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黄腊


演义中,公元2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正史上为第五次),兵出祁山,占领渭水南岸,与魏军隔河对峙。这一战,司马懿屡战屡败,形势对蜀汉一片大好。尤其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被困上方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火灼烧,几乎绝望。

如果不是天不佑蜀汉,突降大雨,司马懿及其魏军就交代在上方谷了。有三国迷们提出疑问,天降大雨时,为什么诸葛孔明不放箭?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如下。

其一,孔明没必要放箭,如果没有这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必死无疑。上方谷地势险要,里面堆积大量干柴,只需放火箭,将其引燃,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放箭了。诸葛亮为司马懿及其魏军选定的埋葬之地上方谷,谷口仅能容纳少数人员出入。他从四周高处放火箭,司马懿父子插翅难逃。

诸葛孔明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借东风火烧赤壁。这次,他失算了,只算出司马懿能中计进入上方谷,自己的火攻之计也确实可行。然而,他没想到天不佑蜀汉,“天命在魏”,自己的绝佳之计被一场大雨给浇灭了。这一场大雨偏偏早不来,晚不来,在火烧上方谷之际突然降落。这场雨对于司马懿真的是及时雨,而对于诸葛亮无异于晴天霹雳。诸葛亮看到这一场大雨,知道司马懿即将脱困,自己大势已去,再放箭射杀魏军意义不大。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其二,孔明没有准备大量弓箭。诸葛亮连年北伐,几乎耗干了蜀汉的国力,尤其是军事物资,异常匮乏。而蜀汉制造业远不如曹魏发达,像箭矢等消耗品用一支,少一支,补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如果诸葛亮将仅剩的箭矢消耗完,他只能当魏军的活靶子,拿什么和魏军交战。因此,魏军可以毫无顾忌地放箭,而诸葛亮却不能。这就是富人和穷人的区别。

如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一个晚上借来十万支箭。这时,曹军的箭矢就像不要钱似的,无限供应,只求消灭敌人。这是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蜀汉的制造业非常薄弱,如果无所顾忌地使用箭矢,几天就耗没了。蜀汉由于缺乏大量箭矢,箭矢是不会被浪费的,得省着用。此次上方谷火烧司马懿,本来已经十拿九稳,由于行军仓促,诸葛亮准备大量箭矢以备不时之需的可能性不大。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

其三,即使诸葛亮准备了大量箭矢,也消灭不了司马懿及其魏军。此时的上方谷,天上倾盆大雨,地上烟雾弥漫,极大地干扰了弓箭手的视线。再好的弓箭手,也无法在此环境中射中目标。魏军大都有战甲,护住要害位置,再加上距离遥远,蜀汉的弓箭杀伤力有限。即使诸葛亮准备好大量箭矢,万箭齐发,能消灭多少魏军?或许能消灭一部分,这和诸葛亮的全歼魏军初衷背道而驰。

此时,天降大雨,挽救司马懿于危难之间,司马懿及其魏军犹如重获新生,自然趁此机会奋勇杀出,外面还有张虎、乐琳领军接应。而围困上方谷的蜀汉军队只有马岱等少数军队,拦不住司马懿大军。你想,面临必死之局,突然有转机,能活命,魏军人人奋勇,蜀汉军队拦不住很正常。

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琳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

总结: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上方谷之战,本来十拿九稳,却没料到突降大雨,将自己为魏军准备的大火给浇灭,同时浇灭了自己的一腔复兴汉室之心。当时,他看到大雨,心慌意乱,已经失去方寸,因此没有下达放箭命令。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诸葛亮根本不想杀司马懿!诸葛亮也杀不了司马懿!

