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受封于延陵一带,故又称"延陵季子"。季札与周王室同祖同宗,他的祖先仲雍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季札被孔子推崇备至,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他是孔子的老师,其圣贤之德和孔子齐名,称为"南季北孔"。季札品德高尚,博学卓识,三让其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周游列国,广交贤德之人,深受礼遇,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君子精神由内而外,影响深远,其修身立德,不仅成就了自身的美名,也教化了国民,提升了吴国在诸候国的地位,加快了吴国的文明发展进程。季札三让也间接导致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之父)夺位自立,吴国空前发展,称霸一方。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季札是他的幼子,却最是德行出众,寿梦非常宠爱季札,一直有意要传位于他。季札的哥哥们也都深深钦佩季札的德行,十分推举他继承王位。但季札无心王位,坚决不受,坚定地把王位让给了哥哥。

长兄诸樊立,处理王国事务,但不久就主动要让位给德能出众的幼弟季札,季札婉言谢绝。但吴国众人被季札的品德深深打动,国民们坚持要拥立贤能的季札为国君,季札坚持自己的操守,引退山水,以表其志,但在国家需要时也能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诸樊临终,传位于次弟余祭,希冀兄终弟及,而季札终能即位。但余祭死,夷昧立,夷昧将死,授季札于国,季札仍旧恪守己志,推辞不受。

吴国国民感念季札守礼、谦让、淡泊名利的精神,成就了"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美谈。百姓在季子道德的恩泽之下,守护着心中对道德的执著和坚持,国民更加地崇文重教,国家文明程度得到提高,推动了吴国的发展和强大。

季札圣贤博学,出使诸国,提升了吴国在诸候国间的政治、经济地位,出使归来后向吴王回禀期间见闻,分析各国政治局势,带回了有利于本国发展的信息和文化,强大了吴国国力。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南方的吴国本是蛮荒之地,文化礼仪皆落后于中原诸国。之前吴国有"巫臣入吴",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到吴王寿梦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国力已趋强大,但中原诸候仍把吴国归为"南蛮之地",看不起已经发展起来的吴国。

吴国派季札出使各诸候国,他与诸候国重要政治家子产、宴子等相交,短时间内就精准分析了各国的政治局势,为子产等进言献策,助他们规避祸患。季札与他们高谈政事,评论时势,通过这些让中原各国了解通好吴国,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敏感度和卓越的才能。

出使时曾于鲁国观周乐,观乐之评让诸候卿大夫倾心折服,提升了吴国的声望,吴国与中原的思想文化加深了交流碰撞,壮大了自身的文化实力。

季子深谙礼乐之道,可以做到闻弦歌而知雅意,听乐声而辨国之盛衰。当听到乐工演奏《大雅》时,他评论说:"曲调宽广和美,抑扬曲折而又本体刚劲,恐怕是文王的德行吧!"当听到《陈风》时,他说:"国家如果没有贤能的君主,还能长久生存吗?"乐工演奏《颂》时,季札当即又评论说:"到达顶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屈从而不卑下,亲近而不产生威胁,疏远而不因此背离,变化而不过分,反复而不令人厌倦,悲伤而不愁苦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欢乐而不放纵堕落,用取而不会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损耗,求取而不贪婪,安守而不停滞,行进而不泛滥。五声合谐,八音协调,节拍合于章法,演奏先后有序。这就是拥有大德行的人共有的品质啊!"

季子欣赏音乐、诗歌、舞蹈时,能够清楚地分析研判出周朝和各诸候的盛衰之势,缘于他熟悉各种乐曲并对时局和各国情况都有着准确的认知。因而才能够融会贯通,心神领悟,做出非常精辟明彻的评判。

季子观乐言论轰动各诸候国,使吴国的文明在诸候国间得到了彰显,继而吸引别国文化与吴国文化的交流,推动吴国的文明发展。

季子观乐表明了季子虽让位但仍十分尽心地屡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仅有些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敏锐的的政治眼光,更有着出众的外交才能。季札在出使时十分巧妙地树立了吴国的威信,修建了与各国的良好关系,优秀地表现出心德与情自然流露的绝妙外交手段。

季子让位,周游列国,通过传播和交流各国文化加快了吴国文明发展的步伐,也最终导致了吴王阖闾夺位,吴国文明达到了新的高度,最终称霸一方的结果。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先前说到吴王夷昧死,季札再次辞而不受王位,于是吴人让夷昧的儿子即位,是为吴王僚。而吴国的公子光是先吴王诸樊的儿子,他认为父亲本意是传位到季子,季子最终不受王位,那么自己身为长子长孙,则最是应该继承王位,于是便暗中招纳勇士,准备刺杀吴王僚夺位。

王僚十二年,即公元前的515年,楚国的平王驾崩。正值楚国动荡之时,僚派同母弟掩余与烛庸率领吴军攻打楚国,又派季札到晋国出使,观察局势。吴军后来想退兵却不能回国,因为楚军阻断了他们的退路。公子光认为这是刺杀的绝佳时机,王僚母亲年老儿子幼弱,两个弟弟又出征在外,国内空虚,没有人可以奈他如何。

于是公子光宴请王僚,光事先埋伏甲兵于地下室,当时吴王僚左右亲兵都护卫在左右。公子光不敢贸然倾兵而出,便假借脚疾,进入地下室后,指使培养已久的专诸暗藏匕首在烤鱼中,伪装成上菜的人把鱼进献给吴王僚。专诸送烤鱼至王前,趁吴王大意,迅速取出匕首刺向吴王,僚被重创,当场毙命,左右卫士虽然用剑杀了专诸,但公子光终究如愿登上了王位,即是吴王阖闾。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季札出使归来,见王位已更替,虽然对吴国发生内乱感到悲哀,但他自身谦让仁德,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而是说道:"先王宗庙不废祭祀,人民拥戴君王,对社稷有利,那就是我的君主。我又能怨恨谁呢?只能哀悼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命到来。而且不是我想作乱,正直的人就会跟从,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于是到王僚的墓前哭拜,之后回朝待命,接受吴王阖闾的领导。

季子无心王位,谦和、仁德、浩然,豁达。但春秋乱世,仁德之君可以守成,却并不一定可以带领国家更加强大,不被外敌欺辱,因此季札虽然才高于世,却不一定可以做好一名君王。

有人把吴国灭亡归责为季子让位,其实不然,虽然季札让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阖闾弑君夺位,但也有吴人立吴王僚没有立阖闾等原因。况且阖闾即位后带领了吴国发展壮大,而吴国之所以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后的夫差。

与孔子齐名,名震春秋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却不被后人熟知

阖闾即位后,招揽人才,任贤用能,重用了伍子胥和孙武,采纳良策,着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吴国在几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威震东南,吴国的文明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夫差称霸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