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魏延会打下中原吗?

俗人海大叔


\t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的话,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打下中原,但是他肯定能把刘禅赶下台。这小子有反骨的,不造反就是好事了,还指望他为刘禅打下中原吗?

\t杨仪是典型小人,可魏延的性格缺陷是致命的。

蜀汉内部争端最大的两个人,可能就是杨仪和魏延了。魏延是大将军,跟之前的关羽差不多一个级别了,属于高层领导。而杨仪是丞相长史,属于诸葛亮的秘书。这两个人的地位确实悬殊,可是魏延也不能一味地欺负人家吧?他是武将,每次跟杨仪争论一些事情的时候,嘴上说不过,就拔出刀来恐吓杨仪。

\t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三国志》

\t时间长了杨仪看到魏延就害怕,常常被他给弄哭了,一个大将军这么对待丞相的秘书,至于吗?当年刘备可是将整个汉中的安危都交给了魏延,要不是汉中地理位置复杂,以他这种性格能守得住吗?让他手荆州,估计一个月时间就能丢了,因为他喜欢跟那些当兵的小卒子吵架啊!杨仪的确小人,后来害的魏延比较惨,但是这也掩盖不了魏延这个人的性格缺陷。

\t魏延有反叛迹象,掌权以后定然不容刘禅在位。

刘禅是什么人?他能够镇得住魏延这样的猛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早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打压魏延。他在汉中出任一把手,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了,可是到了诸葛亮上台以后,魏延只能成为北伐的先锋大将。手里的兵权也是一落千丈,从一个地方的掌管,瞬间变成了一支小队伍的领导。

\t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t其实这都是诸葛亮刻意安排的,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这个人是有反叛迹象的。刘备活着的时候,能够驾驭他,可是现在刘备去世了。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反叛了,就连诸葛亮都不能说自己能完全驾驭魏延。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还有谁能驾驭魏延?魏延掌权后,第一件是就是架空刘禅,夺取政权。随后自己做第二个曹操。

\t魏延的确会北伐,但是肯定会失败。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想要带一支军队从子午谷出发,偷袭长安。这本身是不错的战略,可是诸葛亮表示反对,他想要稳打稳扎。因为即使魏延打下了长安,那他也守不住,自己这边的大军也没有那么快的速度跟魏延会合。

\t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打仗不是过家家,失败了不能重头再来,所以诸葛亮做的是对的。而魏延不服气啊,他要是掌权了,一定会从子午谷出去偷袭,这种奇功他一定自己去立。等到他打下长安以后,四面可都是曹魏的大军,而蜀汉的人马必然要;来救自己的大将军。结局是魏延困死在城中,而蜀汉军队遭到曹魏设伏,全军覆没。

\t魏延没有带领军团作战的本事,他只能做一个猛将,不能做元帅。

魏延的战绩其实是屈指可数的,他在入川的时候,也曾立下过不少功劳,但是都是带小部队作战的结果。魏延没有带军团作战的经验,而且由于常年小规模作战,他也失去了带军团作战的潜力。在他眼里,战争的格局是比较小的,他不能从全局来看待问题,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只看到点,而诸葛亮能够看到面。在镇守汉中的时候,他更是没怎么打过仗,所以让他统领全军,确实有点困难。他只适合做一名猛将,并不适合做一位元帅。所以让他来北伐中原,可能会打一两场自己领导的小胜仗,可是在全局上一定会输的很彻底。

\t魏延性格耿直,会被司马懿给绕死。

说老实话,诸葛亮抵挡司马懿也是比较吃力的。像他这样的头脑,都拿司马懿没有办法,魏延这种耿直的性格能够对付司马懿?魏延是猛将的确不错,可是猛将也是有弱点的,他的弱点就是孤高自傲。跟关羽有点类似,只要司马懿稍微给他一点甜头尝一尝,他肯定会上当。他此刻是蜀汉全军的领导,他一旦上当了,可就不是一场败仗的事情了。极有可能会导致蜀汉全军的失败,甚至会影响到蜀汉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魏延绝对不适合作为统领全局的人物,他上台只能加快蜀汉的灭亡。