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眼见着司马懿就要葬身于此,可是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成功躲过一劫!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也许很多人要问为啥诸葛亮当时不放箭呢?万千弓弩手齐放箭,唰唰——一阵乱箭齐发,射司马懿一万个透明窟窿,司马懿不就死了吗!为什么聪明一世的诸葛亮,偏偏这个时候就一时糊涂呢?其实依青梅煮史推测,其原因有三。

首先,放箭也不杀死司马懿。

其实当时就算是万箭齐发,也不杀死司马懿!当时的弓箭制作技术已经算不错的了,可是那也是弓箭,并不是现在的枪炮,古代百步穿杨的箭术已经是罕见了,再远的话箭在空中就会发生偏移,加上下雨天气,强风与降雨都会影响弓箭,就算能射准司马懿,那也杀不死司马懿!科学技术跟不上,怪不得其他。

其次,天命不可强求

古人做事都讲究一个天命!当时诸葛亮让魏延等人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眼看就烧死司马懿,可是天降大雨,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所以在诸葛亮看来,这是天命!也许是诸葛亮命不该绝,诸葛亮再牛,可是也不能跟上天作对,所以也只能作罢。

最后,诸葛亮不想杀司马懿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和司马懿是魏蜀两国的依靠,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两人惺惺相惜,既互相忌惮又相互依靠,所以诸葛亮没有放箭杀司马懿。这才有了诸葛亮不想杀司马懿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不放箭的原因。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探讨!


青梅煮史


火烧上方谷,可谓是“烧”得诸葛亮心灰意冷,郁郁而终!其实那场大雨还真不一定能救得了司马懿,据小说描述,时诸葛亮以诱敌之计将司马懿引入绝地“葫芦口”并断其归路,想将司马懿活活烧死谷中,虽然后来火攻之法为天雨所破,但凭借居高临下之势,一声号令万箭齐发,恐怕司马父子还是难逃一劫。那么在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诛杀司马父子的机会呢?只因这场大雨却浇灭了诸葛亮心中的复国之“火”。

火烧上方谷,天意助司马

我们先简单说说“火烧上方谷”的来龙去脉。

上方谷一战,诸葛亮以粮草作为“钓饵”,终于引得龟缩于城中的司马懿出战。早在此前,诸葛亮曾造木牛流马巧取了司马懿不少粮食,为此司马懿没沉住气,后为诸葛亮所破,自己还差点被廖化给生擒,此后便坚守不出了。

双方相持了一段时日,时司马懿军中粮草紧张,一日司马懿的军士捉得了蜀军数人,便向被俘的蜀军士兵询问蜀军军情,谁知蜀兵有意无意的向司马懿透露了一个重大军情,那便是蜀军的粮草都屯在了上方谷。司马懿听闻此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立即决定进攻,因为拿下粮草就相当于拿下了蜀军命脉,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大军佯攻祁山,自己则率精锐部队杀奔上方谷,直取诸葛亮屯粮之地。

不过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这竟是诸葛亮谋划已久的诱敌之计。原来诸葛亮事先早已命士兵在上方谷布置好火药,油,就等司马懿大军杀入谷中。果不其然,司马懿大军一进入上方谷,谷口便被蜀军拦断,随之诸葛亮一声令下,上方谷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司马懿大军已成瓮中之鳖,正当司马懿欲拔剑自刎之时,忽天降大雨,不一会儿,山谷中的大火便全部熄灭。司马大军也由此军心大振,得以杀出重围。

见此情景,诸葛亮内心悲愁交加,只是轻声叹惜了一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于是任由司马懿败去,也不下令蜀军追击!

知天易,逆天难,天意难违

时诸葛亮为何放弃了对魏军的追杀呢?只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诸葛亮心中那团复国的“熊熊之火”已被彻底浇灭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之所以设计了这个情节,也无非表达了两重含义:

其一:司马家族乃天命所归,命不该绝。

其二:暗示了诸葛北伐是逆天行事,终将功败垂成。

而这一情节的完美之处则是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无奈和悲情,让人引起共鸣!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这个问题问的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结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然后司马懿父子趁机杀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读者看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大火烧不死司马懿父子,而司马懿父子又被困在了上方谷,出口每次只能一人一马经过,为何诸葛亮不让人放箭射死司马懿父子及魏军呢?

