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

人贵有自知之明,汤和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最懂朱元璋,也懂激流勇退。1326年,汤和出生于今安徽凤阳。看到这个地名,你一定不陌生,嗯,凤阳也是朱元璋的老家,且,朱元璋(那会儿还叫朱重八)比汤和还要小两岁。自小,汤和与朱元璋就是要好的小伙伴。俩小家伙一起给下河抓过鳖、一起上山砍过柴、一起在柴火堆里睡过觉,一起在地主家里放过牛。奇怪的是,明明汤和比朱元璋还要大两岁,看起来,汤和倒像是朱元璋的小跟班。在汤和的强力“拥趸”下,朱元璋俨然孩子王一般的存在。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

小小的朱元璋能让汤和如此贴服,并非两人关系要好,而是朱元璋真真有服人的性情。话说,朱元璋小时候是地主家的放牛娃,有事儿没事,就牵着牛一起去山上吃草。汤和依旧扮演“小跟班”的角色,跟在朱元璋,两人一起放牛。因为汤和并不是地主家的雇佣童工,所以他没有“工钱”。没钱,只能挨饿。朱元璋虽然有工钱,可是他那点儿工钱,还不够给牛买草吃!通常的情况下,朱元璋出门时,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然后一整天就守着牛,有时候,甚至需要吃牛粪充饥,可想而知,汤和得饿成什么样。

有一次,汤和实在饿得不行,快晕过去了。朱元璋眼瞅着小伙伴快不行了,思来想去之后,眼前能吃的东西,只有这帮牛了。于是,朱元璋挑了一头小牛犊子,三下五除二搞死,然后给烤了。有了这头小牛犊,汤和获救了,可是,朱元璋却惨了!他只是替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怎能随便吃地主家的牛呢?而且还是一头“潜力无限”的小牛。地主得知朱元璋将小牛犊杀了之后,暴怒,将其捆起来暴打一顿,并让朱元璋的老爹赔偿。老朱家本来就穷,哪有什么钱赔给人家哟,可想而知,为了汤和,朱元璋不仅要挨地主家暴打,还要挨自己老爹的暴打。

朱元璋这顿打白挨了吗?并没有。一来,这顿打救了一条命,而且还是他最要好的小伙伴的命;二来,汤和彻底佩服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他心里,不啻于救命恩人一般的存在。大恩不言谢,朱元璋从来没把这件事挂在嘴边;汤和心似明镜,他知道,朱元璋不把此事挂在嘴边,是要让他心中别有太多内疚。汤和能做的,只有将朱元璋的这份恩情记在心里,继续和他活泥巴。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

后来,凤阳当地爆发瘟疫,汤和几乎全家毙命,朱元璋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活命,两人就此别过,各谋生路——朱元璋跑到近郊黄觉寺出家,汤和则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1353年,汤和因战功,被郭子兴封为千户侯,彼时,朱元璋还是个小乞丐,整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得知朱元璋的处境,汤和特意派人给朱元璋送了一封信,邀请他一同参加起义军,共谋大事!自知没什么前途的朱元璋,很爽快地答应了汤和的邀请。由于汤和的力荐,郭子兴破格任朱元璋为十夫长。这一年,汤和27岁,朱元璋25岁。汤和这封看似普通的邀请函,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初入军营,朱元璋虽然是个小官,但因是走关系进来的,在别的老兵油子面前,他还是个“弟弟”,到处受人眼色。只有汤和见到他,才会丝毫不顾及身份的差异,毕恭毕敬地喊一声:“八哥”。

可以想象,朱元璋官级不如汤和,却能被如此对待,他的内心应该充满感激。另一边,汤和如此对待朱元璋,仅仅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吗?并不一定,汤和经过在军营里几年的磨练,早就看出,朱元璋具有成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所有品质,如果他来参加起义军,一定会比自己做的更好!正因如此,汤和才会百般尊敬朱元璋。朱元璋一点都没让汤和失望,参加起义军之后,朱元璋作战勇猛,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他的女婿。后来,朱元璋一路高歌凯进,成为一方诸侯,汤和则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部下之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朱元璋称帝没几个月,汤和就为他献上“大礼”——擒获宿敌陈友谅,并将他扭送京城听候发落。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

本该受到封赏的汤和,却什么都没有获得,反而被朱元璋斥责出兵太慢、延误军机。即便如此,汤和依旧没有任何怨言。汤和非常清楚:如今天下初定,正是人心不稳,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弟兄”难免会“骄傲”,朱元璋明里是在斥责自己,实则有意旁敲其他人。所谓打一巴掌,给一颗糖,便是如此。汤和,就是朱元璋要打的那巴掌,而对其他功臣的封赏,则是“糖”。恰是两人的默契无间,才让这处“周瑜打黄盖”的好戏上演。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11年后,即1378年,汤和才被封为信国公,地位在其他功臣之下。汤和即便是做了信国公,仍旧“闲不住”,他非常清楚,尽管大明已经日趋稳固,有些工作还必须他们这些“老家伙”才能做,比如修城墙。于是,汤和主动请缨,前往边疆各地监督修城墙。

有事儿没事,还要亲自出征。1388年,朱元璋开始有意培养太子朱标。作为最懂朱元璋的汤和,他非常清楚,是时候该退了,不然,必然会落个“鸟尽弓藏”的尴尬局面。于是,这一年,汤和主动写了一封辞职报告,简述了自己这一生的功过,在报告的最后,汤和这样写道:“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翻译过来就是:我老了,跑不动了,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凤阳老家,和乡里人在一起晒晒太阳、吹吹牛逼,死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无所牵挂。

朱元璋看了这封报告之后,大喜。喜从何来?这汤和不愧是最懂朱元璋的人,朱元璋自知年老,他最担忧的事情就是,自己驾崩之后,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会威胁到后继者。可是,朱元璋又不能明着将这些功臣赶走,这样会导致叛乱。汤和的主动请辞,无疑是给其他人立了个很好的榜样!大喜之外,朱元璋亲自为汤和送行,并且在凤阳老家给他盖了个豪华府邸,每年,还要给他拨巨款供他乐享天年。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

虽然形式上,朱元璋做得很好,内心深处,他还有一丝戒备。汤和倒也干脆,回到老家凤阳之后,真的就整天晒太阳、吹牛逼,但是,涉及到朝廷的一切,汤和只字不提,只吹自己打仗多么牛逼。若是朱元璋有什么任务交给他,汤和也不推辞,屁颠儿屁颠的跑过去,麻溜儿地把事情做完,继续回到凤阳晒太阳。封功?追赏?汤和想也不想。这样的汤和,朱元璋有什么不放心的?因此,晚年的朱元璋虽然怀疑一切,却始终对这位最懂他的汤和,没有太多疑心。1395年,汤和去世,享年70岁,成为大明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善终的寿星。汤和去世之后,朱元璋“伤心欲绝”,追封他为东瓯王,汤和的子孙后代也享受荣华富贵,直到大明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