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傲慢與偏見》想要說明什麼?

大胖餃子喲


我最初知道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自然是來自它那著名的開頭。“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了。”

然而,那時自己到底是年輕,喜歡的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不喜歡家長裡短的日常。《傲慢與偏見》雖貴為文學史經典,但只是翻過幾頁,看著一群人在唱歌、跳舞、開派對,看著班納特先生家的五姐妹嘰嘰喳喳,為愛情與婚姻甜蜜與苦惱,亦覺得不喜與無聊。朋友推薦自己去看的《傲慢與偏見》迷你劇,也是沒有耐心看完,覺得耗費時間。

最近一兩年,自己的心態有所變化。一是,工作已久,學生時期養成的傲慢與偏見之心,漸漸消退。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早就脫離快意恩仇的範疇,不再痴迷於傳奇與浪漫的故事;二是,隨著閱讀的增加,自己對快消式的文本牴觸,開始重新信任經典的文本。

哈羅德·布魯姆在《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對閱讀的理解,我甚是服膺,並一直作為自己的閱讀指南:“閱讀是為了完善自我。”所謂的自我,其實是建立一個成熟而堅韌的內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堅持。完善的自我,將會引領我們的生活,不會被膚淺與浮躁的表象所迷惑;

三是,自己開始為日常的細微而感動。看經典電影《教父》,我喜歡看開頭那場熱鬧而漫長的婚宴。賓客們高唱著西西里民歌,彷彿快樂沒有盡頭;看電視劇《請回答1988》,看到德善奶奶離世,葬禮之中父母似沒事人一般,仍是滿臉笑意。只是等伯父回來,德善才看見父親、姑母們脆弱的一面;讀《包法利夫人》,最喜歡的是愛瑪父親給女兒寫的一封充滿日常溫情的信件。看到這些小細節、小場面,自己總是會感慨與感動。悲歡離合總無情,可最終我們還是得堅韌地生活下去。

《傲慢與偏見》是我重新閱讀經典之一。通過重讀,一些以前自己所不喜的細節,變得熠熠生輝,令人動容起來。比如說,我此前不喜歡班納特太太,總覺得她性格八卦,急於把女兒們嫁出去,不管是不是機會,都要攀附一番。現在讀起來,自己卻對班納特太太的行為有了不同的理解。在她那看似諂媚的行為背後,其實在為女兒們的人生焦慮。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沒有財產繼承權,想要保障自己的生活,必須要找到一個好女婿。可以說,班納特夫妻為了女兒把所有的不堪,都扛在肩上。這種深沉的愛,放在以前,我是如何也體會不到的。“那一場一場的舞會、一次一次的串門喝茶、一頓一頓的家宴和一桌一桌的紙牌,還有那些數不清的散步、閒談”,正是簡·奧斯丁小說的偉大之處。我們在此得以窺見愛情、婚姻與生活的真諦。

毋庸置疑,《傲慢與偏見》是關於愛情與婚姻的輕喜劇。班納特先生家的五個女兒,各自都有自己的姻緣與歸宿。其中,最讓人難忘的自然是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曲折的愛情與婚姻之路。與其他姐妹不同,伊麗莎白的婚姻之中,並沒有過於強調經濟因素,而是著重於情感的變遷。從甫一見面就產生糟糕的印象,“她還可以,但還沒有漂亮到能夠打動我的心”,“伊麗莎白依舊坐在那裡,對達西先生委實沒有好感”,再到伊麗莎白因聽信軍官約翰謠言而誤會達西,最後兩人拋棄心中的“傲慢與偏見”,終於走在一起,成為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小說第六十章,我極為喜歡。新婚夫妻兩人談起愛情如何發生。

“等我發覺開始愛上你的時候,我已經走了一半的路了。”達西先生這句話,著實是美妙。走了一半的路,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象徵的。像是他走在人生道路之中,忽而遇上伊麗莎白,從此愛上了她,決定與她攜手共行後半段路。伊麗莎白之美,已是公認的。達西先生並沒有被外貌所吸引,而是“我愛你的腦子靈活”。讀到此處,我總是會想到葉芝的名詩《當你老了》: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與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腦子靈活”,倒不是真的說伊麗莎白精於世故與算計。事實上,在《傲慢與偏見》裡,伊麗莎白擁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內心。她和達西先生一樣,擁有完善的自我。兩個獨立、平等的個體相遇,必然會有痛苦的磨合過程,必然會產生許多誤解。