其实这个疑问不难解释,只要了解诸葛亮设计的此战的战术,就会知道,司马懿如果不被火烧死,肯定能逃出生天。

诸葛亮六出祁山走到上方谷,定下歼灭司马懿之计。

话说诸葛孔明前五次出祁山,都没得到好处,为了完成刘备留下的统一大业,也或许为了转移蜀国内部矛盾,诸葛亮又六出祁山。

结果诸葛亮在祁山扎寨之后,首战北原就失利,折了一万多人马。然后诸葛亮又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引得司马懿来劫寨,杀了司马懿一个回马枪,算是扳回一局。

但是,在此之后,任凭诸葛亮派蜀军如何搦战,司马懿就是坚壁不出。

蜀军粮草有限,不得不速战速决,于急得诸葛亮只能天天让人推着他看地理环境,以求找到打败司马懿之策。

谁知道,天助我也,诸葛亮终于找到一个绝佳地形,它就是上方谷。

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馀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

于是诸葛亮微微一笑,定下擒杀司马懿父子之计。

诸葛亮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计策。

司马懿不是任凭诸葛亮百般挑逗,仍然不出寨应敌吗?他就是看出来诸葛亮带领的蜀军粮草不能持久。

于是,诸葛亮定下的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战术就是出自粮草。

诸葛亮认为,你司马懿想扛到我粮草不足,自动退兵,我偏不,我就骗一骗你。

于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往祁山大寨运送粮草。

司马懿立马慌了,让人劫了几个木牛流马回来,一看,这玩意是全自动的,还能爬山,不耗费人力,那么蜀军的粮草岂不是源源不断的运来,那蜀军有了粮草,自然不会退兵喽。

其实这是诸葛亮计策的一步,故意让司马懿劫走的。

接着,诸葛亮就让蜀军去魏国的地盘种地,也不骚扰魏国的老百姓。

司马懿一看,更加着急忙慌了。

你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也只是为了打持久战,你现在都开始在这一带种地了,难道你还想在这里安家,赖着不走了不成?

而且,诸葛亮已经派人给东吴的孙权送了计策,孙权带领三十万大军进攻魏国长江沿线城市。司马懿不得不出战了,否则,魏国朝廷那里他也不好交代。

结果,司马懿慢慢的中了诸葛亮的计策。

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战术安排。

前面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和屯田种地,逼得司马懿不得不出战,那怎么才能引得司马懿进入葫芦谷呢?

诸葛亮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派人用木牛流马到葫芦谷运送粮草,而且故意多次让魏军劫走,通过被抓的蜀国小卒之口,告诉司马懿,我诸葛孔明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葫芦谷里。这是告诉司马懿,蜀军的粮草在葫芦谷,引诱司马懿来劫粮草。

第二步,安排马岱在葫芦谷设埋伏。

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

第三步,诸葛亮又派魏延领少量军去打司马懿,只许败,不许胜,然后把司马懿引到葫芦谷里。司马懿为了劫蜀军的粮草,必然会进葫芦谷,此时诸葛亮大计将成。

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分析一下诸葛亮战术的漏洞。

事情果然像诸葛亮预测的一样,司马懿带领军马进入了葫芦谷,然后蜀军火烧上方谷。

结果,司马懿父子差点被烧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司马懿父子终于杀了出去。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战术漏洞。

一,为了引诱司马懿进上方谷,魏延只带了少量军马,所以司马懿才敢追赶魏延。

二,断后路的马岱只有五百左右军马,守住谷口,诸葛亮太相信自己了,根本就不会想到会有大雨,结果这五百兵马被魏国的援军冲散了,葫芦谷口被魏军占领。

三,为了让司马懿相信葫芦谷是蜀军粮草重地,诸葛亮根本就没在葫芦谷两旁的山上埋伏大军。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

那两边山上放的都是什么呢?是干柴,为了烧司马懿父子和魏军用的,也许只有少量小兵埋伏在一旁,只负责往下滚动干柴、点火和放火箭。

通过以上诸葛亮三个战术漏洞来看,蜀军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大雨,所以根本就没准备大量的弓箭手,只有一些放火箭的,人数不会太多。

所以,如果有人问,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你告诉他,葫芦口内和两旁山上没多少蜀军,哪来的人放箭???