\t总结:魏延不适合统领全局,这样会加快蜀汉灭亡。

  1. \t杨仪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害得魏延家破人亡。可是魏延的性格让诸葛亮十分头疼,因为他喜欢跟小人物吵架,还喜欢用刀恐吓他人,这是全军领袖该做的事情么?
  2. 刘备活着能够驾驭魏延,诸葛亮勉强可以任用魏延,可是刘禅是绝对使唤不动魏延的。所以一旦将大权给了魏延,他一定会选择造反。
  3. 魏延或许会选择子午谷奇谋的北伐政策,但是一定会失败,自己甚至会被围困在长安城中,而前来支援的蜀汉大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4. 魏延的经历和能力,证明他只能作为一名猛将,而不能成为元帅级别的人,他带不动军团作战。
  5. 魏延跟司马懿比起来,简直是脑子简单的人,所以他早晚会被司马懿绕死,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江湖小晓生


答案是不能,原因有三

其一:魏延有大才,但无战略格局

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十分满意。诸葛亮执政后,也十分看重魏延的能力,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直军队,效法汉初三杰的韩信。

至于子午谷奇谋一直以来也是争论不休,从军事来说,这是一次冒险,且不论成功前提能否实现,即便是顺利拿下长安,也势必引发与曹魏的战略决战,这对国力偏弱的蜀汉是极为不利的。一旦前线进入僵持,蜀汉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各方势力也必会伺机而动。可以说,魏延的格局还不够。

其二:魏延性格缺陷,难以担当大任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恃才傲物,得罪人很多,这点和关羽很像。诸葛亮在时,可以凭借个人威望压制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这正是诸葛亮的难得之处,诸葛亮治国治军不凭个人好恶,所以各方势力皆为叹服,国内政治相对稳定。但是魏延性格太过张扬,反对者又多,难以服众,势必引发内部斗争。

其三:蜀汉天然势弱,难以对抗曹魏

蜀汉国力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面对相对统一稳定的北方曹魏,实在是没有优势可言。诸葛亮试图蚕食陇右,逐步壮大国力,以待时机,可惜天不假年。姜维数次北伐,胜败皆有,奈何国力不支,民有菜色,又在中枢失势,避祸沓中。诸葛亮之后,蜀汉没有优秀的治国人才主持政务,蒋琬费祎只能延续武侯的政策,而无武侯的威望,国力已经日渐衰弱,政治逐渐腐败不堪,单凭个别武将的勇武,取得一些战场的胜利,也难以持久,无关大局。


历史不只是故事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魏延也不可能打下中原。原因很简单,魏延的治政治军能力比诸葛亮相差很远,文韬武略不及诸葛亮许多。魏延只能凭自己的武艺胆气继续北伐,勇往直前。魏延心高气傲胜似关羽,但没有关羽的名气和成就,他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一心想打下一片天地功成名就。魏延虽傲但心细,颇有谋略,北伐他会重用马岱,姜维,王平等重要将领,诸葛亮也死杨仪无法制约魏延。魏延北伐不像诸葛亮的迂迴战术,会直取陈仓,进兵关中,若有幸拿下长安,也会困难重重,魏主会率大军救援长安,司马懿郭淮在凉州陇西有二十万大军,会团团围困长安,魏延外无援军,只能战死,几万蜀军全军覆灭,这些都是蜀中主力。若司马懿趁势伐蜀,蜀汉定会难保,魏延将是蜀汉罪人,但兵败魏延绝对不会降魏,这点骨气他还是有的。若是从陈仓攻取关中不利,魏延会挺而走险,仍会率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令姜维取陈仓进关中会合,王平张翼出斜谷取陇西,分散魏军的注意力。要是姜维魏延能在长安合,那关中之战定能持久,再从蜀中南中调兵增援,大有可能进军中原。若只是损失从子午谷取长安的几千万把人马,蜀汉也无多大损失,只要坚守关隘,蜀汉尚能自保。司马懿在谋略兵力都强于魏延,魏延只能坚守汉中,备战养兵,等待时机,蜀汉才能延续发展。魏延也不会篡蜀自立,因为他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不会自取灭亡。


刘坤忠120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的火并中,失败被杀。如果魏延获得胜利,斩杀杨仪,接管蜀汉军队大权,矢志伐魏,他能克复中原吗?