因此,當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走在一起後,我們從不會擔心他們的餘生。因為我們知道並信任,這是兩個平等而自由靈魂的結合。


輝城啊


《傲慢與偏見》想要說人性中有兩個東西根深蒂固,難以克服。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很多衝突和爭端都可以追溯到二者身上。

一是傲慢(Pride),我們太容易認為自己比別人厲害了。混得好的,認為理所當然;混得不好的,認為世界不公平。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總認為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具有優越性,凡是和自己不一樣的,往往先認為不如自己。

二是偏見(Prejudice),也叫成見。人們總是不願意改變自己已經形成了的觀點。例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我們總是喜歡和自己觀點相同的人,對持不同意見者懷恨在心,甚至惡語相向。偏見和傲慢是一體兩面,傲慢的人偏見更多,偏見的人也往往傲慢。在更大層面上,宗教衝突、種族歧視等,往往也是因為偏見。

網絡上充滿語言暴力,到處是“騙子”、“人渣”,其實有這些“稱號”的人現實生活中說不定還是不錯的。當然,有些人確實是“騙子”和“人渣”。(您看,說不定我就犯下了“傲慢”和“偏見”兩大罪惡。)


forrestd刁俊春


若只考慮寫作背景,《傲慢與偏見》描繪的是英國中產階級的畫卷,但是深入看下去,你會發現,簡.奧斯丁不僅用一己之力填補了英國文學史的空白,更用自己的一生悄無聲息的傲慢,回應著整個時代對女性的偏見。


01

在英國,是否有一位女性能與英國女王平起平坐,有著不輸伊麗莎白的影響力,廣受英國人愛戴?

打開英國人錢包就知道,存在這樣的女性。

在新版的十元英鎊上,她“擠走”了達爾文,被印在上面。

這位女性,叫做簡.奧斯丁。

02

漢普郡郊區,一個牧師家庭迎來了他們家第6個新生命,簡.奧斯丁出生於此。

父親喬治.奧斯丁出身貧寒,自幼失去雙親,靠自身努力考取獎學金在牛津完成了學業,最終成為了牧師。

雖然德高望重,但生活算不上富裕,體面的工作並不能維持日益加重的生活的開支,他除去本職工作之外,必須靠經營農場,招收學生來增加收入。

03

在那個時代,知識與智慧雖然重要,但對女性來說是最無用的東西。

她們需要掌握的,是時代定義下的“淑女”必須學會的技能:音樂,女紅,繪畫,舞蹈,同時要氣質獨特,儀表萬千......

但這位開明的父親讓自己的女兒一起參與課程,甚至允許她翻閱自己厚厚的藏書——這是鄉紳家庭唯一有的奢侈品。

簡.奧斯汀在童年便看了大量歷史劇,戲劇,哥特式小說,感傷派小說,甚至充滿性與誘惑的書籍也一一過目。

這位全家最小的女兒對人類之本性有著最敏銳的洞察,幼年的她便早早提出這樣的疑問:

難道女人只需打扮漂亮,成為男人溫順的陪襯?

04

奧斯丁所處的時代,英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到了蓬勃發展的階段,不僅如此,與之相配的社會分工體系,法律制度,道德倫理,商業模式也日漸成熟,一個日不落帝國正穩步走向最輝煌的時期。

然而此時的文化內涵卻與之相反,市面充斥的書籍基本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以範尼.伯尼為代表的感傷派小說,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言情小說,就講講風流韻事,伯爵和貴婦的愛恨情仇,感時濺淚,恨別驚心;

另一類,則是以拉德克里夫人為代表的哥特式小說,充滿怪力亂神,鬧鬼的古堡,復仇的幽魂。

此時的英國文學處在一個蒼白無力的過渡階段,似乎沒有一部能拿出手的世界級作品。

出人意料的是,簡.奧斯丁,單槍匹馬,用一己之力,填補了這段英國文學史的空白。

05


在當時的環境中,“獨立女性”是不存在的概念,女人有工作是一件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婚姻變得格外重要,它不僅關乎女人生計,幾乎是關乎女人生存的頭等大事。《傲慢與偏見》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本書中講述了4段婚姻,第一段是基於經濟基礎的婚姻,柯林斯將要繼承一大筆財產因而孤傲自大,淺薄又自視甚高,對上流階層無比諂媚,對下又極端自負,他認為婚姻是對女性的獎賞。

