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人的僕從國有哪些?

輿地鏟史官


僕從國家還不少,但是沒有一個真正和德國並肩戰鬥到最後一刻,最後關頭都紛紛倒戈,倒是一些僕從國的志願軍在德國即將覆滅之際還在武裝黨衛軍中堅持戰鬥。畢竟,回去就是叛徒身份,不如選擇死戰。

前些年的一部電影《1944》(下圖),講述的就是德軍陣營中的,愛沙尼亞黨衛軍在對抗蘇軍的戰鬥中不斷撤退,最後幾乎全軍覆滅;而另一幫子愛沙尼亞青年則加入了紅軍,結果,東線波羅的海沿岸的戰鬥變成了愛沙尼亞人自己打自己。

總的來看,這些國家得分成幾類。

第一類:之前與蘇聯有過戰爭和領土糾紛,被蘇聯欺負過的,國際關係上有句老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比如之前提到的愛沙尼亞。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秘密條約,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劃入蘇勢力範圍,1940年這三國又被脅迫著正式加入了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德國軍隊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不少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主動與其展開合作,還積極“參軍入伍”,武裝黨衛軍中的愛沙尼亞師戰鬥力還是可以的。據統計,共有72000名愛沙尼亞人被徵入德軍。

但是,愛沙尼亞並不是納粹理念的忠實信徒,愛沙尼亞師更多的是為祖國的獨立而戰,不是為了所謂的“元首”,或者實現元首構建的“日耳曼尼亞”(類似於大歐洲共榮)。

所以,愛沙尼亞一看德國要垮,就趕緊倒戈。1944年11月蘇軍解放愛沙尼亞後,愛沙尼亞人再次組建軍隊加入紅軍參與對德國戰鬥,在二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夾縫中掙扎的小國,如果遇到窮兵黷武的惡鄰,其命運是最為悲慘的了。

再如芬蘭。芬蘭在北歐可不算是小國,但是被惡鄰蘇聯搞得雞犬不寧。三十年代末,蘇聯向芬蘭提出領土要求。想強行與芬蘭交換領土,以保衛蘇聯的國土安全——保衛列寧格勒外圍,在芬蘭不從的情況下,蘇聯就直接以戰爭解決了問題......這就是冬季戰爭,也叫蘇芬戰爭。(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蘇聯付出了巨大代價取得了勝利,國家聲譽也受極大的傷害,遠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但是芬蘭戰敗後被迫割讓了57000平方土地給蘇聯。自此,兩國埋下了血海深仇,到了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計劃,芬蘭為了收復失地,協同德國出兵,很多芬蘭青年也加入了武裝黨衛軍,後大多被編入北歐師。

北歐師袖標

事實上,芬蘭同納粹德國的合作就是想收復失地,他們打到蘇芬邊境處就停止了進攻。戰爭後期,德軍開始走下坡路,芬蘭又掉頭向蘇聯示好,蘇聯指示:讓芬蘭人將芬蘭境內的德軍趕出芬蘭。芬蘭又轉向去打了德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拉普蘭戰役。所以,國家利益驅使,理念本身沒有交匯點,芬蘭這樣的盟國算不上是鐵粉。

第二種,法西斯軸心國同盟,

比如意大利,還有東歐的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匈牙利,但是,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堅持到底的,到了1945年,德國只剩下了孤家寡人。

現在提到二戰中的意大利,往往被笑話為豬隊友。但客觀講,德軍中的武裝黨衛軍意大利志願兵作戰表現還是可以的,比如,由意大利人組成的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下圖),戰鬥力強悍,是意大利軍隊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在1943年意大利宣佈投降後,這些士兵作為鐵桿納粹,仍然持續戰鬥,並協同其他外籍武裝黨衛隊志願軍參加了德國本土作戰,抵抗到了德國滅亡的最後一刻。

第三種、一大群站錯隊伍的小國們。漫東線和崎嶇的南部戰線,有約50個師的僕從國軍隊與德軍並肩作戰,主要包括上午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匈牙利、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國。這些國家本想跟著德國撈點好處,攀個闊氣的老大。結果,到了後期也紛紛主動倒戈開始追隨蘇軍,戰後大多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小夥伴,華約組織和經互會成員。

