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首位华人总理是谁?他对中国的感情如何?

文史砖家


大洋洲虽然跟中国远隔数千公里,但在这块大陆上却生活着大量的华人,他们活跃在政界、商界、文体界等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者难以计数,而作为该地区首位华人首脑,曾两度出任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总理的陈仲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陈仲民究竟有怎样的传奇经历?他有何德何能,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



巴新是大洋洲第二大国,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东部、新不列颠岛及周边600多个岛屿组成,西与印尼的伊里安查亚省接壤,南隔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相望,面积约为46.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08万,首都为莫尔兹比港。巴新在历史上相继遭到葡、荷、英、德等国的殖民统治,二战期间一度被日本占领,战后成为澳大利亚的“托管地”,直到1975年才获得独立。


巴新是个多种族混居的国家,其中,98%的人口属于美拉尼西亚人,其余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华人和白人。华人来到巴新的历史始于1884年,当时中国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大量的贫困农民,以“契约华工”的形式来到巴新,从事椰子和烟草种植业。如今,华人在巴新的人数不多,但在政界、商界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仲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陈仲民,英文名朱利叶斯·陈,生于1939年,祖籍中国广东省台山市(号称“第一侨乡”)。陈仲民的父亲陈柏出身商贩,年纪轻轻地便跟随同乡到巴新做生意,起初经营零售业,因头脑灵活、勤劳肯干,逐渐将生意做大做强,在二战爆发前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富商。陈柏发家致富后,与当地一位颇有势力的氏族土著姑娘结婚,不久便生下陈仲民。


陈仲民虽然在巴新出生,但自幼被父亲送到华人学校读书,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因此对中国怀有极深的感情。小学毕业后,陈仲民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天主教中学读书,毕业后返回巴新,帮助父亲打理生意。然而陈仲民对经商不太感兴趣,所以不久便在政府机构中谋得一份差事,并逐渐对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



凭借着家族势力和出色的政治鼓动力,陈仲民在1968年当选为殖民地议会议员,2年后便组建全国性政党-人民进步党。该党成立后,由于政治主张深受民众的拥护,所以在极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巴新第二大党。1973年,巴新实行“内部自治”,在随即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人民进步党一举赢得12个席位,仅次于索马雷(巴新“国父”)领导的潘古党。


由于潘古党的议席未过半,所以为了组阁的需要,索马雷便与陈仲民联手,由他出任自治政府首席部长,陈仲民则出任财政部长。由于两党合作愉快,再加上陈仲民能力出众、深得人心,所以在独立后的次年(1976年),他便出任索马雷内阁的副总理兼农业部长。此后4年间,陈仲民又担任过轻工业部长、外交部长等职务,并在1977年的议会改选中,再次当选为议员。



1980年,索马雷总理因事辞职,时任副总理的陈仲民接任,由此成为巴新史上首位华裔总理,同时也是大洋洲首位华人首脑。陈仲民首次执政2年间,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正是在他第一个任期内,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正式开馆(中巴在1976年建交)。1982年,陈仲民辞职,前总理索马雷复职。此后,陈仲民继续以人民进步党党魁、议员的身份参政,并在1994-1997年再度出任总理。


作为海外华裔,陈仲民对中国一直抱有深厚的感情,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台山,并满怀深情地说道,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自己的“根”在中国。在担任总理期间,陈仲民曾经4次访问中国,亲眼见证了内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每都会感慨良多。



2003年4月,陈仲民携带家眷回到台山探亲祭祖,并受到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在参观完祖居、祭拜完祖先后,陈仲民又偕眷属欣赏了故乡的山山水水,最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在辞别家乡之前,陈仲民特意在江潮村牌楼前与乡亲们合影留念,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台山人,永远不会忘本。


资料来源:《列国志: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历史与现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