他與夏洛特順利結婚,毫無阻礙,這兩人之間沒有愛情。夏洛特27歲,僅僅認為年紀大了就該結婚,該考慮今後的物質保障,便答應求婚,縱使婚後兩人形同陌人,她也無所謂。她順應時代的一切標準,也是時代下的犧牲品。

第二段婚姻,起與情慾和衝動。莉迪亞年紀最小,是個輕浮的女孩,當地每有軍團駐紮,她便在一場場舞會中和英俊的軍官周旋,她被儀表堂堂,談吐優雅的威克姆迷住,兩人私奔。

私奔在當時是令人蒙羞的舉動,是一件辱沒門庭的行為,嚴重到以致家族中其他成員無法成婚,書中男主角達西在關鍵時刻左右奔走,挽回了局面,才讓此事結束。

另外兩段,可以看出,是簡.奧斯丁贊成的婚姻,是基於愛情,品格,物質基礎多方位考量下的結合。

這兩段婚姻起於達西的傲慢和女主角伊麗莎白的偏見,這對的冤家最終放下了彼此的傲慢和偏見,喜結連理。

06

這樣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是簡.奧斯丁通過成熟的筆法,精準的描寫,和巧妙的情節穿插,讓一場場舞會,一次次閒談,和一出出衝突充滿了戲劇性.

避免了時下流水賬一樣的故事套本,同時,小說技法的嫻熟能讓故事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期間人物很自然的走向他們既定的命運。

07

簡見證了太多的婚姻,敏銳的她早就注意到,自己處在一個把婚姻視為交易的時代,只要有錢,女性可以遠渡重洋,和一個從未相識的人結婚,女性像是被僱傭一樣,以婚姻這張勞動合同來維持生計。

簡也參加了種種社交舞會,其中不乏追求者,她也陷入過幾場無疾而終的愛情,儘管簡在筆下創造了一場又一場美滿的故事,她卻終身未嫁。

奧斯丁時時進入世事,感受愛情,又時時保持冷靜,與愛情抽離。她的作品,就是她心愛的子女。

08

1811年,她以“一位女士”作為筆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感情》,反響強烈,好評如潮,成為倫敦人人都會談論的書,甚至有人說,這本書太好,絕不是女性寫的。

之後的《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相繼問世,這些作品不僅給她帶來了聲望,還給她帶來了可觀的財富。

她以自己的經歷回答了年幼時就提出的疑問:

“難道女人只需打扮漂亮,成為男人溫順的陪襯?”

簡.奧斯丁的回答是:“不,絕不是。

09

39歲,簡.奧斯丁患病,她一邊和疾病抗爭,一邊堅持寫作——這時的她已經無力拿起鋼筆,41歲,簡.奧斯丁離世,姐姐卡戴珊為其整理遺稿,出版了最後兩部《洛桑覺寺》和《勸導》。

她的墓碑,靜靜安放在溫切斯特教堂,上面寫著她的品行和溫柔的性格,但家人並沒有公開她作家的身份,這在當時是不體面的,不被時代允許的。

然而簡.奧斯丁就這樣,以悄無聲息的傲慢,回應著整個時代對女性的偏見。

10


看書時,有一個非常可笑的細節,伊麗莎白的母親嫁女心切,每個來鎮上駐紮的男性她都視為未來的女婿,書中所有啼笑皆非的荒唐蠢事都應她而起。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當代仍然有母親像老鳩一樣四處張羅相親,完全不顧女兒感受,而所謂對象,有些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僅僅是有根傑寶的男性。

天啊,多麼荒唐,在21世紀依然有人的思想和200年前別無二致。


長木夜談


《傲慢與偏見》表面看來,是講述了英國鄉紳班納特一家的女兒們的愛情,尤其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和貴族青年達西的愛情。但是作者簡·奧斯汀卻像一個雕刻象牙的匠人,將小說中的人物、細節都細細雕琢。

