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最後歸宿,令人扼腕嘆息

劉鶚(è)(1857—1909),清末小說家。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

劉鶚雖出身官宦之家,卻無意於科舉博取功名。他精通數學、醫學、水利,做過醫生,搞過實業,並先後入河道總督吳大澄、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助治理黃河。因治黃有功,劉鶚聲譽鵲起,被保舉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候用。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最後歸宿,令人扼腕嘆息


劉鶚有感於國勢衰微,向朝廷提出了借外資舉辦實業的主張,卻被頑固派詬病指為漢奸,劉鶚不禁心灰意冷,遂棄官悟佛,遊歷各地,體察民情,為民治病——從《老殘遊記》主角老殘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

庚子國變,劉鶚攜資北上,以賤價從沙俄手中購得太倉儲粟以賑災民,不料卻被仇家誣陷彈劾為私售倉粟,1908年被清廷流放新疆,謫居迪化(今烏魯木齊)。關於此事,劉鶚的親家羅振玉在《五十日夢痕錄》中記道:“聯軍入都城,兩宮西幸,都人苦飢,道殣相望。君(劉鶚)乃挾資入國門,議賑恤。適太倉為俄軍所據,歐人不食米,君請於俄軍以賤盡得之。糶諸民,民賴以安。君平生之所以惠於人者,實在此事。而數年後,柄臣某乃以私售倉粟罪君,致流新疆死矣。”

到迪化後,劉鶚無處容身,便自投西門裡的一座城隍廟作為棲身之所。當時住在廟裡的人大都是無家可歸的貧民,他們白天上街乞討,晚上回廟住宿,劉鶚雖然落魄到此,但他終究是個做過官且有文章傳世的斯文之人,不便沿街乞討。這時恰好城隍廟裡有一寄宿的劉姓道士,人稱“劉長腿”,此人精於醫道,來廟求醫者絡繹不絕。他見劉鶚也懂醫學,便邀請他幫忙,二人共同切磋醫術,一起診斷一些疑難雜症,如此一來二去,遂成莫逆之交。

劉鶚和劉道士輪流上山採藥,輪流在廟應診,倒也相得益彰。劉鶚非常佩服“劉長腿”的為人,曾專門為其賦詩一首:“道人居市不居山,治病救人豈等閒。憑得陽春兩隻腳,一生幾度玉門關。”

不久劉道士應朋友之邀投奔五臺山,後在廟中坐化。此後劉鶚就獨自在城隍廟應診,他本來就通達醫學,在內地遊醫多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並且收費低廉,對貧窮患者有時還分文不取,所以很快便譽滿全城。迪化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城隍廟裡住著一位“菩薩大夫”,便慕名前來就診,病人的信任和需要,對於“負罪”流放邊疆的劉鶚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在迪化行醫診病之餘,劉鶚開始撰寫醫書《人壽安和集》,他在致信姻親、甘肅布政使毛慶蕃的書信中曾專門提及此事。劉鶚還經常與當地的文人墨客詩文唱和,可惜現已大多失傳。他在城隍廟居住的房門上自書一副海瑞所撰對聯:

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

事由前定,何須巧用機關

1909年初夏,劉鶚“忽患風痰,時醒時昏,醫治罔效”,8月23日晨起床時中風跌到,這位在風塵中潦倒一生的文人,於貧病交加中逝於新疆迪化。​​​​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最後歸宿,令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