巴爾幹半島的穆斯林黨衛軍在集體祈禱。他們來自德國黨衛軍第十三“彎刀”武裝山地師(the German 13th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帶著土耳其圓帽的巴爾幹穆斯林黨衛軍士兵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西班牙的弗朗哥法西斯政權並沒有明確官方出兵幫助德軍,也沒有加入軸心國,一直宣成自己為中立國。東線強悍的“藍色兵團”是屬於武裝黨衛隊的外籍志願軍系列,其成員都是以個人名義參戰的。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二戰中德國人的僕從國有哪些?這個問題可能很多朋友會有些誤解,覺得二戰時期的軸心國就德日意三個,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二戰期間,三個軸心國都佔領了大片其它國家的領土,而且在其中很多領土上都扶植了傀儡政權。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二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的國家也在二戰期間加入了軸心國陣營,幫助其作戰。而在歐洲,這些國家基本就是幫助納粹德國作戰,因此也就可以說是德國的僕從國了。


正式加入軸心國陣營的國家

在二戰期間,在歐洲除了意大利之外,還有六個國家也簽署了代表軸心國陣營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站在了德國一邊,幫助德國出兵作戰,或者給予其所需要的各種配合。而這六個國家如下所列:

羅馬尼亞王國

匈牙利王國

斯洛伐克共和國

保加利亞王國

南斯拉夫王國

克羅地亞獨立國

二戰時的不同陣營,其中藍色區域為軸心國及其僕從國區域


但其實在這六個“國家”裡,只有四個是在戰前就存在的,即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而且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在簽署了《三國盟約》幾天之後,就因為國內發生政變被推翻,之後的南斯拉夫政府其實是退出了軸心國陣營,只是很快南斯拉夫又被德國和意大利佔領。而斯洛伐克和克羅地亞兩個國家則完全是德國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之後扶植的傀儡政權。

保匈羅三國在軸心國陣營中的貢獻

而除南斯拉夫之外三個戰前就存在的國家都出兵幫助德國進行了作戰。保加利亞在一戰中也是最後失敗的同盟國的一員,在戰敗之後,保加利亞失去了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因此保加利亞人也和德國人一樣,普遍存在希望通過二戰來複仇的情緒。在二戰期間,保加利亞派兵參與了軸心國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軍事行動,但卻始終拒絕參與對蘇作戰。後來保加利亞空軍曾經對飛越其國境的英美轟炸機開火,但很快遭到猛烈報復,其首都索菲亞被轟炸,傷亡慘重。二戰後期保加利亞被蘇聯大兵壓境時退出了軸心國行列。

保加利亞軍隊開進馬其頓

匈牙利是除德日意三國之外第一個加入《三國盟約》的國家,而它也在德國對蘇開戰之前的一系列擴張行動中獲得了大量領土收益,從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那裡都得到了一些領土。蘇德戰爭開始之後不久,匈牙利派出50萬軍隊投入對蘇戰事,匈牙利全國僅有的5個野戰軍全部加入蘇德戰場,其中的第二軍在蘇德戰場上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不過1943年戰局逆轉之後,匈牙利政府曾試圖單獨和盟國媾和並退出戰爭,但德國人發現其意圖之後,派特種部隊抓獲了匈牙利國王的兒子,迫使匈牙利國王退位,在匈牙利另立了新政府。不久之後蘇聯紅軍佔領了匈牙利,部分匈牙利軍隊則撤到意大利和德國繼續對盟國作戰,直到二戰結束。