一、反應時代背景

作者生活在英國喬治王向維多利亞時代過渡的時期,當時的社會風貌是很“法式”的。人們穿著極盡繁複、飲食精緻、追求時髦熱鬧的生活。這與現在人們腦海中清新簡樸、道德嚴謹的“英式”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舞會社交場景,哪怕是隻有三五戶人家的寧靜鄉郡生活也是如此。而班納特家的女兒們也正是在尼日斐花園的舞會上邂逅了自己的愛情。舞會,就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而作者在小說的編排過程中,也將情節安排的就像一場繁花似錦的集體舞。當時,英國文壇的作品,大多是傷感的浪漫和哥特式的恐怖,這使得《傲慢與偏見》從中脫穎而出。

二、展現英國鄉村

簡·奧斯汀受到英國人民的廣泛喜愛,正是由於她作品中展現的靜謐的英國鄉村風光。這種寧靜與美好,帶給當時一戰戰壕中的英國士兵很多心靈慰藉。簡·奧斯汀的作品也源源不斷運往作戰一線,當時就出現了“簡迷”這樣的稱呼。

在《傲慢與偏見》中,很多細節都展現了當時英國鄉村的生活。比如,英式下午茶的興起。

當時的英國,不同階級對英式下午茶的形式、內容和氛圍都不盡相同。恪守階級禮儀的達西,也讓伊麗莎白在無形中感受到了兩人的社會差距。這也是形成傲慢與偏見的成因之一。

三、體現女性主義

在簡·奧斯汀的作品中,讀者能很直接地感受到那些待字閨中的少女對婚姻的焦慮。這種焦慮的根源也來自作者所處的時代。

當時的喬治王時代,社會充斥著“出身論”,等級觀念森嚴。而一名女性一生只能做兩件事,就是信仰上帝和結婚。婚姻是作為一種經濟、政治制度而存在的。婚姻狀況,決定了一名女性在以後人生中所處的社會地位。

但是,18世紀末的法國,已經興起了大革命。歐洲的啟蒙思想“平等、自由、博愛”傳播至英國。而《傲慢與偏見》中的愛情觀也深受影響,“以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的觀念隨著小說的出版,也逐漸被更多人接受。


牛牛曠工


《傲慢與偏見》這個故事充分證明,我們看的也許不是作品,而是自己的影子。

15歲+時看書:

瞧,我和女主伊麗莎白多像,不漂亮,沒有錢,可那又怎樣呢?我不漂亮但是可愛,我沒有錢但是有個性,千萬俗人中,我是特別的,英俊多金的男主達西,必須喜歡呀,怎麼能不喜歡呢?可惜,伊麗莎白才拒絕一次求婚就算了,接著就後悔,就又求婚,就皆大歡喜了,真是愛情過程推簡單了點,最好分分合合個九轉十八回才對得起青春。另外,伊麗莎白都21歲還沒結婚,嘖嘖,大齡剩女。

25歲+時看書:

伊麗莎白21歲時遇到了英俊多金的達西先生,沒事,我才比她大四歲,機會一定會有的。對,理想男友就得是達西先生這樣的,必須高大帥,還得對那麼多女人都不感興趣,但只一眼就對女主執迷不悔;最好還是有錢有品的,還得是默默不張揚的,畢竟金錢會讓我們愛情的開始沾染塵埃,最好是別告訴自己,等兩情相悅了才發現,哇還有一座莊園,這驚喜才是幸福的開始。 就是這樣的男友估計比較搶手,拒絕求婚這種方式,還是不玩了,對,反正我是外貌協會的,顏值夠了,什麼都好說。

35歲+時看書:

唉,王子公主都是騙人了,現實中的富人社會真的好遠,還是中世紀的英國好呀,浪漫的村莊,高大的莊園,離得都不遠,才有機會碰見達西先生這樣的極品好男人呀!再來幾場舞會,認真策劃才有機會成功推銷自己。男主傲慢?武斷?這也算是缺點?誰有一座莊園千萬存款,能不傲慢的?媽,您就知道逼我相親,這都等到30多歲了,愛情什麼的好商量,硬件再湊乎了我虧不虧?我發誓: 只要是達西這種條件的,別說他有前女友,有前妻都成!放心,我還等著拒絕他的求婚?別逗了,我自己求婚去。

45+時看書:

嗯,小說不是童話,《傲慢與偏見》再浪漫,也沒有脫離了現實的土壤。想認識高幹子弟,你總得是個低乾子弟吧?連幹部都不沾邊,怎麼和人間混朋友圈?就說達西與伊麗莎白,畢竟是一個階層的人,不過一個是這個貴族族群的頂層,一個是這個階層的分母,總歸都是在manners 覆蓋之下的。否則就衝達西那個挑剔勁兒,連人家爸媽的禮貌風度都要挑一挑,你讓他真找個村姑試試?估計哪怕是伊麗莎白,後面的日子也不好過。達西這樣的男人,本能的冷性格,愛情的小火讓他的血液沸騰了那麼一會,等溫度降了,發現原本讓他看不上的出身問題、父母問題、連襟問題等等依然都在,怎麼會和女主手拉小手心甘情願共赴紅塵俗世,浪漫到死?

時光呀,你跑的太快了。。。。。。

65+時第n+1次看《傲慢與偏見》: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

突然抬頭:”對了,我的好老公!旁邊別墅區開始入住了,你聽說過沒有?閨女也三十了,趕緊看看有沒有社區聯誼活動,有錢人裡面也不一定就挑不出好青年吧!!!“


捕書捉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3f200057c7b2750830d\

有書共讀


許多人認為這只是一本單純的愛情小說。

我認為它並不僅僅只是一本小說而已,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貌,是當時英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此外,在這本書中,作者關於婚戀愛情的觀點以及道德觀念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部小說以男女主角達西和伊麗莎白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主線,總共描寫了四場婚姻,在對這四場婚姻的刻畫中,簡奧斯丁用女性特有的細緻的觀察力和含有諷刺意味的文字提出了關於婚姻和道德規範的問題。

作者的戀愛觀與婚姻觀

作者在本書中拋出的第一個問題顯然是:沒有愛情應不應該結婚?通過兩位好姐妹的行為對比,即伊麗莎白和她的好朋友夏洛特對待柯林斯先生求婚的態度,作者給讀者揭示了答案。

若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場姻緣,對於伊麗莎白無疑是很有利的。

伊麗莎白的父親貝內特先生由於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其名下所有的財產都必須歸伊麗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先生所有。這就意味著,如果貝內特先生逝世,柯林斯先生將有權利決定這一大家子將來的去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伊麗莎白答應柯林斯先生的求婚,那麼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這也是伊麗莎白的母親所熱切期望的。但伊麗莎白在與她的表兄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便看出,她的表兄不過是個沒有頭腦的蠢貨,這一點,伊麗莎白的父親貝內特先生也是洞若觀火的。最重要的是,她不可能愛他,他也不可能愛她。這就給了她充足的理由拒絕這場婚事。 而與她的行為恰恰相反,她的閨中密友夏洛特答應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即使柯林斯是在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後才向她求的婚,顯然,他們對對方是不可能有什麼感情的,但她仍然答應了他。

“只有夏洛特本人倒相當鎮定。她現在初步已經成功,還有時間去仔細考慮一番。她想了一下,大致滿意。柯林斯先生固然既不通情達理,又不討人喜愛,同他相處實在是件討厭的事,他對她的愛也一定是空中樓閣,不過她還是要他做丈夫。雖然她對於婚姻和夫婦生活,估價都不甚高,可是,結婚到底是她一貫的目標,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總是把結婚當作僅有的一條體面的退路。儘管結婚並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算約她自己安排了一個最可靠的儲藏室日後可以不致挨凍受飢。她現在就獲得這樣一個儲藏室了。她今年二十七歲,人長得又不標緻,這個儲藏室當然會使她覺得無限幸運。”

來源《傲慢與偏見》

從這一段話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女性的地位有多麼低!夏洛特這種觀念是有其特定的時代因素的。

顯然,作者的對比明顯表明了她究竟偏向哪一方,“沒有愛情是千萬不能結婚的”在這本書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主題。但是有了愛情又是否應該結婚呢?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而作者通過她的描述,很明顯給了否定的回答。

這是建立在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以及她的姐姐簡與賓利先生的婚事與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和威科姆的婚姻的對比之上的。