天降大雨,就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西堤君


这个问题问的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结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然后司马懿父子趁机杀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读者看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大火烧不死司马懿父子,而司马懿父子又被困在了上方谷,出口每次只能一人一马经过,为何诸葛亮不让人放箭射死司马懿父子及魏军呢?

其实这个疑问不难解释,只要了解诸葛亮设计的此战的战术,就会知道,司马懿如果不被火烧死,肯定能逃出生天。

诸葛亮六出祁山走到上方谷,定下歼灭司马懿之计。

话说诸葛孔明前五次出祁山,都没得到好处,为了完成刘备留下的统一大业,也或许为了转移蜀国内部矛盾,诸葛亮又六出祁山。

结果诸葛亮在祁山扎寨之后,首战北原就失利,折了一万多人马。然后诸葛亮又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引得司马懿来劫寨,杀了司马懿一个回马枪,算是扳回一局。

但是,在此之后,任凭诸葛亮派蜀军如何搦战,司马懿就是坚壁不出。

蜀军粮草有限,不得不速战速决,于急得诸葛亮只能天天让人推着他看地理环境,以求找到打败司马懿之策。

谁知道,天助我也,诸葛亮终于找到一个绝佳地形,它就是上方谷。

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馀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

于是诸葛亮微微一笑,定下擒杀司马懿父子之计。

诸葛亮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计策。

司马懿不是任凭诸葛亮百般挑逗,仍然不出寨应敌吗?他就是看出来诸葛亮带领的蜀军粮草不能持久。

于是,诸葛亮定下的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战术就是出自粮草。

诸葛亮认为,你司马懿想扛到我粮草不足,自动退兵,我偏不,我就骗一骗你。

于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往祁山大寨运送粮草。

司马懿立马慌了,让人劫了几个木牛流马回来,一看,这玩意是全自动的,还能爬山,不耗费人力,那么蜀军的粮草岂不是源源不断的运来,那蜀军有了粮草,自然不会退兵喽。

其实这是诸葛亮计策的一步,故意让司马懿劫走的。

接着,诸葛亮就让蜀军去魏国的地盘种地,也不骚扰魏国的老百姓。

司马懿一看,更加着急忙慌了。

你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也只是为了打持久战,你现在都开始在这一带种地了,难道你还想在这里安家,赖着不走了不成?

而且,诸葛亮已经派人给东吴的孙权送了计策,孙权带领三十万大军进攻魏国长江沿线城市。司马懿不得不出战了,否则,魏国朝廷那里他也不好交代。

结果,司马懿慢慢的中了诸葛亮的计策。

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战术安排。

前面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和屯田种地,逼得司马懿不得不出战,那怎么才能引得司马懿进入葫芦谷呢?

诸葛亮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派人用木牛流马到葫芦谷运送粮草,而且故意多次让魏军劫走,通过被抓的蜀国小卒之口,告诉司马懿,我诸葛孔明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葫芦谷里。这是告诉司马懿,蜀军的粮草在葫芦谷,引诱司马懿来劫粮草。

第二步,安排马岱在葫芦谷设埋伏。

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

第三步,诸葛亮又派魏延领少量军去打司马懿,只许败,不许胜,然后把司马懿引到葫芦谷里。司马懿为了劫蜀军的粮草,必然会进葫芦谷,此时诸葛亮大计将成。

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分析一下诸葛亮战术的漏洞。

事情果然像诸葛亮预测的一样,司马懿带领军马进入了葫芦谷,然后蜀军火烧上方谷。

结果,司马懿父子差点被烧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司马懿父子终于杀了出去。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战术漏洞。

一,为了引诱司马懿进上方谷,魏延只带了少量军马,所以司马懿才敢追赶魏延。

二,断后路的马岱只有五百左右军马,守住谷口,诸葛亮太相信自己了,根本就不会想到会有大雨,结果这五百兵马被魏国的援军冲散了,葫芦谷口被魏军占领。

三,为了让司马懿相信葫芦谷是蜀军粮草重地,诸葛亮根本就没在葫芦谷两旁的山上埋伏大军。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

那两边山上放的都是什么呢?是干柴,为了烧司马懿父子和魏军用的,也许只有少量小兵埋伏在一旁,只负责往下滚动干柴、点火和放火箭。

通过以上诸葛亮三个战术漏洞来看,蜀军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大雨,所以根本就没准备大量的弓箭手,只有一些放火箭的,人数不会太多。

所以,如果有人问,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你告诉他,葫芦口内和两旁山上没多少蜀军,哪来的人放箭???

