游 2001》里描绘的未来,科技足够发达,早已经成为水电气一般的日常。

我们从2001年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然而似乎我们对它的价值理解,直到今日都未能真正掌握。

而这一次,互联网的价值在疫情面前被直接地凸显了出来,我现在唯一的收入来自于一份跟互联网相关的工作,而我竟然在疫情期间,还在扩张自己的其他业务,都是跟互联网相关的业务。

而我的同学,学传统金融的,在30岁这一年竟然失业了,要知道他的学历比我高,也一直很稳定的在一个企业里,升职加薪本来在不远的前方。

而与此同时,我的朋友圈也一下子充斥了各种互联网+,法律的开直播课,做菜的放短视频,最不济的养宠物的也会写两篇公众号来凑热闹卖东西。我感觉一瞬间,多了几亿同行。

在这个疫情期间,很多因为很多线下业务无法进行的公司,将业务改为线上,因为线上通畅无阻。

而我,也是深深地感受到,这因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关注的技术工具竟然如此有用,竟然能够改变我的生活,这一刻我从意识上真正地认可了互联网。

它真的保护了我的生活计划。


然而,就在我们一直关注疫情,一直利用网络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突然又有了一个意识。

我发现这一切来的太快,快到人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新生活会是怎样的,没有意识到等疫情结束之后,我们会迎来怎样的变化。

曾经我们在预判未来的时候,都是5年,10年计划。而我最近跟一个电商的老板沟通,他说我现在做计划只做3年宏观规划,1、2年执行计划,因为改变马上就会诞生。

在疫情这段期间,我们的生活持续进行,上班的远程上班,休息的在线娱乐,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过去的生活是可以被取代和替代且正在被取代的。

在这之后,我们或许会来到一个新的规律社会,一个科学化经济,教育在线化,行为数据化的时代。这些都是各种技术工具为我们带来的改变。

这听上去像什么呢?像一个思维激荡的实验室?还是一个高度自控的太空站?还是一个自律安全的文明城?

我觉得都不像。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高中物理

这是高中物理所讲的,我觉得特别像如今的时代。

如果把外界的变化比作一种速度的话,当它太快,超过了我们普通能够感受到的速度之后,我们或许就感受不到速度了,进入一种失重,真空的感觉了。

如今的时代,就像在慢慢进入那个真空。

在这个真空里,我们无法靠自己动弹,无法移动,无法吃平日里吃的食物,一切都需要依靠技术,依赖辅助工具来完成。因为速度太快,变化太快。

走进真空世界


它是无法自控的,也是未准备好的。

对于宇航员来说,真空中的他们,要吃特制的压缩饼干,要穿特制的防护服和氧气面罩,要进行前进后退也要依靠机器推压,更别提与地球保持联络,与同仓队员联络的无线通话了。

而如今我们的生活里,好多好多的问题,也都在逐渐地被其他的东西解决,被这个“万物连接”的空间给消化掉,我们日常所依赖的物流,医疗,交通,餐饮似乎全都像是逐渐地离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而很多人是没准备好的。

如今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物流配送,外卖,在线影院等发达创新的工具层出不穷,作为一个90后,我也不敢说自己多懂,我也是每天阅读新闻保持与时俱进,若不是自己身在行业里,我所了解的东西和平凡老百姓看新闻了解的没有什么两样。

不是很多人都有精力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变化,但不可避免的,当变化来临的时候,就有人意识到,有人意识不到。这是自我习惯,学习,认知,好奇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我不知道在疫情结束之后,有多少经济体完成了互联网化的转型,但我估计会有大量无法转型的企业,将面临最直接的考验,那就是当自己的业务被更发达的工具所取代时,自己的经验,人力智力无处安放的尴尬。

而当那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很多人就像飞入外太空,却未达到目的地的宇航员们一样,被迫地品尝着新鲜的食物,尝试着陌生的技术,漂浮在真空里;

我们只能被迫地了解那些工具,微信,抖音,快手,被迫地欣赏那些视频,文章,工具的作用与价值。

人们问,这些新工具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有的人会说会的,可以的,他们充满期待的展开研究。

也有的人一脸懵逼,怎么用啊,这个按钮啥意思,我能按吗,我能取关吗。他们在缓慢学习。

我们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生产了工具,工具给了我们幸福生活,美好愿景,很多人会相信工具,选择工具。

也有的人因为看到工具,担心因工具而起的改变,从而提防起自己的工具,固步自封,或担忧风险。

而这种前后不着地的状态,也像是漂浮在真空,举棋不定的状态。

它代表的是我们面对变化,适应变化过程里的处境,不可避免。


只是,人们这种尴尬的处境拉远一点看,或许也是无关紧要的。

那些依靠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运作的平台一旦搭建完成,他们就会正常运转,一丝不苟,在程序员,数学家,科学家的指导下,运转着整个社会的流程。这是微观。

一年四季,阴晴圆圈,地球公转,在一个人可思考的时间限制里,这些事情也不是他或她能改变或影响的,这是宏观。

来到“真空”的我们,并非毫无准备,但我们需要意识到,那是 一个没有重力的区域,以往的经验或将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放大视野,缩小自己的存在感,关注一步又一步的具体问题。

一点点地移动,一次次地呼吸,然后一步步地根据指示操纵属于我们的飞船,完成我们的任务。

这是那些飞跃宇宙的宇航员的思考方式,对于走向真空的我们来说,也应该有这样的冷静。

当技术逐渐变得强大,当我们能够解决无数问题而在短期内出现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再次进入那个属于我们沉思的真空,可能会无所事事,可能会无聊,但可以保证的却是新的一篇光景。它意味着新的疆域,新的探索,新的未知与风险。

我们要么依靠技术为我们做安排,要么学习技术,探索更广阔的空间。

在真空里,我们的行动将不再受重力指引,将完全靠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