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教练加兰任和他的球员们

《绝杀慕尼黑》是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的真实事件改编。当时正值美苏冷战,这场比赛,堪称球场上的“美苏争霸”;再加上比赛最后混乱的三秒钟,被称为篮球史上最具争议的比赛。

在此之前,美国连续36年没有输过一场比赛,是当之无愧的篮球王者。

在赛前一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前苏联新任教练加兰任在记者会说:“我们的目标是打败美国队,赢得奥运会冠军。”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不说别人,连他们自己人也不相信,甚至他的队员们都觉得教练是“疯”了。

而加兰任教练却一直坚信:

世上,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

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人打败,最好是输给我们。对于美国人来说,输给我们,算不上丢人。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新闻发布会

电影很精彩,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可同时也引发了思考:孩子就像你的队员一样,作为父母的会成为一名怎样的教练?面对看似不可实现的梦想,你是鼓励孩子去追求还是让他“现实一点”?你如何带领你的孩子去帮他摘取他心目中难以企及的冠军?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加兰任教练究竟使用了哪些秘密武器,最终创造了奇迹。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1.要想打败它,首先消除它带来的恐惧。

加兰任教练立下“打败美国队”的目标后,就迅速开展训练。球员技术和体能提高的同时,可心理却仍然有个迈不出的坎,那就是觉得美国队遥不可及,自己是不可能打败他们的。

为了帮队员树立打败美国队的信心,加兰任力排众议,带领球队出国,找美国大学生比赛。

有人表示怀疑:“我们是专业球员,怎么能和大学生(非专业)比呢?”

加兰任给出的答复是:今天的大学生球员,就是明天的专业队员。必须消除球队的恐惧,让他们相信,美国人是可以被打败的。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提议和美国球队比赛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源于精神病学家活尔普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其原理就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因为大学生球员是非专业篮球队员,这对于前苏联球员来讲,自己是赢了不少比赛的专业球员,和非专业球员比还是比较有优势,一方面有助于消除自己球员对美国人的恐惧,另一方面,在比赛中可以观察和学习美国人的战术策略,做到知己知彼。

现实中,我们的孩子也会经常有类似的表现:在碰到一件事情时,还没开始尝试就会害怕、拒绝、否定。

此时,我们一味地讲道理“这没什么”,对消除孩子的恐惧并无益处。

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强推着他去面对。这反倒会容易激起他内心更大的恐惧。

这时,我们就可以试下“脱敏疗法”了。

比如:孩子怕黑,在家的时候,我们可以稍调暗光线,等孩子适应后再逐渐调得更暗。重复多次,慢慢地,孩子对黑暗也就没那么恐惧了。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2.勇于面对问题,不要将逃避变成习惯

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如期开幕,可在奥运期间,发生了史上著名的“慕尼黑惨案”,恐怖分子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

在一片混乱、震惊之余,前苏联想借此机会退赛。

因为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不可能打败美国,不参加比赛就不存在输赢,“美国队不会赢,苏联队自然也没有输”,曾经加兰任夸下的“海口”自然也没人较真了,自己的颜面就保住了。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决定退赛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当我们面临问题、困难时,逃避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是, 这样我们也失去了更多锻炼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及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

而孩子,从小到大,也经常会有“我不会”“我做不到”这样情形:

  • 一两岁的时候,“我不会”吃饭,于是家长就喂饭喂到三四岁;
  • 上幼儿园后,篮球、自行车、跳绳……“太难了,我学不会”,面对这些新的运动技能,孩子勉强尝试几次后,就放弃了;
  • 上学时,碰到难点的题,自己没法独立思考,不是找老师就是找家长;

……

面对孩子,我们更要关注逃避问题的背后原因:

婴幼儿期的儿童,对外界一切都充满好奇,喜欢自己去探索、去尝试,想方设法把它弄清楚。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以“太脏了”“太危险”“太麻烦”等各种我们成人认为的理由,阻止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只想让他按我们的想法来生活。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被吓得停住了,虽然他并不知道究竟可怕或危险在哪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于是,孩子为了爱干净,对“脏”的东西不再碰触;可能潜在的危险,哪怕这个危险只是道听途说,孩子也不再敢于迈出第一步去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慢慢地,我们的孩子很多条条框框所限定。而我们家长也未曾意识,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孩子,却慢慢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和探索力,使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困境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它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最适当的做法是激励和鼓舞。我们永远不要相信,奚落或羞辱一个孩子可以真的帮他获得更大的进步。虽然有时我们看到孩子似乎变了,但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因为他是害怕被嘲笑,而不是源自内心真正的力量。