天降大雨,就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初夏柠檬6


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下埋伏,诱骗司马懿进入其中,然后放火烧司马懿大军,结果就在熊熊大火要死烧司马懿父子时,一个炸雷在天空炸响,随即普降大雨,很快满山满谷的大火被浇灭,身处绝境的司马懿父子如获大赦,立即带兵杀出上方谷。那么,在山顶观战的诸葛亮见此情景并没有下令放箭射死老对手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为啥?

第一是距离。当时的弓箭虽然已经可以远距离杀伤敌军,但是射程毕竟有限。试想当时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两方的军队是有一定距离的,否则蜀汉军队一放火,曹魏的军队就会猛冲过来和他们近战,或者直接放箭射杀蜀军,可是没有,而且蜀军也没有在纵火时放箭以增加对曹魏军队的杀伤力,说明双方的距离是比较远的。

第二是天气影响。面对大火,司马懿和众军士兵都没有办法,只能等着被烧死。司马懿和两个儿子抱头痛哭,而不是灭火或者突围。证明上方谷的火是很大的,火势很凶猛。结果一场雨,火就灭了。

说明这场雨来得快、势头猛、下得大,迅速熄灭了熊熊大火。在这样的风雨天气里,能见度下降,风力和雨点都会影响弓箭的射程和准确性,所以此时如果放箭也不会有好的杀伤效果。

第三,诸葛亮是个道家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遵循天道,天道是生养万物。诸葛亮在历次战争中都坚持打败敌人而不是赶尽杀绝,能不杀的就不杀。比如说七擒孟获,坚持少杀,慎杀,结果把藤甲军全部烧死。对此诸葛亮十分伤感,曾说过自己虽然有功于汉朝,却会因此而损阳寿。

所以在上方谷布下陷阱,引司马懿上当之后,本想消灭司马懿,没想到一场大雨把他的计划粉碎了。诸葛亮感到这是上天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谴责。于是面对仓皇逃窜的司马懿说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从道家思想的角度认识这件事那就是,上天要放司马懿一条生路。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再下令放箭或者继续追杀,这是遵循天道的表现。

第四个原因,就是对司马懿不杀之恩的回报。当年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其实这一计是没有瞒过司马懿的。司马懿只是恰到好处的配合了他而已。因为司马懿知道只要消灭诸葛亮自己就会被曹魏政权抛弃,那他很可能就活不成了。

诸葛亮死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被解除兵权,投闲置散。所以当年面对孔明上演空城计,司马懿既没有立即攻城,也没有派一支小分队去试探虚实。这完全不符合司马懿多疑但是敢于冒险的个性。

再说就算诸葛亮有埋伏,完全可以派一支小部队攻进城去打探虚实,他却没有这样做。以司马懿的聪明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个办法。可他就不这样干,等于是放了诸葛亮一马。

诸葛亮对时局洞若观火,所以才敢玩空城计。从私德上讲诸葛亮是欠了司马懿一个人情的。所以大雨一下,大火一灭,诸葛亮没有采取任何追击行动,完全是放任司马懿突围逃走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不排除还司马懿一份人情。


小小嬴政


经典历史著作《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作为一场重头戏来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反复品读。而以这部著作为原型制作的电视剧更是给人们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精彩对决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表面上看似乎诸葛亮总是吊打司马懿,而司马懿却避而不战。那我们今天就了解一下火烧上方谷,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火烧上方谷的历史背景

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了数月,司马懿一直采用“以守为攻”的战略不出战,其意图是在蜀军粮尽时不战自退。诸葛亮远离后方,粮草接济困难,深知不能与魏军久耗下去,故意用粮草作为诱饵,屯粮于上方谷中,并放出风声吸引司马懿来劫粮。在此之前,诸葛亮用木牛流马之计赚了司马懿不少军粮,导致魏军一方也是粮草紧张,司马懿在得知上方谷屯有粮草时,经过一番试探,也是诸葛亮之计做的密不透风,没被觉察到,最终决定出兵上方谷抢夺粮草,结果中计。

