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應對學生青春期問題?

風為瀾殤


青春期有兩大特徵:叛離和性萌芽。

一: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進入初中學習了,那種孩提時代的撒嬌賣萌基本上也都慢慢放下,而迎接他(她)們的是學習壓力和懵懵懂懂青春,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是最不太願意聽爸媽嘮嘮叨叨的,潛意識裡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已經“長大”,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法,我們做家長的應該與他(她)共情,站在孩子角度想問題,起到引領或疏導作用。

二: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學習基礎知識最繁忙的時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在初中尤為重要。老師是“教”的導師: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家長才是“育”的導師:做人做事,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培養。教與學相互漸長,教與育相輔相成,孩子才能擁有健康和諧的青春!

三: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性萌芽時期,似懂非懂,見到心儀的異性開始有臉紅心跳的感覺,這就是荷爾蒙因素,作為家長正確引導孩子,杜絕早戀,不避諱,不隱瞞,坦誠布公,讓孩子認識和了解成長每個過程,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成長問題。

如何正確應對學生青春期問題,是個教與育的全面問題,它與兒童期也息息相關,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進入青春期就會事半功倍了!謝謝!





zli陳記


青春期年齡:男孩一般13到16歲,女孩11到14歲,每個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年齡並不一致。這跟遺傳,健康狀況,環境有關係。

青春期來臨,會有一些性衝動的表現,躁動不安,對異性感興趣,有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會有單相思,青春期的來臨,家長要密切關注。

因為一個人進入青春期後,要經歷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過程,會在物質上精神上都要求獨立,並挑戰權威人物,比如父母和老師,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產生幻想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自己的社交圈子,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主支配時間了。甚至有些孩子表現得更極端,如會打架、罵人、逃課等青春期衝動。

作為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讓孩子愉快安全度過美好的青春期。

1、當孩子沉默不語時,家長不能不管不問,也不能跟在身後問個不停,要想著法子跟孩子“套近乎”,想方設法“撬開”孩子的嘴,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求什麼,而不是橫加指責,劈頭蓋臉說一頓。

2、當孩子莫名憂鬱時,家長要幫孩子解開心頭的結,甘於俯下身子和孩子零距離談心,注意傾聽,哪怕孩子因為一件雞毛疙瘩的小事也要仔細傾聽,要尊重孩子。

3、當孩子脾氣暴躁時,家長不要以牙還牙,心想自己一天干活都挺累的,孩子哪來的暴躁脾氣。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談自己的感受,父母要是不耐煩,孩子覺得家長不尊重他而更加暴躁。

4、當孩子膽小怕事時,可能他缺乏安全感,沒人對他保護,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多帶他出去參加活動,多出去走走,多接觸一些人。

5、當孩子變得敏感多疑時,青春期孩子想法會更多,更在乎人家對他的評價,家長對孩子不要過多的去指責,少些打擊,更不要給孩子莫名的鄙視。

作為家長老師,是青春期的過來人,要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引導,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關愛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讓孩子平安度過美好的青春期。


一線老師


要正確應對,首先要有正確的看待視角:如果你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所有的狀況是問題,根本沒辦法正確應對。

我們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看青春期孩子的特點,也許你對青春期的看法就會不一樣:

首先,生理發育趨於成熟,對異性會有深刻的好奇,甚至心動,所以早戀狀況或者早戀傾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如果孩子有早戀的傾向,不要把他當成大事,越禁止孩子越覺得上癮。孩子有早戀的傾向,起碼說明他的性取向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他的生理發育是正常的,這是可喜可賀的。先理解孩子,再引導孩子以學業為重才有可能。

第二,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平衡,掌管理性的前額葉發育未成熟,而感受情緒的邊緣系統已經成熟。

所以這時候的孩子,他可以像大人一樣感受情緒,但卻無法像大人一樣分析、判斷、管理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我們可能想發火,但能剋制住,但孩子可能就會動刀子。我們鬱悶,會去找人聊天,但孩子可能就會想跳樓。

這種不平衡,決定了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很大,容易衝動,暴躁,可是他也是不由自主。

第三,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非常以自我為中心,貌似有一個假想的舞臺,自己就站在舞臺的中心。

所以如果你的觀點跟他不一致,他要麼是反叛,要麼就是把自己關起來。他希望理解,又不知道該怎麼和別人相處。同時又對別人的看法極其的敏感。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穿衣打扮很個性,而實際內心又是敏感的,在乎別人看法的。

