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抗戰時期,隨著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不斷高漲,許多熱血青年都走向抗日前線,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奮鬥,大後方的知識青年,也以各形式宣傳抗戰,團結民眾儘自己的力量。

閬中是川北重鎮,文化底蘊原本深厚,又值北方淪陷,許多學校機關內遷,使人材齊聚,更増添了古城的文化氛圍。當時國民黨潘文華的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與其子潘清洲的巴山警備司令部均先後設在閬中,許多進步的青年軍官,軍中的文藝骨幹也彙集閬中。在潘部還有共產黨南方局的秘密電臺,他們把前方的抗戰形勢,解放區的民主思想介紹給後方的民眾,並通過《燈籠報》這一閬中獨特的宣傳形式在古城最繁華的東門口進行宣傳。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回族老人像 素描 何海東

國立四中也是從淪陷的河北遷到閬中的,他們不但給閬中的抗戰帶來了新生力量,也給閬中的教育文化帶來了新鮮血液,還給閬中引進了如水彩畫、木刻、話劇、京劇等藝術表演形式,豐富了古城民眾的文化生活。後又有許多像豐子愷這樣的文化名人也流亡至此,他們搞演出、辦展覽、舉行書畫義賣就更提高了閬中人民的欣賞水平,同樣也激勵了閬中熱愛藝術的青年,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向更高的目標奮鬥。

在這種形勢下閬中慢慢形成了一個以何海東、陳鼎銘、戴哲民、簡文樵、趙蘊玉、張克仁等前輩為代表的書畫及藝術群體,他們經常匯聚一起,切磋技藝、討論繪事、舉辦展覽、集體創作。

後又聚集了一批音樂、戲劇人材,成立了星六晚會,在一起教習清唱京劇,並組織有學生參加的演出隊伍,公演話劇《日出》、《雷雨》,京劇《竇娥冤》、《女起解》、《反徐州》等劇目,這就是閬中的藝術沙龍。

由於他們的年齡相近,志趣相投,政治思想也很相投,在這個沙龍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都取得較大成就,並帶動許多青年走上了追求藝術的道路,在閬中的文化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閬中歷來學習中國畫的人多,學習西畫的人少,戴哲民(畢業於上海藝專)、張克仁(畢業於四川藝專,曾就讀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是他們把藝術院校的教學與學習方法帶回閬中,把水彩、素描寫生、木炭粉畫人像的技法也帶回閬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並與國立四中喜歡藝術的師生產生共鳴,備受推崇。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竹林瓦雀 國畫 戴哲民

張克仁老師又接受國畫寫意的筆法用於木炭肖像,人的面部用細筆素描處理明陪結構,用濃淡墨處理衣服及飾品,把那些綢緞團花,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當時的圈內十分讚譽,都非常欣賞張老師這一創新技法。這個群體就是這樣相互學習,認真探索,中西畫法相互借鑑,取長補短。

何海東是學國畫的,他又向張克仁等學水彩、素描,並用於教學,而張是畫西畫的,又向何海東、趙蘊玉學國畫。何海東將素描、水彩寫生技法用於教學很受歡迎。雕塑家馬長輻先生便是受其影響而走上藝術道路的,當年何老師送他的一盒英國馬利牌水彩雖已乾枯數十年,至今仍被他保留,以作永久紀念。

當時的閬中十分閉塞,很難買到石膏頭像之類的器材與用具,要掌提素描人體結構十分困難。張克仁老師從一考古工作者處得到一個新疆出土的中亞人頭骨,把它帶回閬中供大家一起學習研究,此頭骨色如象牙十分可愛。而張的母親虔誠信佛,揹著兒子將頭骨掩埋於後院柚子樹下,張知道後又倫倫取出藏於箱內,後隨張帶到重慶。文革中還引出一段風波,造反派總要張交待命案,文革後張將頭骨轉送一位外科醫生作醫學之用,真所謂:物盡其用。

趙蘊玉老師在成都師從大風堂張大千先生,從大千處臨回許多山水、人物、花鳥畫稿。其中包括部分敦煌壁畫的稿子,趙也從不保守,讓閬中的愛好者、青年學生盡興把玩,認真臨,共同提高。王義超、黃丹、劉義祿、劉義凱、楊兆涵、胥鴻釗等青年都先後觀摩過這些畫稿、可謂廣為流傳,深深影響了一代學子。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秋趣 國畫 趙蘊玉

