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導語:“鄉飲賓”禮儀,源於上古鄉民慶豐收的歡聚活動,後注入了尊賢養老的思想,明清規定由地方學校嚴格按儀程定期舉辦,“大賓”成為有德行之退休回籍官員的殊榮。閬中正月十五“飲鄉賓”活動在一些地方延續至今,賦予了敬老尊賢、在脫貧興村中發揮鄉賢作用的積極內容。

每年春節之末的農曆二月初二,閬中七里街道辦事處及其他鄉鎮都要舉行盛大的敬老宴會,稱之為“千叟宴”。每次 2000餘名老人齊聚社區商業中心,主辦方為90歲以上老人戴上綬帶,頒發“閬中壽星”獎牌,還發紅包,送禮品,邀請參加閬中特色的“八大碗”壩壩宴,同時欣賞閬中民俗文化表演,在歡宴中,敘鄉情,聊家常,樂享人間溫情。

敬老尊賢是閬中春節活動中的重要主題之一,歷史悠久。這類敬老的酒宴,因參與的人多,借用了清代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的叫法,其實它是歷代“鄉飲賓”禮儀的延續和發展。

閬中古代春節活動中,特別是在明清時代,一直有官方主辦的“鄉飲賓”禮儀。“鄉飲賓”又稱“鄉飲大賓”,“鄉飲耆賓”。 它始於周代的鄉飲酒禮,最初是鄉民慶豐收的歡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賢養老的思想,使人們在宴飲歡聚時受到教化。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鄉飲賓執照

秦以後歷代士大夫,遵用鄉飲酒禮教化民眾。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各州、縣、鄉、裡(一百一十戶為一里)都必須舉行鄉飲酒禮。《明史·志·三十二》《禮十(嘉禮四 賓禮) 》載:“洪武五年,詔禮部奏定鄉飲禮儀,命有司與學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於學校,民間裡社亦行之。十六年,詔頒《鄉飲酒禮圖式》於天下,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在各級文廟)行之。”欽定的“鄉飲禮儀”對舉行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主賓人員、座次方位、禮儀程序、讚詞等都作了嚴格而繁瑣的規定。

其目的,正如司正(司儀人)舉杯敬酒的讚詞必須說:“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竭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簡言之,是借鄉飲酒禮將綱常倫理和道德教化施及讀書人和廣大民眾。清代,完全沿襲了明代的鄉飲禮儀制度。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鄉飲賓牌

按明清制度,鄉飲禮儀,以府、州、縣長官必須親到為“主”,學官為“司正”(主持人):“賓”分三種:選有德行的退休回籍官員一人為“大賓”,本籍年高德紹的長者一人為“僎賓”,本籍年較高有德行的數人為“介賓”;再其次多人為“眾賓”。“大賓”最尊簡稱“賓”,“僎”、“介”次之,統稱“耆賓”( 按《儀禮·鄉飲禮》注:賢者為賓,“耆賓”為六十歲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

“賓”的產生有嚴格的程序,每年由府、州、縣儒學署負責瞭解考察,遴選後經縣、州、省府三級舉薦,並將其姓氏、籍貫、事蹟上報,由巡撫、總督批准,報送禮部備案。“大賓”須上報朝廷,皇帝批准後由朝廷發給頂戴、官服,核准乘坐轎子的品級。

“耆賓”的社會地位高於閒賦在家同職銜的人,榮譽職銜可相當於知州知府,是花錢買不到的。如以後發現其中有失德、過錯,即申報罷黜名譽,還要追究舉薦官員失察的責任。

鄉飲賓禮儀過程十分嚴格、講究、繁複,且都有象徵意義。大賓應邀到了,主席者((府州縣長官)須率僚屬出迎於文廟庠門之外,三揖三讓,而後升堂,東西相響立贊,兩拜後請賓坐。僎賓到了,又率僚屬出迎揖讓、升堂、拜坐。禮儀結束,唱送賓,主人率僚屬送耆賓依次離席下堂,仍三揖三讓,出庠門而退。這都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謙讓。彼此尊重謙讓,互相致敬,就不會有爭鬥、不會有怠慢,自然就不會有鬥毆和打官司一類的事。自然也就沒有人為的災禍了。