第四,這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成熟,討厭別人的約束,會有很強的成人感。

如果父母還像小孩子一樣去管教他,他肯定要跟父母頂著幹。

同時嘮叨講道理這些方式對他也不適用,他已經很能明白道理,他期待的是更親密的關係。

正確應對學生的青春期,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少嘮叨多傾聽。

多聆聽孩子,聆聽的時候不評判,比如微笑的點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你們的關係就拉近了。

第二,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做主。

越有機會自己做主,孩子的主動性越強,領袖氣質也越強。

第三,照顧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會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支持。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沒有那麼重要,相反,同伴變得很重要。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的朋友好,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支持,和父母的關係就會更好。

總之,對青春期的孩子要更多的包容,給予更多的自由空間。這個時候不要再去管教他了,而要更多的放養。用你的人格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他,要相信孩子,孩子的力量會更容易綻放。

我是心理諮詢師蓮君,以上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


親子故事蓮君說


前有重慶巴蜀一高中生開學前因家長沒收手機跳樓自殺!

後有石家莊某小區一名12歲學生因為在家沒好好學習,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了下來。


關於青少年自殺,有如下數據供各位參考。

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

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重要。


這個階段如果孩子沒教育好,父母掙再多錢,當再大的官也沒用,你所擁有的不夠他幾年揮霍。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就是最好的例子,孩子長大了不聽話,甚至違法犯罪,當爹當媽的一輩子也不會省心。

做父母的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1. 教育要從小抓。青春期的孩子好不好教取決於小學階段有沒有把規矩定好,有沒有把習慣培養好。從小的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幾點。
  • 有原則
  • 多鼓勵
  • 以身作則
  • 多陪孩子運動,喜歡運動的孩子一般心態比較好。
  • 給孩子創造挑戰自我的機會。

2.如果錯過了小時候的教育,到了青春期要注意以下問題。

  • 母親要少嘮叨,多讓爸爸和孩子交流。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爸爸的肯定和鼓勵。
  • 這個時期很多孩子會出現叛逆的表現,但是不要擔心,這個正常的,只要他不學壞,沒必要批評他,適當提醒他就可以了。
  • 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思比較強,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不聽大人的意見,想自己嘗試。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表現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橫加干涉。這樣更容易導致孩子逆反

關於更多教育問題,可以去我頭條主頁查看。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就給我點個贊吧!


鄒智明微課堂


個人感覺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可以適當引導了,可以給青春期的孩子揭開神秘的面紗!避免一些孩子好奇,偷嚐禁果!導致不可挽救的傷害![思考]



小午視野


青春期是12―19歲這個年齡段,是兒童期向成年期過渡的時期,是身體發展的加速期,也是身心發展矛盾的高發期。如何正確應對學生青春期?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情緒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消極情緒體驗多,持續時間逐漸延長。像成人一樣體驗情緒,感受喜怒哀樂。由於煩惱、鬱悶、孤獨等消極情緒體驗增加。學習壓力,人際壓力加大,各種因素導致青少年學生產生許多情緒上的困擾。

二.情緒的表現方式從外在衝動性向內在掩飾性轉變。容易衝動,爆發快,強度大,而且不穩定。這個時期神經活動的不平衡、體內生理激素水平的改變。情緒任意發洩,影響與他人的關係。此時青春期的孩子,老師和家長琢磨不透孩子內心的真實情緒情感。

三.社會性情緒占主導地位。隨著認知結構的完善,社會經驗的豐富,以及想象能力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降低。與同伴自己的親密行為急劇增加。

四.情緒的結構更加複雜,情緒情緒能力得到發展。在兒童情緒不斷分化的基礎上形成複雜情緒,在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性,沒有真正的結構化。但是,青春發育期的生理變化引起了情感上的變化,情感的需要得到適當的釋放,才能獲得平靜。此時健康的真摯的友誼有利於相互促進,相互幫助。

瞭解了青春期孩子情緒特點,情緒不穩定,衝動、叛逆、動盪不安是他們典型的情緒特徵。我們就會理解、尊童和接納。正確的努力做到這三點:

一.關注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自認為已經獨立,很多話不願和父母說,但他的內心非常脆弱,一旦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就會揹負起巨大的心理壓力。父母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績,而是他的情緒。溫馨、寬鬆的家庭氛圍能有效幫助孩子緩解壓力。

