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論語》背後的故事:他是孔子學生,卻向孔子的改革投了反對票

在《論語》為政篇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分別向孔子詢問“孝”。對孟懿子,孔子的回答只有兩個字“無違”,就無多言語,可他卻將“無違”的解釋說給了給他駕車的樊遲。這就讓人覺得奇怪了,為什麼孟懿子會享受“特殊待遇”呢,於是我翻閱《史記》和《左傳》去了解孟懿子的人生。


《論語》背後的故事:他是孔子學生,卻向孔子的改革投了反對票

孟懿子,魯國大夫,三桓中孟氏的宗主。這裡要先簡單介紹一下三桓的背景知識:周朝建立之後,照例分封諸侯,比如我們熟悉的姜太公姜子牙就受封齊國,而周公旦受封魯國。魯國到了魯桓公這一代,他也給兒子們一塊地方做為封地,且封為大夫,參與國家政事。而其中的慶父、叔牙、季友及其後代不斷做大,以至於大到可與魯國國君爭權,控制魯國內政。歷史上稱這三支為三桓。

孟懿子的父親去世時讓孟懿子去向孔子學習,拜孔子為師。《史記》孔子世家篇是這樣記載的: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餘口。”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可是孟懿子這個學生卻在關鍵時刻拆了孔子的臺,讓孔子的“墮三都”政策功歸一潰。孔子52歲的時候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一定程度上相當於宰相的職級。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向魯定公提出了期圖加強魯國中央權力、貫徹“禮”的思想的“墮三都”政策,得到了魯定公的強烈認可。“墮三都”的政策執行起來雖然十分艱難但還是進行著,可是,孟懿子卻聽從了家臣的意見公開反對孔子“墮三都”的政策,並加以抵制,最終導致“墮三都”的流產,孔子的這次改革宣告失敗,孔子也在不久之後離開魯國。

受本人閱歷所限,文中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