当孩子愿意尝试时,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尝试的空间和自由;

当孩子面临挫折时,告诉他失败只是暂时的,鼓励他再多试几次;

当孩子获得成功时,肯定他为之付出的努力,欣赏他的坚持,并相信他的能力

当我们帮孩子彻底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对困境、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时,他们才更有信心面对一切,而不是直接选择逃避。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3.接受队员(孩子)的不完美,欣赏他的优点

加兰任接管国家队后,选出了他满意的球员。而这些球员,却各有优缺点,也是一群不太省心的娃: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谢尔盖

“有问题,就传给谢尔盖,他知道应怎么办”。

球队灵魂人物谢尔盖.别洛夫,当时的比赛总分一般在50分左右,他是场均能拿30分的明星球员。

这背后,离不开他的自律和大量的练习。当然,也就必然带来了隐患:他的膝盖受伤了,会不定时发作。

加兰任给予谢尔盖足够的信任和欣赏,让他注意身体,减少练习。同时也调整策略,训练其他队员一起打配合,缓解谢尔盖的压力。“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最终参加奥运会时,在谢尔盖伤疼发作退场休息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进球优势。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莫杰斯塔斯.保劳斯卡斯

队长莫杰斯塔斯.保劳斯卡斯是立陶宛人,被上面怀疑是间谍,每次出国比赛,上面就派人监视他,时刻提防他叛国出逃。

而教练选择了无条件相信,每次被监视到所谓的“证据”时,他都以一己之力来承担后果,力保队长。

可是,当被决定放弃参赛奥运会时,他却让保劳斯卡斯自己选择,失去了家,一切就没有意义。最终保劳斯卡斯在出逃路上又中途返回,继续参赛。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扎尔

萨沙患有心脏病,扎尔有近视,因为害怕说出会被逐出国家队,都选择了隐瞒。

后来,萨沙在球场突然晕倒,有生命危险。在国家队不肯掏钱、坚持要送回国再治的情况下,加兰任自掏腰包,将原本准备给自己儿子治病的钱垫付给医院,帮萨沙度过了危险期。

扎尔因为看不清,在比赛时传球不准,被教练发现撤下比赛。可是赛后,加兰任却自己想办法,偷偷在美国给他配备了当时属于违禁品的隐形眼镜,扎尔得以继续比赛。

不管是球员还是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面对孩子,如果一味让孩子努力变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时间一久,孩子誓必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再信任我们。

而从加兰任教练身上,我们看到,即使面临着想打败美国劲敌、摘取奥运会金牌的压力,但他还是能设身处地考虑队员的立场,为他们争取最大的机会,给予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努力的结果。

同样的,孩子在成长路上也会面临各种情形。

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习惯简单粗暴地指责、批评,渐渐地他们就会选择隐瞒、独自面对。当有些问题超出了他们当下的能力时,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只会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信任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当他们自己不知如何面对时,愿意找你倾诉,因为他信任你。

当孩子困于当下的处境,聚焦于眼下的一得一失却忽视了长远的效果时,我们帮他们及时梳理,化解眼下的焦虑,制定长远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大的格局,更加懂得如何取舍。

而平时生活中的理解与包容,以及我们对孩子的爱,点点滴滴都会融入孩子的心里,最终化作他们内心的力量。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也许是世间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在整个电影中,除开技法和策略上的精妙,最为主要的是加兰任教练对球员自始至终的爱与信任。最后,终于到了面临这明知是败的比赛时,大家却互相鼓励、相互信任、一起努力。因为一路起来,蕴含了彼此太多太多的感情与努力,就像最后队员们不断重复的那句话:我们一直是兄弟!

结果很重要,可相比结果而言,球员们在面对各种挫折、质疑、困难面前,仍然敢于尝试,知难而上,这才是最为珍贵的。最终才有机会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绝杀慕尼黑》:冠军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渴望奇迹,也相信奇迹,是因为从一次次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中,看到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有无限的可能。

而孩子的一生,也蕴含着无数的奇迹。我们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加兰任教练,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梦想逐渐实现,创造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作者介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阅读推行者,育有一枚小书虫。带娃之余,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学所用。
感谢点赞、转发或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