个人认为即使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掌握大权,也打不下中原,分析如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是早已过了最佳时机。

首先,魏延和杨仪火并,会消耗蜀汉的有生力量。

诸葛亮病逝前,他将兵符交给长史杨仪。杨仪掌握了蜀汉军队大权,理论上可以指挥包括姜维、魏延、王平在内的所有蜀汉将领。这也是魏延与杨仪败亡的主要杨仪。杨仪是诸葛亮托付之人,军权在手,而大部分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军。因此,在何平喊话后,魏延身边的士兵就四散奔逃了,仅剩下潜伏的马岱三百人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

如果魏延和掌握军权的杨仪进行一番殊死搏斗,侥幸胜出,也是惨胜,两败俱伤。如果魏延胜出后,手下军队已然不多,将领应该也有死于内讧的。此时,魏延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他拿什么和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司马懿大军争斗呢?

其次,魏延的军事才能和司马懿还有很大的差距。

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和曹魏司马懿交战,都没有占得大便宜,取得大的实质性战果。双方一直都是拉锯战,谁也战胜不了谁。除了第一次,诸葛亮率军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占领天水等三郡。

然而,在曹魏反应过来后,张郃率领五万大军,奇袭街亭,取得大捷,占领军事重地街亭。诸葛亮用人失误,失去街亭后,无奈退兵。此后,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中,再没有这么顺风顺水了,一步一个脚印,每争夺一个城池,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强如“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战中,很少占到便宜。最后一次战斗中,诸葛亮将司马懿困在了上方谷,火烧上方谷,是最有希望取得胜利的。可是因为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逃生。诸葛亮在最有希望消灭司马懿的战斗中,也功亏一篑。

此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差很多的魏延,和狡猾的司马懿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在一个级别上,失败在所难免。

何况,诸葛亮乃是一军主帅,病逝后,对蜀汉军队的士气影响很大,很多将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士兵们感觉天快塌了,主心骨没了,战斗力是会下降的。反观曹魏司马懿大军,如果得到诸葛亮的死讯,他们将会士气高昂,一定会趁机进攻蜀军的。此时的蜀军如果不撤兵,将会非常危险。

最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早已错过最佳时机。

在第一次伐魏时,魏延曾和丞相诸葛亮提过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子午谷奇谋”。这个奇谋,在当时,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此时的曹魏,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不久,魏明帝曹叡即位不久,司马懿也没有掌握兵权,还不一定能注意到子午谷,不一定在子午谷驻扎军队。

然而,公元234年,诸葛亮已经多次伐魏,双方进行过多次战斗,曹魏已经有所准备。如果此时魏延再实行他的子午谷奇谋,派一员上将从子午谷奇袭,直奔长安,迅速占领长安。这已经是不现实了。《魏略》中记载如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狡猾多疑的司马懿,在多次对战中,可能早已把可能的漏洞给堵上了。子午谷奇谋,魏延能看到,司马懿自然也能看到,诸葛亮同样也知晓,只是诸葛亮觉得曹魏没那么傻,肯定在出口埋伏重兵,不能取巧,才否决了魏延的计策。司马懿以防守著称,查漏补缺,应该已经补上了漏洞,此时如果魏延从子午谷进兵,来多少死多少,自投罗网。

总结: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即使魏延干掉杨仪,掌握大权,他也胜不了狡猾的司马懿,打不下中原。以上三个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本来就处于弱势的蜀汉军队,在内讧后,能有多少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值得怀疑。而第三个原因,魏延子午谷奇谋,早已过了最佳时机,这是因为没抓住最佳战机,值得惋惜。


魁哥说历史


魏延的才能不低,在攻城略地上算的上是一把好手,在蜀汉多次北伐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可惜被诸葛亮定为脑后有反骨,不可重用为由,魏延提出的战略屡此都得不到用处,魏延内中心也是十分的不爽。

问题来了,如若魏延当初全盘接管诸葛亮的权利,魏延能打下中原一统河山吗?

