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于谦为明朝续命二百年,为何悲剧收场?

于谦是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如果没有他,大明很有可能变成第二个北宋,正是他的挺身而出,才在危难关头拯救了整个大明天下。

朱瞻基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九岁的儿子朱祁镇,刚开始权利在太后手上,后来朱祁镇长大之后,太后还政给皇帝,当时正赶上北方的鞑靼频繁侵犯北方,朱祁镇年轻气盛,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就答应御驾亲征,结果五十万将士全军覆没,而他本人也被俘虏。


于谦为明朝续命二百年,为何悲剧收场?

此时,京城守卫空虚,很多人纷纷建议南迁,仿南宋事,苟延残喘。

这时,有一个人,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大喝道:“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就是这句话,挽救了大明朝,没有重蹈北宋覆辙。

于谦的正确意见, 得到礼部尚书胡 、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的支持。在于谦、胡濙 、王直、陈循等朝臣坚决主战的激励下, 朱祁钰和皇太后才下抗战的决心,并把战守的重任托付给于谦。

于谦在受命的第二天, 立即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州粮入京师, 于是京师人心渐趋稳定。从十八日受命, 到十月初瓦剌大举进犯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于谦日夜尽心竭虑, 从各方面整顿内政, 惩治王振余党, 以慰人心; 整饬军备, 识拔文武官员, 加强关隘防守, 把官员军民惊慌混乱的局面改变成同仇敌忾、共赴危难的激昂形势。后经过京师九门激战,终于大败瓦剌于北京城下, 使明朝转危为安。


于谦为明朝续命二百年,为何悲剧收场?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做了四个部署,使得北京城形势转危为安:

第一,拥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人心;

第二,拒绝也先的和谈,坚决选择武力对决,使得也先的挟持之奸计不能得逞;

第三,举贤任能,保举了一大批得力的武将,成为北京保卫战的重要力量;

第四,紧急备战,调外兵勤王,并且调集粮草,赶造兵器,准备与也先决一死战。

于谦拥朱祁钰为帝是兵行险招

因为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便确定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除了朱棣以武力取代朱允炆,明代前期皇位继承严格按照这一规则。

而于谦在朱祁镇依然健在,且皇太子正式册封的情况下另立朱祁钰为帝,这实际上是对现存皇统的一种颠覆。于谦以一介臣民卷入了皇权更替的漩涡中,其中的政治风险不言而喻。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发起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

八年前在朝堂上被于谦怒斥的徐珵,即“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徐有贞,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以“意欲谋反”之名,强加罪名于于谦身上。

明英宗并非是一个昏君,他是这样说的:于谦实有功。

这伙人不死心,扔出了杀手锏,“不杀于谦,此举实无名。”朱祁镇才最终下了杀心。于谦死后,史载:天下冤之。在抄家的过程中,人们更是发现,于谦不仅是一个能臣,而且还是清官,家无余财。

但归根结底,于谦政治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奸臣陷害, 也不在于英宗昏庸,而在于皇权更替过程中的政治需要。


于谦为明朝续命二百年,为何悲剧收场?

明宪宗成化初年,将于谦之子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

明孝宗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改谥为忠肃。


于谦为明朝续命二百年,为何悲剧收场?

他终于得以昭雪,也获得了后世的认可,但我知道,天日昭昭,这是他应得的。

那个救国扶危,为大明续命二百年,却又在污浊秽气的官场里持身中正,带着两袖清风离去的瘦弱身躯,比整个大明王朝要伟岸得多,其光芒也要耀眼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