匈牙利軍隊在喀爾巴阡山

羅馬尼亞在二戰剛剛爆發時其實是英國的盟友。但因為英國對德國宣而不戰,羅馬尼亞周邊局勢幾乎很快被德國所掌控,並在德國主導的幾次領土變更中吃了大虧。1940年,羅馬尼亞國王任命親納粹的安東內斯庫為首相,轉投軸心國陣營。之後羅馬尼亞在軸心國入侵希臘、南斯拉夫和蘇聯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的跳板作用,同時羅馬尼亞還是歐洲少有的石油產區,在戰時軸心國所用的石油中有大約30%都來自羅馬尼亞。蘇德戰爭爆發後,大量羅馬尼亞軍隊也進入蘇聯作戰,先後參加了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等重要戰役,但最終在斯大林格勒遭受重創。

羅馬尼亞軍隊在斯大林格勒郊外作戰

1943年戰局逆轉之後,羅馬尼亞軍隊還曾在克里米亞擊退過蘇聯紅軍的登陸,最後在蘇聯重新奪取克里米亞之時,羅馬尼亞海軍還成功地將10萬羅軍和德軍撤到安全地帶,並因此被嘉獎。但在1944年8月,羅馬尼亞發生政變,投入蘇聯懷抱,並派出軍隊和蘇聯紅軍並肩作戰,曾參與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因為羅馬尼亞是軸心國在戰爭中最重要的兵力集結地,而且還通過提供石油為軸心國進行戰爭發揮了支柱性作用,所以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羅馬尼亞其實在二戰中至少發揮了和意大利相當的作用,也是軸心國陣營實際上的軸心之一。

二戰中的羅馬尼亞空軍機群

德國建立的傀儡政權及曾與其共同作戰的國家

除了上述幾個加入了《三國盟約》的軸心國成員外,德國在二戰期間還建立了另外幾個傀儡政權,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不過阿爾巴尼亞雖然被德國控制,但其政府卻拒絕將境內猶太人的資料交給德國,並且還幫助猶太人通過偽造假文件逃脫納粹追殺,這使得阿爾巴尼亞成為了二戰期間唯一經過德國佔領猶太人人數還增加了的國家。而塞爾維亞的傀儡政權則始終忙於和鐵托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作戰,並沒有在其它方面給納粹使上什麼勁。希臘的政權則基本完全是名義上的,實際一切事務都由德國和意大利人所掌控。

芬蘭軍隊走過被擊毀的蘇軍坦克

另外在二戰期間,芬蘭和伊拉克都曾經在不同的戰場幫助德國和盟國作戰,芬蘭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曾與德國並肩與蘇聯作戰,而伊拉克則曾經與英國作戰,並得到德國的大量援助。但最後這兩國都又投靠了同盟國陣營。

伊拉克軍官查看被摧毀的英軍大炮


除此之外,丹麥、西班牙和維希法國也都被認為曾在一定時期內幫助過納粹德國,但這些行動都沒有公開化,所以他們的身份還不能被說成是納粹的僕從國,雖然丹麥和法國其實都曾被德國所佔領,但之後都又建立了獨立於納粹的政府,在二戰期間都只是和其進行了外交協作,並未提供其它實質性的軍事幫助。


桃花石雜談


歐洲

獨裁政府有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保加利亞

傀儡政府有維希法國,克羅地亞獨立國,塞爾維亞救國政府,挪威王國,希臘王國,意大利薩羅政府,丹麥王國,阿爾巴尼亞,斯洛伐克

德國直接吞併的有比利時,荷蘭,奧地利,捷克,波蘭,法國

還有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幾個特殊的蘇聯加盟國(俄羅斯解放軍,黨衛軍哥薩克15騎兵軍團,黨衛軍14烏克蘭第一裝甲擲彈兵師,黨衛軍維京師愛沙尼亞團等等)

另外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瑞士,瑞典都是親德的

意大利是盟友(1939-1943)

亞洲

巴基斯坦,伊拉克

土耳其親德,中華民國親德(1939年之前)

非洲

意大利殖民地,維希法國殖民地國家,如利比亞、埃及、突尼斯等等

美洲

阿根廷,智利


德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


提起二戰中的軸心國,我們第一反應一定是德意志、意大利與日本這個鐵三角成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二戰中,有一批並不起眼的國家也充當了軸心國的附庸角色。