首先来说诸葛亮生前掌管的权利

诸葛亮在世时,靠自己一生的威望,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独揽大权,可谓政治军事诸葛亮一肩挑的丞相。这个权利在蜀国无疑超过了皇权,相权超越皇权,刘禅只可能让诸葛亮一人当。


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首先刘禅是诸葛亮的相父,相当于义父,刘禅放权是知道诸葛亮有这个才能的,这个权利是皇帝赋予的,相权与皇权从来都是矛盾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能有这个权利。


魏延自然也不例外,虽然魏延有顶尖的军事才能,可对政治一窍不通,因此才会被杨仪从玩死。

其次来说魏延为何不可能接替诸葛亮

魏延是一个武将,他的性格极其像关羽,关羽的能力相信大家知道可有一点他太傲,魏延也是一样的,让如此嚣张的人掌权,那不是成为了曹魏的曹氏亲贵掌权吗?将大部分的兵力全部放权给魏延。


难免众将心中不服,况且杨仪也是非常聪明的,与诸葛亮生前关系特别好,而且这一点被蜀汉大臣熟知,一旦发生兵变,相信刘禅是肯定会相信杨仪的,并不会相信魏延,魏延本身就是不一直跟随刘备的。


刘备虽然相信魏延,可诸葛亮并不相信,权衡利弊之下刘禅定不会将权利放给魏延。

再次来说魏延接替诸葛亮大位后能成功一统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在世之时都不一定能够震慑住黄皓,何况是魏延呢?内部不安定,带兵在外怎么可能放心呢?如若操心过多,正面战场一定失败,不操心,后院必定起火。


而且魏延善于出奇策,与常规打仗的方法并不相同,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能够将司马懿打败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首先魏延不可能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其次就算接替,也是不可能打得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甚至可能会加速蜀国的灭亡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魏延的问题在于——有才能但人际关系不好

如果魏延有诸葛亮一样的专权,确保蜀汉所有文臣武将都服从魏延的调动,魏延确实有可能夺取凉州和关中地区。

但诸葛亮死后,魏延最多只能控制军权,治理权力还是在蒋琬、费玮等诸葛亮制定的文臣手里。一旦蒋琬、费玮等不支持魏延发动北伐,魏延也无可奈何——因为魏延需要蒋琬、费玮输送后勤粮草。

历史上,不管诸葛亮临死前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还是杨仪;也不管是魏延想要夺取杨仪兵权,还是杨仪夺取魏延的兵权,但从姜维等人都人都不支持魏延而支持杨仪,可以看出魏延和姜维、杨仪等人的关系很差。

魏延的性格或许像关羽,对于能力不如自己的,都看不上眼。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和蜀汉诸将关系不好,且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就能取代诸葛亮统领兵权。这是陈寿对魏延为什么被杀原因的解释。

诸葛亮用人能力有问题

魏延之死说明了诸葛亮在用人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1、用马谡而不用魏延等大将去争夺陇关,导致街亭之败,一片形势大好的北伐局面瞬间灰飞烟灭;

2、临死前没有明确谁统领兵权,让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导致魏延和杨仪双双而死。如果诸葛亮明确公开谁有领兵权,不会发生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但双双而死的事件。

3、在五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除了在第三次北伐是坐镇指挥之外,其余四次都没有发挥蜀汉各位将军的能力和作用。主帅诸葛亮是把自己当作将军发挥作用,而非坐镇指挥。

以第二次北伐为例,诸葛亮自己率军走陈仓道,竟然没有派遣另外一军出兵夺取雍州地区。如此一来,即便诸葛亮被堵死在陈仓,也可以夺取祁山地区的魏国土地,不至于颗粒无收。

魏延能当将军但不能当帅,诸葛亮能当帅但不能当将。这就是魏延之所以死、诸葛亮之所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他们都错位了。