簡文樵,是著名畫家也是畫虎名家張聿光的得意弟子,早年畢業於上海藝專,後流寓閬中,任閬中絲業公司稽核。簡將所珍藏的張聿光的雙虎圖拿出來讓大家參觀學習。此畫構圖新穎,用筆瀟灑、設色簡潔精到,都認為是一張好作品,何海樂、張克仁認真研究後各臨一幅,保留至今,現觀他們的臨摹作品,便能看出當時治學嚴謹的態度。簡文樵1949年9月罹難於重慶“九・二”火災,消息傳來,閬中畫友十分悲痛,趙蘊玉、王義超均寫詩悼之。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張聿光雙虎圖

王義超的詩曰:“海內鼓鼙震三巴,戎馬關山殘照斜;不意渝州風火急,空使孤鴻泣宜沙;驚人消息頻傳來,總憶噩夢原非真;誰知風火無極處,天涯何地賦招魂;思君雲夢我在蜀,忘年相知逾相絕;丹青縱談音猶在,漫天風火送君別;風火豈是天上來,萬家廬舍總成灰;何日何計蒼生苦,原野厭肉是良才;吁嗟乎!殺人如麻自春風,功名多就血肉中;生靈豈應長難苦,引領揮淚問天公。”可見這個群體中,人與人的感情之深厚。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閬苑晨曦 水彩 張克仁

在這個藝術沙龍中,大家無門戶之鑑,高低之分,互相取長補短,這種學風一直影響著閬中後來的學風。受其影響,從閬中走出了許多藝術人オ。趙蘊玉是全國著名的國畫家,張克仁是著名畫家、出版家,後輩馬長輻也成為著名雕塑家,國立四中的學生像李畹(女)、哈瓊文、陳伯納也都成了中國的名畫家。

藝術是相通的,前輩們的藝術愛好也是多方面的,他們在音樂、戲劇方面頗有才華。為豐富閬中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好地宣傳抗戰和民主思想,他們又組織了星六晚會即每週星期六在一起聚會活動一次,地點在鹽市口熊家院子,以教習京劇為主,並由潘部出面從成渝請來鼓師,各行當演員、票友,幫助提高晩會的水平國立四中也有師生加盟,就形成了一個能演大劇目的陣容。

除平時舉辦京劇坐唱外,節假期間還演出《突娥寃》、《玉堂春》、《反徐州》等一些反映民間疾苦,貪官賣法,百姓反對異族統治的大劇目,以激勵民眾的抗戰激情。閬中民眾平時只知道川劇,這一新劇種的引入,一時轟動動城鄉,使大家耳目一新,加之臺上的演員又都是平時最為熟悉的閬中文化名人,更是令人喜聞樂道,中國當時有梅、程、張、尚四大名旦,老百姓也戲稱閬中有張(克仁)、趙(蘊玉)、何(海東)、敬(可珍)四大名旦。數十年過去了,這段歷史至今被傳為佳話。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秋卉圖 國畫 簡文樵、何海東、趙蘊玉、張克仁合作

特別是趙蘊玉,形象清秀,本人又是仕女畫家,對化妝造型,服飾穿戴十分考究。他扮的劇中人十分漂亮,許多觀眾都難以想象。趙老也曾有“誰識嬋娟是文郎”的詩句戲之。當時演出盛情空前,並對外售票,王義超老師便是當年的義務售票員。

張克仁早年曾就讀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受業於歐陽予倩,曹隅等戲劇大師門下,後又入四川美術專科學校,他不但把西畫引入閬中,還把話劇引入閬中,他又是早期的中共地下黨員,把革命的火種也帶到閬中,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團結青年學生爭取民主,組織學生中的文藝骨幹,排演話劇《日出》、《雷雨》等進步劇目,這也是閬中古城第一次知道話劇這一藝術形式,其影響深遠。

孕育出“大家”,閬中四十年代的藝術沙龍

1945年7月,閬中的國立四中“衝鋒號”劇團演出《雷雨》

正是這個藝術沙龍的存在,正是這些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更增加閬中文化底蘊的厚重感,他們的學風影響著下一代,他們的作品與人品將永遠留在閬中人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