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冷戰中的英國攻擊型核潛艇——皇家海軍核潛艇小傳(七)

儘管“勇士”級的“征服者”號在馬島戰爭中大出風頭,“快速”級的“斯巴達人”號與“壯麗”號也作為特混艦隊的一份子全程參與了這場戰爭,她們在皇家海軍返航後的凱旋儀式上受到了民眾最為熱烈的歡迎。不過,當皇家海軍還在馬島鏖戰時,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已經在船塢中即將破殼而出了,這就是英國在冷戰中設計、建造的最後一型攻擊型核潛艇“特拉法爾加”級。

冷戰中的英國攻擊型核潛艇——皇家海軍核潛艇小傳(七)

1975年,英國海軍開始研究接替“快速級”的新一代核潛艇方案,要求既能承擔區域防禦作戰,也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主要使命是反潛和反艦,並能進行蒐集情報、參加海上封鎖、 破壞敵交通線、佈雷等多種作戰任務,裝備戰斧巡航導彈後也能對陸上各種目標和設施進行攻擊。

研製原則是基本上保持“快速”級的艇型和內部結構佈置方式;要裝備新型堆芯,提高壽命,增大航速;進一步降低噪聲;裝備新型聲吶,提高探測能力;裝備新型魚雷和魚叉反艦導彈,以提高攻擊能力等。

況且,蘇聯當時正在研製北約稱“阿爾法級”的705型高速攻擊核潛艇,這也促使英國加快了新型攻擊核潛艇的研製計劃,1976年末,英國國防部批准新潛艇計劃,宣佈正式開始研製新一級的攻擊核潛艇,為紀念特拉法爾加戰役的勝利,將其命名為“特拉法爾加(Trafalgar)”級。

1977年4月7日,英國訂購了特拉法爾加級的首艇“特拉法爾加”號,1979年4月25日,該艇在維克斯造船工程有限公司位於英國坎布里亞郡的巴羅因弗內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81年7月1日下水,1983年5月27日服役。“特拉法爾加”號仍以“快速”級的經典艇體線型為基礎,長寬比為8.7,接近最佳值7,因而有利於提高航速。

冷戰中的英國攻擊型核潛艇——皇家海軍核潛艇小傳(七)

艇艏為鯨魚型,艉部較粗;指揮台圍殼位於艇體中前部,採用剖面造型瘦長的機翼剖面狀圍殼;圍殼前後緣都垂直於甲板基線,造型瘦長橫截面比較狹窄;指揮台圍殼前部,與艇艏距離約三分之一處設有聲吶罩;指揮台圍殼後部設有主艙口;為利於冰下航行,艏水平舵仍個未採用圍殼舵,而設在靠近艇艏部水線以下,可收縮到艇殼內;艏水平舵下方靠近艇艏處為魚雷發射管;艇艉為十字型艉舵。艇體為單殼體結構,艇殼使用QN-1型鋼,下潛深度為300 米。

“特拉法爾加”號採用雙層甲板佈置,可避免貫穿全艇的電纜設備等都貫穿指揮艙,只在指揮艙設置一箇中心通道及各種接口,便於安裝與維修。其中上層甲板的中部為指揮艙,其右側為航海室,左側是遙控發射操縱室和作戰情報顯控臺。在指揮艙的前面是聲吶室、雷達室、住艙;在指揮艙的後面右舷為艇長住艙,左側為無線電報務室,再往後是反應堆艙。

艇上設有兩個應急逃生艙口。該艇為艇員提供了舒適的生活條件,採用各項標準經過實戰檢驗,保證艇內18.5℃ 常溫,標準的溼度、空氣質量,充足的淡水,豐富的食物和娛樂保健活動,居住性好,自持力達70天,有利於提高戰鬥力。艏部設有5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馬可尼公司的主/被動聲自導“旗魚”線導重型魚雷,射程26公里/70節或32公里/55節,定向爆破戰雷頭重300公斤,作戰深度達1200米。

冷戰中的英國攻擊型核潛艇——皇家海軍核潛艇小傳(七)

與“快速”級相比,“特拉法爾加”號的艇載設備也進行了升級。裝有17部聲吶設備,各種功能齊備。雷達系統裝備了凱爾文·休斯公司的1007型I波段導航雷達,當潛艇處於潛望航行時可給出目標的方位和距離。另外,“特拉法爾加”號還裝有MK1105型慣性導航系統和ICS-3型衛星通信等設備,安裝了DAMA超高頻衛星通信終端,可訪問戰鬥群信息交換系統(BGIXS)網絡,BGIXS能使潛艇通過衛星,與其他作戰艦艇和岸上的指揮部保持聯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