作者對於最後一對的婚事,持否定態度。

作者認為,威科姆和莉迪亞的愛情不過是一場建立在美貌和情慾之上的婚姻,我想,與其說這是愛情,不如說是情慾和激情來得更恰當一些。莉迪亞是個輕狂放蕩而又沒有頭腦的女人,由於感情衝動以及貪戀外表的緣故,她不顧自身及家族的名譽,和威科姆私奔。在結局作者對於他們婚姻的描述只有四個字:“情淡愛弛”,這樣一場婚姻,落到這樣的境地,也並不讓人覺得惋惜。

而伊麗莎白和達西呢,他們的婚姻是真正建立在愛情和雙方的互相推崇之上的。伊麗莎白一開始對達西有偏見,出於對達西的厭惡和對他拆散她姐姐簡和賓利先生的怨恨,她斷然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即使達西富可敵國、身份高貴。與達西重逢,看完達西的自述的信後,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便慢慢消失了。而達西呢,他從不掩飾對伊麗莎白愚蠢失禮的母親及她幾個妹妹的鄙夷,也深知伊麗莎白家庭貧窮的處境。但他仍然求婚了。遭到拒絕後,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傲慢行為,更加平易近人。最終他們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完滿的姻緣。

我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有教化的作用的,就比如在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相處中,伊麗莎白的安逸悠閒、生機活力可以讓達西的大腦輕鬆,他的言行舉止也會因此更加平易近人。而從達西關於世界的看法認知以及他豐富的學識中,伊麗莎白可以收穫更多、見識更廣。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結合是真正因為愛情的,但作者在描寫時並沒有刻意排除一些理性的因素,他們的結合並沒有忽略家境以及門第的考慮。

此外,在莉迪亞與威科姆私奔這個情節中,作者也通過伊麗莎白的話向讀者傳達出“沒有金錢便不能結婚”這樣一種觀念。可見,作者對於婚姻的態度仍是理性的、客觀的。作者的金錢觀念也在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莉迪亞在與威科姆私奔時,伊麗莎白斷定他們不可能結婚。莉迪亞衝動而又沒有頭腦,威科姆貪財,他們很難真正地結合。但在達西的幫助下——不計前嫌、出錢出力,他們還是結婚了。這正說明作者對於金錢在婚姻中的作用是十分明確的,婚姻是一定要以金錢作為保障的。

也許作者的觀念在我們現代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了,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但在幾個世紀前,這樣的觀念對於當時的人,尤其是當時的女性來說,是有其深刻價值的。有趣的是,這位寫了這樣多關於鄉紳小姐戀愛與婚姻的作家,自己卻終身未嫁,這不得不說是她理性的考慮。在此,推薦一部影片《成為簡·奧斯汀》,我們從中或許也可瞭解作者的婚姻戀愛觀念。

作者的道德觀與教化目的

作者也旨在通過這本書實現一種道德規範與教化的目的。作者通過大量犀利、充滿幽默的語言無聲的嘲諷了書中的人物。這種典型的英國式幽默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例如書中的貝內特太太,又如柯林斯先生。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刻畫可謂是惟妙惟肖,兩人的形象完美的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柯林斯先生呢,是一個愚昧無知、看似自卑其實自高自大、自以為了不起的小人得志的人物。 他自以為是地來到貝內特家,想要娶貝內特家的一個小姐,又自作聰明的把目光放在伊麗莎白身上,並天真的認為她一定會答應他的求婚。在被她拒絕後不到三天的時間裡,又向夏洛特求婚。種種荒謬的行為,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蠢人的形象。這個滑稽的人物和貝內特太太一起,給這本書增添了一種新的風味,讓人忍俊不禁。

而從貝內特太太忙著嫁女的種種情節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她是怎樣一個滑稽可笑、智力睏乏的女人了。

對於大女兒簡的婚事,她的行為沒有給簡增添什麼光彩反而起到了破壞作用。在簡和賓利先生仍然處於一種尚未明確的狀態時,這位貝內特太太便忙著將他們可能結婚的消息宣揚得滿城風雨了,甚至讓生病的簡住在賓利先生家,結果卻給了其他人嘲笑簡併破壞簡與賓利先生姻緣的機會。

對於二女兒伊麗莎白,不顧她的意願,撮合她和柯林斯,並對柯林斯百般奉承,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柯林斯與夏洛特結婚了。她又氣又怒,把怒氣都發洩到伊麗莎白身上。