司马懿兵分两路,一路大军佯攻祁山,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杀奔上方谷,直接取蜀军屯粮之地。不料大军刚入谷中,谷口便被蜀军滚木擂石阻断。随着诸葛亮一声令下,上方谷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眼看司马懿成了瓮中之鳖。

限入绝境的司马懿心灰意冷,正要拔剑自刎时,忽然电闪雷鸣随之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山谷中的大火便全部熄灭,魏军一看,军心大振,冲出了上方谷。

孔明为什么不放箭阻止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也细细品读了一下,认为原因有三:

  1. 天气环境原因。当时乌云密布,而且火药、桐油、竹子等物燃烧之后,烟雾缭绕,阻挡了视线,站在上方谷顶,根本看不清谷底的魏军,即使乱箭放射,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2. 弓箭射程原因。弓箭全靠人力,毕竟有限,上方谷沟壑纵深,尽管居高临下,到了谷底杀伤力也不大甚至到达不了炸房。
  3. 诸葛亮心理原因。眼看司马懿将要完蛋,却来了一场大雨,诸葛亮心理备受打击,认为这是天意,天不灭司马,非人力能为,再采取措施消灭司马懿也来不及了。

我认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罗贯中故意这样写,不管诸葛亮如何设计始终不能完败司马懿。作为西晋的创始者,罗贯中也不能将司马懿写死,否则历史就不是这样的了。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火烧上方谷是不存在的,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古今博学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四次用火的战例: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每一次用火都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了诸葛亮的阳寿,在最后一次火烧上方谷之后,诸葛亮便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领兵35万,司马懿领兵40万,两军在长安西侧的渭南相持不下。诸葛亮深知蜀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不可久战,一边督运粮草,一边勘察地形,当看到上方谷这一地形时,喜上眉梢。两边是高山,中间地势低洼,入口狭窄,呈葫芦状,正好可以设伏歼敌。诸葛亮命令士兵在谷底安放干柴、火药、硫磺等易燃物品。然后又让魏延佯装失败把司马懿父子引入上方谷,随即点燃干柴、硫磺等物品,顿时大火弥漫整个峡谷,司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烧死在了峡谷中,突然狂风大作,一阵大雨瓢泼而至,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精神大振,率领魏军突围而去,自此诸葛亮再也没有抓住司马懿,反而当司马懿把自己给熬死了。


面对大雨,诸葛亮只能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冥冥之中,诸葛亮自知天命难违,司马懿命不该绝,“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蜀国的命运也在此有所昭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尤其擅长预测天气,既然用火攻,肯定早就算准了上方谷地区是没有雨的,那为什么在紧要关头又下起了雨呢?诸葛亮认为是天意,其实,仔细想想自有下雨的道理,上方谷周围地势高,中间低洼,大火燃起,谷里的空气受热上升,谷外的气流迅速过来补充,形成强对流天气,而热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冷凝成水汽,大量的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那为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命令士兵射箭呢?据实地勘测,从谷外的山上到谷底有几百米的距离,而古代的弓箭射程只有100多米,有效杀伤距离在六七十米。就是诸葛亮想要用弓箭射,射程也达不到。再说,在下雨天射箭,大大影响射击精度,浪费箭支。所以,最后诸葛亮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司马懿父子突围而去。


品读春秋001


我认为孔明是放箭了的,并且放的还是火箭!

首先,孔明要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肯定需要燃烧物品,然后还需要引燃物品,那火箭无疑是最好的引燃之物。孔明火烧司马懿,是在高山之上,射火箭很方便。

第二,火箭以及其他可燃物被大雨浇灭,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至于放箭为什么射不死司马懿也很好解释。司马懿也统领着大军,手中自然手执盾牌,最起码《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就是这样的。再者说孔明在高山上向下放火箭只是为了引燃,并不奢求能够射死司马懿。不然孔明直接箭射司马懿就行,何必火烧司马懿呢?可见射箭对司马懿军团的影响不大。

综上,就是我的理解。对于题主的问题,我持否定态度!