当元帅,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手下的将军怎么会安心听从命令;当将军,可以有谋略、勇猛,不需要和其他将军搞好关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魏延只能说是个将才,绝不是个帅才。当大将没问题,当统帅是不行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如果由魏延来接管兵权,蜀军也无法取得大胜,更不用说打下中原了。

为什么呢?因为魏延有很多问题。

首先,魏延为人过于高傲

史书记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然,魏延是有些本领的,不然刘备在世时也不会那么器重他。魏延有“矜高”的资本,这一点跟关羽颇有类似之处,看不起别人,所以也脱离群众,“当时皆避下之”,这点与关羽又何其相似。因此,魏延与关羽一样,当大将是一把好手,但是当统帅,独当一面,这种“矜高”的性格,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关羽矜高,结果丢了性命;魏延后来与杨仪对着干,认为他振臂一呼,其他将领都会响应。可是他错了,大家只是讨厌他罢了。

其次,魏延心胸狭隘

魏延心胸狭隘,与个性清高有直接关系。就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与杨仪的关系,势同水火。

杨仪的能力,诸葛亮是很欣赏的。他打仗不一定在行,但行政能力是比较强的,办事干练机敏,能够总揽全局,筹集粮饷。他思维敏捷,不假思索便可以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这个本事令诸葛亮十分佩服,故而军事调度,由杨仪作主。

杨仪身份是丞相府长史,而魏延身份则是军队中的一哥。如果以军中排名论,魏延的地位要比杨仪高很多;但是蜀国的政治机制是丞相府凌架于军队之上,是政治指挥军队。因此,别人都怕魏延三分,独有杨仪不鸟他;魏延对文职的杨仪更是心怀不满,恨不得将他宰了。两人名为同僚,实为仇敌,不可共存。

一向有识人之明的孙权曾经对费祎说,魏延与杨仪都是心胸狭隘之人。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其三,魏延没有大局观

为什么我认为魏延成不了大事呢?除了以上两个性格缺陷外,最要命的一点,是他没有大局观。

这一点从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的内斗可以明显看出来。

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让魏延负责殿后,蜀军要撤回国内。魏延先是不肯撤退,后来听说杨仪撤走了,一怒之下,也不断后了,抢在杨仪之手退入褒斜谷,然后干了一件极荒唐的事:把入谷的栈道给烧了。当时蜀军大部队还没撤退,他把栈道给烧了,绝了退路,让杨仪的蜀军主力陷入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之中。

杨仪的主力好不容易撤入褒斜谷,不想魏延又在出谷处邀击之,挑起内战。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尽管我们不能说魏延是叛反之心,但是挑起内战,与叛乱也相差不多了。

本来魏延在蜀军中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但他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丢了性命。

由此可见,魏延是个毫无大局观的人。这样的人能统率蜀军,完成收复中原的使命吗?很令人怀疑。


君山话史


推论魏延子午谷奇谋侥幸攻占长安的结果。

假设魏延战胜杨仪,并取得蜀汉皇帝大臣支持掌握军权北伐,再假设子午谷之谋成功,袭占长安,北伐还是要失败。原因如下:

一、民心不附。楚汉相争,刘邦遣韩信暗渡陈仓取长安,百姓拥护,因为刘邦之前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不杀不虏善待秦亡国之君,项羽入关中后,杀子婴,烧秦宫,大失人心,把秦国故地封给章邯等三王,严防刘邦东出,而章邯等三人当初带关中子弟出关和项羽作战,几十万秦人子弟被项羽坑杀,故而对章邯恨入骨髓,故而对刘邦军队进入关中翘首而盼。反观魏延进入长安的话,在长安百姓眼里,魏代汉已是第二,三代皇帝,蜀国是割据势力对抗中央,兴复汉室已然过时,且东汉后期桓灵时代,党人,外戚,献帝时长安战乱,老百姓都有亲身体验,无惠于民,民众自然不会支持。

