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新乡故事:家乡延津的酸枣

原庆新


那天在群里看到长虹和腊月拍的酸枣树,树上的酸枣又大又红,一下子可勾起了我吃酸枣的食欲,更激发了我写家乡酸枣的兴趣。

我的家乡是黄河故道上延津县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连绵的沙丘,茂密的槐林,为防风固沙,先辈们还种植了很多固沙的植被,其中就有棠梨树和酸枣树。那里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儿时的乐园。

说起酸枣,就不得不说延津的历史。

据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因“境内多棘”,秦王政在这里画了一个圈儿,设立一个新县,名曰:酸枣县,名字一直沿用到宋朝政和七年(1117年),南北朝时期曾短暂被合并,但到隋朝开皇六年,又重新被使用“酸枣”这个县名(查资料)。

新乡故事:家乡延津的酸枣


提起酸枣县,不免还得提“酸枣阁”,酸枣阁位于延津县石婆古镇东一公里,东岳庙之西。据清朝《延津县志》记载:唐太宗时,宫里有位受宠的娘娘得了病,经很多太医诊治,病总不见轻,唐太宗降旨,遍访天下名医,仍不见好转,为此,很多人都被砍了脑袋。朝中军师徐茂功夜里偶得一梦,梦见一位老翁说:“想治娘娘的病,需用酸枣山上的大酸枣仁儿做药引”,天明入朝,徐茂功把此事呈奏,太宗随时派人到延津来找酸枣仁儿,娘娘吃了酸枣仁儿熬的中药,病果然好了。

娘娘病好后,太宗觉得此树为天下一奇,就派尉迟敬德到此处修庙和亭阁,以感谢神灵。敬德奉命带领工匠人马先修好了东岳庙,又根据酸枣树的形状修了一座金碧辉煌的亭阁。在监造东岳庙工程时,敬德曾经在这颗酸枣树上拴马、挂鞭。到明代东岳庙倒塌,大酸枣树枯死,当地人为了保护树干,修建了一座长、宽各八尺,高两丈余的方形阁楼,名叫“酸枣阁”阁楼北墙外还镶嵌着一块方石,上面刻着: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挂鞭处。


新乡故事:家乡延津的酸枣


延津县虽然盛产酸枣,但唯独这棵酸枣树,树高参天,非常奇异,当年曹操讨伐董卓随盟主住酸枣县,写《蒿里行》,还记述过此段历史。

各式各样的亭台楼阁建的不少,为酸枣树建一座楼阁却极为罕见,还以酸枣命名县名,正因如此,才能体现酸枣在延津县的普遍性。我的家乡有酸枣就更不言而喻了。

话归正传。小时候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也不像现在,有山一样的作业,那是文革后期,学生几乎就没有课本,老师也没啥可讲,上课时就给我们念小说,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等等,让我们写一篇心得体会就算做作业了,那时候还让学生批“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等等,所以上学不是跟现在一样压力山大,这就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一放学,家长就让学生去干活,有时打猪草,有时拾柴火,更多的是上沙岗上刨土元,掰棠梨,摘酸枣。沙岗成了我们孩子们的乐园,我们也和酸枣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乡故事:家乡延津的酸枣


酸枣有两样之分,一样是小酸枣,一样是磨酸枣,小酸枣个小、核小、肉多、味甜。磨酸枣个大、肉多,酸甜、核大,而且是双仁儿。

我村南地,除了茂密的槐树林,明沙岗上有星罗棋布的小酸枣树,稀里罕里有一颗磨酸枣,酸枣成熟的季节,一放学我们几个小姑娘就挎着篮子往沙岗上跑去摘酸枣,比比谁摘的多。酸枣不但能吃,酸枣仁儿还能当药材卖钱。一是能解馋,另外多摘了卖钱除了油盐酱醋开销,还能给我们买块布料做新衣服。我们一个比一个摘的快,即使让酸枣棵上的刺扎手一下,也丝毫不影响我们摘酸枣的速度。


新乡故事:家乡延津的酸枣


我喜欢我的家乡,喜欢那连绵的沙丘,喜欢那凉爽的野风,喜欢那里清净的空气,呼吸在那里,能够让心灵得到净化,那里没有急功近利,那里没有尔虞我诈甚至不择手段。每当我烦恼的时候,就跑到沙岗上,躺在那里,不时的摘颗酸枣放到嘴里,品着它酸酸的、甜甜的味道,放松一下自己,在那静谧的环境中,得到快乐的答案。

可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沙岗,都被修路盖房用土拉光了,酸枣树也几乎绝迹,但酸枣从苦涩到酸甜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捉住我的心灵,使我不能自拔,犹如现在生活的味道—苦辣酸甜样样俱全。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酸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