對於小女兒莉迪亞,過分寵愛她,並且縱容她的輕浮與放縱行為,莉迪亞私奔後,便忙著推卸責任,而在莉迪亞結婚後,她又立即把這件醜事忘得一乾二淨。

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她居然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把女兒嫁出去,她為此奔走,多番打探消息,最終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好歸宿,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成功。

作者刻畫貝內特太太這個人物時,文字尖刻而飽含諷刺。作者旨在通過這個人物向讀者傳遞怎樣的信息?顯而易見,貝內特太太是一個愚蠢可笑、神經質、精神匱乏、喜好嚼舌根的女人,她自己出出醜倒也無妨,可她給丈夫和女兒們帶來了多少羞恥與痛苦?說實話,這樣的女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得少嗎?作者是否在以貝內特太太這樣一個形象影射生活中的一些人呢?我認為是的,並且這樣的影射在我們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意義。

如果想了解更多西方名著或者書籍的知識,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十一說書”哦,精彩不斷!


草原上的扎西德勒


《傲慢與偏見》已經被分析過不知道多少次了,我和朋友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的結論也挺有意思,且拿出來分享:談戀愛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攜手克服原生家庭習慣的過程!

達西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思維習慣形成的,原來在各自的圈子的時候各自安好其實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可是書中製造了一個他們相遇的緣分,於是各自變得不安好了,因為深深被對方吸引卻又深深受制於原生家庭的習慣,之後的整個愛情過程就一場克服之旅了;

最後:選擇永遠比努力重要,愛情也是如此,選擇對的人攜手讓自己變得美好!

PS:溫馨提示,目前流感病毒嚴重,請大家務必多喝水,少出門,別被傳染,遠離有細菌的朋友,哈哈哈,記住!選擇比努力克服病菌更重要 ٩(❛ัᴗ❛ั⁎)


今年的流感雖不是SARA,卻也來勢洶洶!本次流感有以下幾個特點:

★快速高燒,不易退,退燒後再次發熱。

★燒後轉入咳嗽期,持續時間長。

★兒童居多。

★成人以咽部症狀為重,伴頭痛和周身不適。

★傳染性強。

★血常規檢查多顯示白細胞總數不高,粒細胞比例偏高,快速CRP多顯示略高或者正常!愈後差,多半痰多不易咳出。

★一半以上伴嘔吐或者腹瀉。

★易造成心肌受損。


To2be2myself


《傲慢與偏見》到目前為止,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

因為太喜歡,所以在看過了三個版本的影視作品之後,再次把書讀了一遍。

這麼長久以來,終於發現,“傲慢與偏見”的確是最適合這個故事的標題。縱觀整個故事,只要多看幾次就會發現,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傲慢與偏見。不論是男女主角這樣顯而易見的表現,還是來自於其他層面的例如上流社會對中下貧民階級、男與女、父輩與我輩之間等等,都可以說是很貼合這個標題了。

人們常常由於對一個事物的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而下意識的偏聽偏信,有失公允的過早評價該事物,如此便給了偏見以土壤;而人們極為看重的自尊心與好勝心與優越感使得傲慢來得極為自然,也使得偏見越見深厚。

在求知的路途中,我們會走誤入歧途,會心生退意,會半途而廢,會背道而馳,如此下來知的真相會越來越遠,偏見日漸深重。

偏執的無知遠遠比愚鈍要來得更有殺傷力。

伊麗莎白在重重迷霧中,選擇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選擇相信自己的切身經歷,選擇聽從與判斷更多人對達西的評價,而不僅僅是偏信一個無恥之徒的片面之詞和自己的下意識判斷,並即使糾正了自己錯誤的觀念,懸崖勒馬,如此才獲得了自己追求的愛情。

就《傲慢與偏見》本身而言,放下這些偏見的最終途徑唯有正視自己的內心,回應自己的情感,給所謂的偏見以正視聽的機會,如此才可以推開重重阻礙,獲得幸福。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這是放大後的道理。


卡爾斯魯妮


混得好的理所當然,混得不好天理不公。

道不清的由,講不明的理。

倒在、死在趕京的路上的人不是命不好,因為心高想進皇宮坐坐龍椅。

堂而皇之的政客,骯髒的貪心,是錢就抓的賊手依然活躍不倒,這叫命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