二是军力不足。韩信取长安时项羽正在和齐人作战,援军难至。且韩信入长安后秦人踊跃参军,军力大增。长安迅速成为汉军的大后方,成为源源不绝的兵力和粮草基地。再回过头来看魏延,因为是走子午谷袭占长安,兵力自然不多且是轻兵,长安人心不附,则蜀军成为孤军,后继之军又不能迅速支援,而魏国无内乱,朝廷反应很快,魏军援军朝发夕至。包围长安,孤军守孤城,后果当然不妙。

三是军力配比。蜀兵多为步兵,魏兵多为骑兵,山地作战蜀军擅长,平原作战魏军擅长,以长安为战场,以已之短攻人所长,魏延极有可能喋血长安,片甲无存。

总之,战争不光是军队战力的比拼,还是民心的比拼,最终是国力的比拼,将军个人的武勇可能决定一场战斗的结果,但是很难弥补国力的巨大差距。因而魏延伐魏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南山林叟


魏延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关羽的翻版,魏延的性格、能力、行事风格,与关羽非常类似,关羽的前车之鉴不是摆在那里吗?

关羽出身低微、亡命天涯,靠着勇猛与战功成为蜀汉二号人物;魏延同样出身卑贱,只是刘备的部曲(奴隶),凭借勇猛与战功,成为蜀汉第二代武将之首。



关羽性格高傲,善待士卒,看不起大多数士大夫与武将,刘备封马超和黄忠为将军,关羽不服;魏延同样性格孤傲,善待士卒,与蜀汉内部多名官员不和,魏延与刘琰争论不和,与杨仪更是死对头。

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的才能配不上的他的地位和野心,注定结局是悲剧。

如果让魏延接管大权,成为蜀汉大将军,会发生什么呢?



魏延是一个军事能力较强的武将,但其能力仅限于军事,一旦成为最高军事领导,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军事能力,还需要各种能力,尤其是领导力。

关羽之所以大意失荆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糜芳和傅士仁的不战而降,而正是关羽责备了两人,并威胁军法处置,不懂团结,才导致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如果他们不投降坚守城池抵挡,关羽还真不一定会丢失荆州。



魏延如果接管大权,北伐是一定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曾经派费祎去打探魏延口风,魏延说道:丞相去世还有我魏延在啊,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影响国家的北伐大计!

魏延肯定是会北伐,但手下文臣武将是否支持魏延的北伐,就得看魏延的领导力了,当然身为大将军,是有这个权力向皇帝上书的,皇帝及朝中大臣是否同意,也需要魏延的政治智慧。



当然了,魏延确实是有能力,但他的能力也没有秦未时期的韩信强,充其量就是刘邦手下的周勃,勇猛善战,但脑子就不那么灵光了。

说到魏延北伐,子午谷奇谋是绕不开的话题,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独率一军从子午谷直逼长安,诸葛亮另率大军出斜谷,魏延利用轻兵上阵,穿越六百里的子午谷,直逼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懦弱又无谋,肯定弃城而逃,然后占据长安城,再与诸葛亮另一路大军会合抢占潼关与武关,则关中可一举而定。



说实话,这个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以下原因:

1、如何做到保密?子午谷不是邓艾偷渡的阴平小道,子午谷人尽皆尽知,有路只是难走,阴平是无人区也没有路,子午谷谷口有魏军据点,出了子午谷就是关中腹地,如何保证不被发现,五千人啊?



2、如何拿下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如果没有弃城逃走,魏延怎么办?五千轻兵没有攻城武器,粮草也不多,魏国官兵都是傻子加二楞子?看到魏延来了全部逃走?如果不逃走怎么办?长安城可是一座大坚城,城内粮足兵精,随便都抵抗几个月,魏延把夺长安成的希望建立在对方弃城而逃的假设上,这种战争能赢吗?

3、退一万步,就算魏延拿下长安,怎么守?