谢谢观看!


爱上书影


《三国演义》中记载到:

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

就是这一场雨既改变了历史,同时也救了整个司马家族。三国当中的司马懿,一直以来都是诸葛亮的克星。两人的争斗,最终在上方谷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注定着蜀汉的结局,这场战争之后, 虽然蜀汉苦苦支撑了几十年,但终究没有逃脱命数。最终还是在司马氏的手中覆灭。不过今天本文要讲的是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一、上方谷之战的历史背景

事情发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但是这一次北伐当中,原本有着很好的机会消灭魏军统帅司马懿。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雨,彻底浇灭了诸葛亮的“心火”。并因此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就此落幕。

上方谷,是诸葛亮勘察地形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当他看到这个地形之后,认为灭魏的计划可以成功。于是便安排人手,在谷底下方放置易燃的材料,用来诱骗司马懿进入自己的计划当中。诸葛亮便让魏延在作战的过程中,只许败不许胜,成功地将司马懿三人,引入了上方谷。

开始执行得很顺利,司马懿也如愿进入了圈套之中。诸葛亮便坐在上方,静观司马懿被火活活烧死。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诸葛亮高兴之时,此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小雨。这一场雨,救了司马懿一家三人。司马懿便说了:“天不亡我,再不杀出去,还待何时。”此时上方的诸葛亮看到这一切之后,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场精心导演灭杀大计,就此落空。司马懿得以安然回到军营之中。

二、山谷之间,弓箭的作用不强

众所周知,古时候弓箭的射击,主要是考量的臂力和弓箭的射程以及弓箭的做工。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很多弓箭的射手都是百发百中。然而在现实中其实不然,弓箭的实际射击距离和精准度,都有一定的差距。如若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箭术射击场试一下。

古时候的弓弩手,虽说常年都是负责射击,但是真在战场上,弓箭的实际杀伤力并不是很大。

万丈高渊的山顶上,向山谷下方射箭,不排除可以射伤士兵。但是杀伤力这一块的话,个人存在众多的疑虑。除非都有黄忠、赵云那样的射击力度和精准度,否则都是在做无用功。

此外山底下着火,根本看不清山下的状况。在上方坐着的诸葛亮,面对山下司马懿一点办法都没有。不仅从距离来说不可能,何况还在下雨。如果不下雨的,那么弓箭的设计精准度就完全丧失了,一通乱射弓箭有射完的那一刻,所以射箭是没用的。

此外上方谷上面的当时安排的人手太少,不足以灭杀司马懿。即使是弓箭如雨,在护卫的保护之下,司马懿依旧可以逃出去。

三、山谷特色地形以及气候原因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宽阔,完全就是一个葫芦的地形。为什么火烧得那么大,就是利用地形产生的小型气候。山谷内一旦着火,那么火势通过风力,就会形成山谷风。那么山谷内的气温上升之后,空气中的水汽在半空中凝结,很大概率会形成雨滴。这也就是为什么,火烧之后,会大概率下雨。

天空下雨,诸葛亮还会射箭的,答案是肯定的,已经放弃射箭。护盾一挡,司马懿依然可以逃出去。此时射箭或者不射箭,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加上有风有雨,诸葛亮更会放弃这一点。

四、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导致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句话在诸葛亮的口中说出来,说明诸葛亮的信奉的思想并不是一个杀伐果决之人。信奉天理,安能杀了懂得取舍有道的司马懿呢?

七擒孟获”,尤其是火烧藤甲军那一个章节。说出折寿这样的话语,战场厮杀,如何取胜才是最直接的。这个和命运怎么回车上关心呢,因果轮回,那是迷信的套路。但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也就表明了他肯定会失败。如果换成司马懿,即使烧不死,也会做出第二套方案,依然杀死谷底之人。

所以在一场大雨之后,彻底斩断了诸葛亮的信心,认为是上天在帮助司马懿,自己不可逆天去完成这个事情。用箭射杀司马懿的方式,也就自然不会采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