希特勒的忠實夥伴——羅馬尼亞

如果說希特勒的 “巴巴羅薩”計劃是一項絕密計劃,這是不恰當的。沒錯,他甚至都沒有告訴墨索里尼,但他告訴了羅馬尼亞的總統安東尼斯庫。當元首把進攻蘇聯的計劃告訴安東尼斯庫時,這位羅馬尼亞領袖堅定地回答:“我肯定會支持你的。”他甚至興奮地喊道:“如果要打斯拉夫人,你永遠可以依靠羅馬尼亞!”
圖/二戰中的羅馬尼亞軍隊


這個自稱是羅馬人後代的國家(事實上祖先的確是來自羅馬殖民者)在1940年遭到了蘇聯的侵略,丟失了比薩拉比亞地區,這讓這個羅馬尼亞對於蘇聯有著切膚之恨。因此,羅馬尼亞的領導人不僅主動率軍協助德國作戰,甚至承擔德軍的所有過境費用。


奧匈帝國的美夢——匈牙利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匈牙利幾乎失去了70%的土地和人口,淪為東歐一個小國。重新修訂《凡爾賽條約》和收復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統治過的所有領土,恢復奧匈帝國時期的榮光,是每一個匈牙利人心中的渴望。與羅馬尼亞稍有不同的是,匈牙利對於加入軸心國的熱情並沒有多高——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特蘭西瓦尼亞地區(被羅馬尼亞奪走)上面。因此,匈牙利在戰爭中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們希望自己在戰爭中獲得的德國的軍事支持,卻暗中保存實力,力圖在羅馬尼亞國力大損後從其手中奪回自己的領土。
圖/二戰中的匈牙利裝甲部隊


牆頭草——保加利亞

二戰爆發後,保加利亞國王鮑里斯三世發表聲明說,“保加利亞人肯定會站在德國一邊”。然而,由於斯拉夫民族的特性,保加利亞並不希望跟斯拉夫老大哥蘇聯鬧翻。因此,在德國與蘇聯之間,他們力圖保持一個相對緩和的局面。不過,到了1941年3月1日,希特勒描繪出的一幅美好藍圖,他向鮑里斯三世保證說:“只要保加利亞允許德軍過境,通往愛琴海的出潛口就是你們的啦。”
圖/ 鮑里斯三世(左)與希特勒


面對希特勒的美好藍圖,在聯想到可以借德國人之手解決自己國家的死敵——希臘人。這位保加利亞國王最終同意德國軍隊過境,並同意加入軸心國。

圖/二戰中的巴爾幹


德國在巴爾幹的戰略可謂十分成功,希特勒並沒有動用軍事力量,而是利用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情緒與利益訴求分而治之,最終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參考文獻:1. 陶力著,帝國蒼穹 二戰東線德國僕從國空戰史,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

2. 陳咸寧著,二戰秘史之從大不列顛到巴爾幹,河南文藝出版社,2011.

歷史研習社


主要就是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這四個國家是二戰中德國的主要僕從國,當然他們加入納粹陣營的動機以及作戰的積極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他比如挪威,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克羅地亞獨立國這樣的是被德國征服後的傀儡政權。他們的政治立場是被德國完全操控的。


(克羅地亞獨立國國旗)


(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首先是芬蘭,蘇聯的入侵最終使得芬蘭倒向了納粹德國,這就是1939年的蘇芬戰爭,也被稱作冬季戰爭。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把防禦的戰略重心轉移到西北部。他尤其擔心列寧格勒的安危,因為其距離當時的蘇芬邊界只有32公里,如果英法德等國利用芬蘭為跳板,會給蘇聯帶來巨大的威脅。在決定動武之前,蘇聯提出了一系列交換領土的方案和領土租借方案,但都被芬蘭拒絕了。最終蘇聯在付出不小的代價後取得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以及其他一些島嶼。這場戰爭讓蘇聯受到指責並被國際聯盟開除。