主、賓的座位有嚴格規定。“主”為府州縣正官,座位於東南。“大賓”最尊,位於西北。“僎賓”位於東北 ,“介賓”位於西南。眾賓則序齒(按年齡)西邊列坐,主人的僚屬則東邊序爵(品級)而列。賓與主人,象徵天與地。介與撰,象徵陰與陽。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鄉飲酒禮圖

主、賓、介、僎四面對坐,象徵四季。天地之間的嚴凝之氣是從西南方開始,到了西北方最為強盛,這是尊嚴之氣,是義氣。天地之間的溫厚之氣是從東北方向開始,到了東南方最為強盛,這是盛德之氣,是仁氣。大賓品格上的突出特點是義,所以被安排在西北的席位上,以相應義氣,也表示尊敬來賓,而將介安排在西南的席位上以輔助賓。

主人作為地方主官,其突出特點是仁厚德厚,所以在東南的席位上就坐,以相應仁氣,而讓僎坐在東北的席位上以輔助主人。仁義互相交接,賓主各得其所;待客的俎豆(盛菜的器皿)又是恰當的數目(六十歲三個菜,七十歲四個菜,八十歲五個菜,九十歲六個菜),這就叫聖明。

如此聖明又持之以敬,這就叫禮。以禮作為規範,使大家都能身體力行,這就叫德。這一套禮儀使招待規格高低清楚了,和睦快樂而又不失禮儀,長幼皆被恩澤而無所遺漏,井然有序,各得其所。就使來賓和看到的人們都明白禮數,不逾規矩,不犯錯誤,從而國家得到安定,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

鄉飲賓禮儀在古代社會中起到了敬老尊賢、敦親睦族、止惡揚善的作用,人們都把能選上鄉飲大賓作為一種巨大榮耀。

據清咸豐《閬中縣誌》載,清代川籍首名四川進士張注慶之子張思房,“累舉鄉飲大賓。及卒,崇祀鄉賢。”張思房,初名應啟,字受書,明末清初閬中人。明萬曆壬午(1582)拔貢,清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率軍入川據閬中,授張思房為廣安州同知,後遷陝西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同知,轉湖廣佈政司經歷、衡州(今湖南衡陽)通判、升貴州黎平知府,丁母憂後調陝西鞏昌涼州分府。康熙四年(1665)告老退休。

任黎平知府時,雲南的暴動尚未平息,思房率軍民奮勇抵禦,擊退敵寇,也受過不少挫折。他在收錄於《張氏族譜》的《張思房遺筆》詩中寫道:“我任四十在邊疆,邊疆最苦是五涼(指今甘肅一帶)。拮据三載精力竭,七十致仕辭廟廊”,“惟信兩袖清風穆,傷哉享受八十春”。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退休歸鄉十餘年,他敬老尊賢,與鄉鄰和睦相處,熱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善事。因此,他多次被舉薦參加縣、府“鄉飲賓”禮儀,至感榮光。他在《遺筆》中說:“群推鄉飮若神仙”。數次被舉為“大賓”,真是莫大的榮幸,彷彿神仙一樣的感覺。他辭世後,經層層推舉,由四川總督批准祀入鄉賢祠。

據道光《保寧府志·人物誌》(卷四十四)載,一位沒有當過官的閬中平民劉璿,也曾被推舉參加鄉飲賓禮儀。“劉璿:字衡玉,敬順父母,能得歡心,友愛兄弟,有無相濟。宗族稱其得孝友之實,舉‘鄉飲介賓’”。

古代鄉飲賓禮儀沿襲約三千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清道光二十三年,清政府決定將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餉,下令廢止官方的鄉飲賓禮儀,聽由民間集資舉辦。

然而在人文厚重、風惇俗厚的閬中,鄉飲賓作為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作為春節文化傳承的一項內容,通過時代的揚棄取捨,變換形式在民間延續下來。


什麼是“鄉飲大賓”?千百年來在閬中延續至今

每逢過年,政府和各單位總是要舉行邀請五老七賢參加的春節團拜活動。直到今天。每到春節,各級領導要戴上禮品給老人拜年;市老幹局要宴請老幹部,市總工會和各單位、企業的工會組織每年要慰問宴請勞動模範。

農村鄉鎮也要宴請鄉賢或慰問敬老院老人,不少村社、家族還舉辦宴請老人及村民的“壩壩宴”。閬中七里街道辦事處已連續數年在正月十五或二月二舉辦本文開頭所述的“千叟宴”, 敬老尊賢成為閬中春節民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