魏延还要分兵打潼关、武关,总共五千人,怎么打?还要分兵三处,况且魏延拿下长安后,消息还不传到武关和潼关吗?既然魏军逃了,肯定是比蜀军快,慢了不被俘虏了,消息一旦传出,魏延就不能出奇制胜。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反应速度奇快来看,不出十天,魏军援兵就能到达关中,从东(潼关)、南(武关)、西(陇右凉州)、北(蒲坂渡)四个方向打进关中,到时候魏军大军压境,诸葛亮与魏延能守的住?到时候就是战略大决战,蜀军粮草都得汉中来,如何打这仗?输了,蜀汉亡国。



当年曹操汉中之战就是因为后勤运输而退出的,子午谷奇谋同样会因为后勤而失败。子午谷奇谋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掌权,即使北伐,也没有任何可能的希望,原因如下:

1、诸葛亮已经五次北伐了,魏延再北伐,也没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可讲,奇谋只有一次机会,当年刘邦韩信成功也是一次机会,诸葛亮己经五次了,魏军已加强关中防守,不存在奇谋实施机会了。



2、魏延的对手是司马懿了。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避而不战,就消耗,现在魏延北伐,司马懿照样可以避而不战,消耗魏延的粮草,魏延有何办法?硬拼,司马懿不怕,消耗,魏延耗不起。

3、诸葛亮能带兵治兵,也能屯田理政,魏延带兵治兵能力也许不错,但是其他能力不强,光是这个粮草问题,估计魏延就难以解决,没粮怎么打仗?



4、号召力和领导力。诸葛亮威望甚高,蜀汉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服他,魏延呢?跟刘琰和不来,与杨仪明争暗斗,魏延在前线北伐,后方朝延一大帮臣子给皇帝上书反对魏延,你觉得刘禅听谁的?不光刘琰、杨仪与魏延不和,朝廷中的蒋琬、董允等重臣也对魏延不满,魏延这个大将军只要打一次败仗,估计官职就保不住。

如果魏延领军掌权,只有两个结局:



一、蜀汉加速灭亡。

二、魏延被政治斗争干掉。

至于打下中原,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比“攘外必先安内”的蒋琬费祎会有伐曹魏的更多机会,但时不待蜀,再加上魏延傲如关羽直如张飞性格的缺陷,与诸葛亮相比能力的不足,打下中原是不可能的。



魏延由一个草根走到粉丝大咖,靠的是自身的一路拼杀,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顶头上司刘备的青睐。

在竞聘汉中太守的时候,魏延一举拿下汉中太守一职,一直有名的飞将军翼德都落聘,更是“一军尽惊”。刘备对魏延进行了据说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记录的入职宣誓。

《三国志》记载: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此时的魏延可谓是踌躇满志,信心爆棚。

恕我直言,光看魏延宣誓词的生猛劲儿,就能知道他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傲的有点像关羽,直的有点像张飞。《三国志》又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而自负的人,稍不注意,便会滑入自大的泥潭无法自拔。

魏延在汉中做了十几年的宅将军,凭险据守,有功劳也有苦劳。阳谿大战后成为蜀国军界上下数一数二的大腕。功高震主,有性命之忧,而功高震“二主”,也是很危险的。大老板刘备死了之后,蜀国的二老板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一直对脑后反骨的魏延十分忌惮。特别是魏延的“马后炮”子午谷奇谋,在近千年的月旦评上炒的沸沸扬扬的,留下了“诸葛一生惟谨慎”的噱头。五丈原上连撤退计划都不和魏大将军说,让魏延心塞地想撞墙:老子出生入死,流血打仗,官至大将军,到头来竟然还不如一个丞相长史杨仪!还让我给他殿后?我不如先回去杀了杨仪这个小人再说。



说实在的,杨仪标准是个十足的小人!任何时候都记住,团结能人干大事,团结小人不坏事。很显然傲如关羽直如张飞的魏大将军是做不到的。杨仪让费祎试探魏延,向弱智儿童刘禅打魏延谋反的小报告,派名只见经传一次的“小人”何平策反魏延的军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士兵便全部逃散。命马岱背后下黑手,砍死了眼中钉魏大将军,还差点没拿魏延的脑袋做酒壶:《三国志》再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话外音,魏延没死在抗日前线,而死在自己人手里,对人才凋敝的蜀国来说实在可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