二.傾聽是一種愛。教育孩子不但需要用嘴巴,更需要用耳朵。父母要尋找適合的機會與孩子談心,以親切友善的態度傾聽他的心聲。對於受到挫折的孩子,最好的幫助是讓她宣洩,讓他在父母關切的傾聽中把事情的經過和心中的委屈充分傾瀉出來。做到這一步,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另一半在於父母的分析和引導。充分訴說後,孩子一般會產生需求幫助的心裡期待,這是教育黃金時期,父母的分析和引導不可完全迎合孩子,而要實事求是,合情合理,這是教子成功的關鍵。

三、永遠不要把孩子成為“壞孩子”。有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或比較頑皮,就被老師同學稱謂“壞孩子”,這無疑是傷害孩子。這種挫折感對他的成長非常不利。父母要適當溝通,要對孩子負責任,要理解接納孩子。



好起點


孩子到了青春期,常常會爆發與父母的衝突。這種衝突有時候變得很嚴重,許多父母焦慮到無法入眠,白頭髮也在這個時候長出來來。

面對衝突,父母一定要記住一個事實:這個現象會過去的。

不錯,青春期與父母的衝突,無論看上去多麼嚴重,都是會過去的。到了二十多歲,孩子一旦成人,他們要麼和解,要麼放下,無論如何不會再跟父母鬧了。

想到這一切終究會過去,焦慮會不會覺得稍微緩解了一點?

那麼,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會跟父母有衝突呢?這個衝突的基礎是什麼?

「我是誰?」這是孩子在青春期必須面臨的問題。

無論這個答案是什麼,孩子都不願意這個答案是「我是我父母的翻版。」

我們去買東西,最喜歡買樣式獨特的衣服,限量版的手......


秦淮酒家i


對青春期的少年男女,必須正面應對並加以引導,對生理方面、性方面的知識不應當迴避,畢竟現在網絡發達,老師不教、不說,孩子們會在懵懵懂懂中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比如,在城鎮和農村中學,許多青春期學生因為對生理、性知識的缺乏,不知不覺中至女孩懷孕,最終導致雙方輟學,嚴重影響了義務教育的的推進,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md1010lb


如何正確應對學生青春期問題?

以下是我的一點經驗之談,在我的工作中擔任過中學生的班主任。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心理上的煩惱與困惑。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定的認知,並且很可能會因為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產生煩躁的情緒。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有許多的憧憬,然而學習上,或是在其他方面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很可能就會影響到情緒。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要經常暗示自己,就像初一的政治書上講的一種調劑情緒的方法——自我暗示法,要儘量做到能夠從容地應對問題,把問題看得淡一些。

青春期時,人際交往方面也值得關注。青春期的孩子還處於一個比較懵懂的時段,因此有時可能會不太在意出口的話是否得體,也可能會因為這樣使身邊的朋友流失掉。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時候都是和同學一起學習生活的,因此能有一個可以互相傾訴與傾聽的知心朋友很重要,在絕大多數時候,朋友能給你許多幫助。

總而言之,遇到煩惱與困惑時,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化解;第二步化解不了的可以找朋友、老師或家長幫忙;第三步應該學著積累應對這些情緒方法,從而在下一次遇到同樣事情時能從容應對。家長一定給青春期的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


101個王老師


關於孩子的青春期,是他們一生中最為危險和困難的一個人生成長階段。為此,對於孩子青春期的到來,還有已經處於青春期中的孩子時常發生的問題,讓很多家長頭疼和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是絕大部分家長都需要面對的大問題。孩子的青春期成為了孩子的叛逆期,這是家長們為了推卸責任給孩子們貼的標籤。

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同時,他們的身心都在飛速的變化,對於他們的身心變化,孩子自身也很難一時適應與接受,對自己的變化感到不適與焦慮,他們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這個時期更需要得到家長的關心與體貼。

而家長對於他們的身心變化不能正確對待,而是一味地嚴格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孩子一不留神就會得到家長的不滿、指責或者批評,對於孩子的心理與情感損傷很大,孩子只能給予反抗和抵制。

所以我認為,在孩子的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做為家長的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用心對待孩子的所有遇到和麵臨問題,耐心與孩子一起應對問題,給孩子心理上、精神上和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幫助,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心的環境,陪伴孩子一起走過這個非常的人生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