當德國對蘇聯宣戰後,芬蘭也加入了軸心國陣營開始了作為冬季戰爭延續的繼續戰爭。在1941年8月收回失地後芬蘭卻繼續和蘇聯作戰,而這也使得德國的潛艇部隊可以以波羅的海作為基地。最終德國在愛沙尼亞戰敗後,芬蘭就忙著和蘇聯締結了和約,這是雙方都希望的。

其次是羅馬尼亞,他也是一個類似德意日的法西斯政權,安東內斯庫就是當時羅馬尼亞的軍事獨裁者。
(安東內斯庫和希特勒)
在1940年10月允許50多萬德軍進駐羅馬尼亞,並在11月23日正式加入了德,意,日三國同盟。在蘇德戰爭期間充當了德軍的幫兇。在德國的僕從國中,羅馬尼亞的分量絕對夠重。其豐富的小麥和石油為德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羅馬尼亞的軍隊規模也相對比較龐大。在1941年7月末,羅馬尼亞軍隊收復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並且繼續追隨德軍向蘇聯推進,可以說其是二戰東線戰場上德國最重要的盟友。在1941年的冬季攻勢過去後,希特勒決定向其他軸心國徵召部隊,在第一波的徵集中,羅馬尼亞27個師,匈牙利13個師,意大利9個師,被操控的斯洛伐克2個師,西班牙1個師,而這52個非德國師佔了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同樣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羅馬尼亞第三和第四軍團被蘇軍突破,局勢開始扭轉,但安東內斯庫還是繼續支持納粹德國,最終被王室和羅馬尼亞共產黨推翻。

第三是保加利亞,保加利亞當時的統治者是國王鮑里斯三世,其同樣是獨裁政權的代表。

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不一樣,前者的獨立性相對保留的更早些,羅馬尼亞的經濟和工業很早實際上已經受德國操控了。

而保加利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是參與對希臘和南斯拉夫的分配,為德國提供糧食,侷限於巴爾幹的利益,並沒有參加對蘇聯的進攻。

保加利亞國內的政治立場比之羅馬尼亞更加混亂,國王開始時也是搖擺不定。而納粹德國為了進一步籠絡保加利亞,更是將羅馬尼亞的南多布羅加地區送給了他。到了1940年,巴爾幹甚至西歐和中歐的大陸已經幾乎是軸心國勢力的天下,最終在1941年3月德國的威逼利誘下加入了軸心國陣營。最終鮑里斯三世死後,在1944年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人民爆發起義,流放了末代國王西美昂二世。

第四是匈牙利。匈牙利可以說是在一戰就和作為協約國的英法俄結下了樑子,在一戰後的《特里阿農條約》簽訂後,匈牙利被挖走了7成的領土和6成的人口,所以二戰時指望他們親近同盟國也實在是有些不現實。

本來匈牙利在一戰後是從奧匈帝國中獨立出來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但之後又在十月革命俄國人的影響下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不過之後受到了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圍攻而顛覆,最終霍爾蒂的法西斯政權上臺,作為海軍上將的霍爾蒂在1920年成為了王國攝政並開啟了24年的統治。霍爾蒂本身就有反共理念,並且選擇了和納粹德國交涉,因為他感覺蘇聯的胃口和野心更龐大。



希特勒為了將匈牙利和自己捆綁得更緊,和對待保加利亞一樣,使出了很多誘惑,比如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以及將羅馬尼亞的半個特蘭西瓦尼亞割給了他,當然之後又還了回去。在蘇德戰爭中,和羅馬尼亞一樣,匈牙利同樣有軍隊追隨。當然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之間的矛盾也讓希特勒很頭疼,所以他不能將這兩個國家的部隊放在一起。同時匈牙利人的獨立意識和自尊也使得他們反感德國人的指揮。到了戰爭末期,由於軸心國失利,霍爾蒂便想單獨和同盟國議和,被納粹德國的黨衛軍活捉過去,戰後被釋放。


大唐安西節度使


二戰德國的僕從國分別為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芬蘭,斯洛伐克和克羅地亞,日本的僕從國為泰國,其中軸心國集團為德意日羅保匈斯克,但斯洛伐克和克羅地亞是德國的傀儡國,不能完全代表希特勒的盟友或僕從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