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七)

尽管“勇士”级的“征服者”号在马岛战争中大出风头,“快速”级的“斯巴达人”号与“壮丽”号也作为特混舰队的一份子全程参与了这场战争,她们在皇家海军返航后的凯旋仪式上受到了民众最为热烈的欢迎。不过,当皇家海军还在马岛鏖战时,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已经在船坞中即将破壳而出了,这就是英国在冷战中设计、建造的最后一型攻击型核潜艇“特拉法尔加”级。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七)

1975年,英国海军开始研究接替“快速级”的新一代核潜艇方案,要求既能承担区域防御作战,也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主要使命是反潜和反舰,并能进行搜集情报、参加海上封锁、 破坏敌交通线、布雷等多种作战任务,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后也能对陆上各种目标和设施进行攻击。

研制原则是基本上保持“快速”级的艇型和内部结构布置方式;要装备新型堆芯,提高寿命,增大航速;进一步降低噪声;装备新型声呐,提高探测能力;装备新型鱼雷和鱼叉反舰导弹,以提高攻击能力等。

况且,苏联当时正在研制北约称“阿尔法级”的705型高速攻击核潜艇,这也促使英国加快了新型攻击核潜艇的研制计划,1976年末,英国国防部批准新潜艇计划,宣布正式开始研制新一级的攻击核潜艇,为纪念特拉法尔加战役的胜利,将其命名为“特拉法尔加(Trafalgar)”级。

1977年4月7日,英国订购了特拉法尔加级的首艇“特拉法尔加”号,1979年4月25日,该艇在维克斯造船工程有限公司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的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81年7月1日下水,1983年5月27日服役。“特拉法尔加”号仍以“快速”级的经典艇体线型为基础,长宽比为8.7,接近最佳值7,因而有利于提高航速。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七)

艇艏为鲸鱼型,艉部较粗;指挥台围壳位于艇体中前部,采用剖面造型瘦长的机翼剖面状围壳;围壳前后缘都垂直于甲板基线,造型瘦长横截面比较狭窄;指挥台围壳前部,与艇艏距离约三分之一处设有声呐罩;指挥台围壳后部设有主舱口;为利于冰下航行,艏水平舵仍个未采用围壳舵,而设在靠近艇艏部水线以下,可收缩到艇壳内;艏水平舵下方靠近艇艏处为鱼雷发射管;艇艉为十字型艉舵。艇体为单壳体结构,艇壳使用QN-1型钢,下潜深度为300 米。

“特拉法尔加”号采用双层甲板布置,可避免贯穿全艇的电缆设备等都贯穿指挥舱,只在指挥舱设置一个中心通道及各种接口,便于安装与维修。其中上层甲板的中部为指挥舱,其右侧为航海室,左侧是遥控发射操纵室和作战情报显控台。在指挥舱的前面是声呐室、雷达室、住舱;在指挥舱的后面右舷为艇长住舱,左侧为无线电报务室,再往后是反应堆舱。

艇上设有两个应急逃生舱口。该艇为艇员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采用各项标准经过实战检验,保证艇内18.5℃ 常温,标准的湿度、空气质量,充足的淡水,丰富的食物和娱乐保健活动,居住性好,自持力达70天,有利于提高战斗力。艏部设有5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马可尼公司的主/被动声自导“旗鱼”线导重型鱼雷,射程26公里/70节或32公里/55节,定向爆破战雷头重300公斤,作战深度达1200米。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七)

与“快速”级相比,“特拉法尔加”号的艇载设备也进行了升级。装有17部声呐设备,各种功能齐备。雷达系统装备了凯尔文·休斯公司的1007型I波段导航雷达,当潜艇处于潜望航行时可给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另外,“特拉法尔加”号还装有MK1105型惯性导航系统和ICS-3型卫星通信等设备,安装了DAMA超高频卫星通信终端,可访问战斗群信息交换系统(BGIXS)网络,BGIXS能使潜艇通过卫星,与其他作战舰艇和岸上的指挥部保持联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